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基于構式語法的上古漢語[食+賓語]構式的解讀
        ——兼談[食+賓語]和[吃+賓語]的比較

        2021-12-25 04:40:59
        關鍵詞:古漢語用例構式

        崔 越

        (清華大學 人文學院,北京100084)

        關于動詞“吃”的[吃+賓語]構式,學者們已從語義學、語用學、認知語法、構式語法等角度進行過很多的討論。在上古漢語中,與“吃”表達的意義最為接近且使用頻率最高的詞是“食”。關于動詞“食”的[食+賓語]構式,已有的討論與此相關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食”的自動、使動用法。周法高(1962)[1]、王力(1965)[2]、雅洪托夫(1969)[3]、潘悟云(1991)[4]、梅祖麟(2008)[5]等均認為“食”有自動、使動用法之分。“食”的自動用法表示行為主體自己“吃”,“食”的使動用法表示“給……吃”。這些研究者中,有的認為“食”的使動用法是靠聲調表示的,即“食”的平聲表示自動、去聲表示使動;有的認為“食”的使動用法是靠前綴“*s-”表示的,“*s-”可使自動詞的濁聲母清化同時將自動詞變成使動詞;還有的認為“食”的使動用法是靠后綴“*-s”表示。

        二是“食”的論元結構及句法表現。高迎澤(2011)在對上古漢語不同語義類別的及物動詞的論元結構進行研究時,討論過“食”,指出自動用法的“食”的論元結構為“<x(施事)[食]y(受事)>”,使動用法的“食”的論元結構為“<x(施事)[給吃、喂養(yǎng)]y(與事)z(受事)>”,并舉例說明了其在受事話題化、舊信息可省略等不同因素影響下會有不同的句法表現,如自動用法的“食”的受事有可能提前,使動用法的“食”的與事有可能承前省略等[6]。

        綜合學界對“食”類[食+賓語]的已有研究來看,我們認為有幾個問題值得再考慮:第一,據語料調查顯示,上古漢語“食”處于[食+賓語]構式中時,賓語并不是只有受事、與事這兩類,“食”也和“吃”類似,后邊所帶的賓語成分也會有其他的語義類型,而已有研究對此關注不多。第二,“食”后加受事或“食”后加與事,已有學者多是從語音的角度對這兩種用法進行分別,那對于“食”后加受事、與事以外的其他語義類別的成分時,是否有更統(tǒng)一的解釋來說明[食+賓語]中賓語的多樣性呢?

        我們認為,“食”類[食+賓語]構式可以拋開傳統(tǒng)訓詁學的語音聯系語義的角度,而從構式論元角色的角度獲得統(tǒng)一的解釋,即不同類別的[食+賓語]中,“食”的性質是不變的,變的是賓語的語義性質。因此使用構式語法理論對上古漢語“食”的[食+賓語]構式中賓語的語義類別以及動詞與賓語間的關系進行分析,并且討論與之相關的幾個問題,同時對上古漢語[食+賓語]的主要類型和現代漢語[吃+賓語]的主要類型進行簡要對比,以此來觀察相近語義類別的動詞在[動詞+賓語]這一構式中賓語的語義類別上古今有什么差異。

        本文所考察的語料范圍:西周至春秋時期的《詩經》《周易》《左傳》《論語》《國語》;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公羊傳》《谷梁傳》;西漢時期的《戰(zhàn)國策》《史記》《淮南子》。

        一 上古漢語[食+賓語]構式中賓語的語義類別

        (一)賓語為受事

        [食+賓語]中,賓語為受事的情況最多。因為“食”作為動詞的本義表示“吃”,所以“食”后接的大多為“食”的受事,以固體類所食之物為主,也有個別流體類所食之物。例如:

        (1)然二子者,譬于禽獸,臣食其肉而寢處其皮矣。(《左傳·襄公二十一年》)

        (2)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孟子·告子》)

        (3)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論語·鄉(xiāng)黨》)

        (4)蒼之免相后,老,口中無齒,食乳,女子為乳母。(《史記·張丞相列傳》)

        (5)食葉者有絲而蛾,食肉者勇敢而悍,食氣者神明而壽,食谷者知慧而夭。(《淮南子·地形訓》)

        上述例句中,例(1)至例(3)為固體類食物,例(4)、例(5)為流體類物質,包括液體與氣體。

        “食”后的受事大部分為名詞、代詞或名詞、代詞構成的名詞性短語,但個別也有形容詞充當的用例,而這時形容詞已活用作名詞,不再表示性質,而表示具有某種性質的物質類成分。例如:

        (6)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保ā蹲髠鳌こ晒κ辍罚?/p>

        (7)夫君子之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論語·陽貨》)

        (8)人之父兄食粗衣惡,而我美妾與馬,無乃非相人者乎?。ā秶Z·魯語》)

        (9)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必斗,斗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一舉必有雙虎之名。(《史記·張儀列傳》)

        (10)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史記·匈奴列傳》)

        上述例句中,“食”后的“新”“旨”“粗”“甘”“肥美”均表示具有這些特征的食物。

        “食”后的受事也可以由數量成分充當,形式包括“數詞+量詞”“數詞+名詞”等。例如:

        (11)於我乎,每食四簋,今也每食不飽。(《詩經·國風》)

        (12)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莊子·外篇》)

        例(11)中,“簋”為盛食物的容器,“四簋”可看作數詞和臨時名量詞的組合;例(12)中,“臠”指小塊的肉,“一臠”為數詞和名詞的組合。

        除了上面討論的受事外,還有一些隱喻用法的受事,我們在此討論兩類。第一類是“食”后接言說類名詞性成分。例如:

        (13)不圖晉憂,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左傳·僖公十五年》)

        (14)虢之會,魯人食言,楚令尹圍將以魯叔孫穆子為戮,樂王鮒求貨焉不予。(《國語·晉語》)

        (15)荀息可謂不食其言矣!(《公羊傳·僖公十年》)

        (16)朕聞古之帝王,約分明而無食言。(《史記·匈奴列傳》)

        例(13)中的“食”,晉杜預注為“食,消也”。[7]關于“食言”,《漢語大詞典》的解釋為“言已出而又吞沒之”[8]??梢?,當“食”后接言說類的名詞性成分時,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吃”,但卻是一種引申意義的“吃”,表示把說出的話又“吃”了下去,引申為不守信用。

        第二類是從戰(zhàn)國時期開始,“食”有時會和“蠶”搭配,后接表示地名的詞,也有“天下”“諸侯”一類的詞。例如:

        (17)秦蠶食韓氏之地,中絕不令相通,固自以為坐受上黨也。(《戰(zhàn)國策·趙策》)

        (18)夫秦貪戾之國而無親,蠶食魏,盡晉國,戰(zhàn)勝暴子,割八縣,地未畢入而兵復出矣。(《戰(zhàn)國策·魏策》)

        (19)秦起襄公,章于文、繆,獻、孝之后,稍以蠶食六國,百有余載,至始皇乃能并冠帶之倫。(《史記·秦楚之際月表》)

        (20)昔秦皇帝任戰(zhàn)勝之威,蠶食天下,并吞戰(zhàn)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

        (21)昭王得范雎,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y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

        《漢語大詞典》對這里“食”的用法解釋道“喻逐漸侵占”[9]?!笆场痹诖送瑯硬皇钦嬲饬x上的“吃”,而是引申義的“吃”,即表示“侵吞、瓜分”等意義。

        (二)賓語為役事

        上古漢語的“食”一般被學界認為是具有使動用法的詞,如王力(1965)從語音的角度對“食”的自動、使動用法進行了分辨,當“食”為自動詞即表示“自己吃”的時候,讀音為乘力切;當“食”為使動詞即表示“給人吃”的時候,讀音為祥吏切[10]。通過語音的方式,包括聲母清濁交替、聲調變化等手段,將一個詞判定為既有自動用法,又有使動用法,這點在學界討論上古漢語使動用法時很常見。但近些年也有些學者對古漢語中的這類用法有了新的解讀,如肖賢彬(2007)就將使動理解為一種釋義方法,認為讀古書時是否將一個詞認定為使動用法,很大程度取決于現代漢語,會有隨文釋義的情況,其認為使動并不是一個理論語法的概念[11]。再如蔣紹愚(2019)談到古漢語中的使動、意動、為動等用法時,指出很多學者認為這類用法是述語和賓語之間省略了介詞“使”“為”等,或認為上古漢語的一些動詞本身有輕動詞“cause”“for”等,后來逐漸消失導致輕動詞的語義由相應的介詞來表達。蔣紹愚不太贊成這些說法,認為盡管有些述賓結構有“為”“使”等意義,但這不必歸結于動詞本身包含了不同的介詞或輕動詞,而應歸結于不同的構式:同一個動詞,帶了不同語義角色的賓語,就是不同的構式[12]。蔣紹愚(2014)在談到上古漢語動賓結構時就已經有了一些區(qū)別于傳統(tǒng)活用用法的觀點,認為動賓結構語義關系的不同是由于賓語語義角色的不同造成的,動詞本身是不變的,當賓語的語義角色發(fā)生改變的時候,整個動賓結構表達的語義關系就會變,而動賓結構中賓語有不同的語義角色,這在上古漢語是高度能產的[13]。綜合肖賢彬、蔣紹愚的觀點,我們認為當“食”所在句的語義表示“……給/讓……吃”的時候,可以從構式論元角色的角度重新審視這一用法。

        傳統(tǒng)意義上“食”所在句的語義表示“給……吃”的用例中,一種情況是主語指人,這個指人的主語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另一種情況是主語指物,這種在下一小節(jié)討論。當主語指人時。例如:

        (22)三月癸未,晉悼夫人食輿人之城杞者。(《左傳·襄公三十年》)

        (23)丈人曰:“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蕓。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見其二子焉。(《論語。微子》)

        (24)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木而燔死。(《莊子·雜篇 盜跖》)

        (25)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史記·淮陰侯列傳》)

        上述例句中,例(22)“食”所在句的主語出現了,為指人名詞晉悼夫人;例(23)至(25),“食”所在小句的主語均沒出現,但根據上下文可以判斷出分別為指人名詞:丈人,介子推,漢王。盡管“食”所在的句子的主語指人,但是進行“食”這一行為的人并不是主語所指的人,而是“食”后邊的名詞性成分所指的人,分別是“輿人之城杞者”“之”“文公”“我”。而“食”后邊的賓語之所以可以進行“食”這一行為,是由于得到了主語所指的人的許可。因此我們將這類的[食+賓語]中的賓語界定為役事,即其是在主語使事允許的條件下進行“食”這一行為、接受這一動作的。

        (三)賓語為施事

        前一小節(jié)討論了傳統(tǒng)意義上“食”所在句的語義表示“給……吃”的用例中主語指人的情況,這一小節(jié)討論此種情況下主語指物的情況。例如:

        (26)耕者之所獲,一夫百畝,百畝之糞,上農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孟子·萬章下》)

        (27)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荀子·富國》)

        (28)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呂氏春秋·士容論》)

        (29)報更四曰:國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其財足以禮天下之賢者。(《呂氏春秋·慎大覽》)

        (30)匈奴數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史記·平準書》)

        上述例句中,例(26)東漢趙岐注為“一夫一婦佃田百畝,百畝之田加之以糞,是為上農夫,其所得谷足以食九口”[14],宋朱熹注為“一夫一婦,佃田百畝,加之以糞。糞多而力勤者為上農,其所收可供九人”[15]??梢姡@里“食”的主語表面上雖是指人的名詞性成分,但根據古注可得,這里真正的主語并不是農夫,而是農夫所得的谷、農夫的收成。例(27)“食”的主語根據句意可知道應是“天地所生長出的萬物”,指物;例(28)和例(26)類似,主語應均指田夫獲得的收成;例(29)主語為“食”;例(30)主語為“邊粟”。

        可以看出,這類例子和前一小節(jié)所舉的例子的不同之處是,主語到底指人還是指物。前一小節(jié)主語指人時,我們將“食”后的賓語理解為役事,因為其是主語使事允準下的“食”這一行為的接受者。而此節(jié)當“食”的主語指物時,我們將“食”后的賓語看作施事,理由是“食”前的主語所指的物可以理解為“食”的受事,“食”后的賓語是進行“食”這一行為的主體,因此可看作施事。這類例子和現代漢語中的“一鍋飯吃十人”的表達很相似,“一鍋飯吃十人”同樣是主語為受事,賓語為施事。

        (四)賓語為來源

        上古漢語“食”后的賓語有一種情況可以理解為“食”這一行為所憑借的來源。例如:

        (31)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周易·訟卦》)

        (32)宋公于是以門賞耏班,使食其征,謂之耏門。(《左傳 文公十一年》)

        (33)君子不食奸,不受亂,不為利疚于回,不以回待人,不蓋不義,不犯非禮。(《左傳·昭公二十年》)

        (34)公食貢,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隸食職,官宰食加。(《國語·晉語》)

        (35)而胡降者皆衣食縣官,縣官不給,天子乃損膳,解乘輿駟,出御府禁藏以贍之。(《史記·平準書》)

        (36)醫(yī)方諸食技術之人,焦神極能,為重糈也。(《史記·貨殖列傳》)

        (37)封者食租稅,歲率戶二百。(《史記·貨殖列傳》)

        例(31),唐孔穎達解釋道“‘食舊德’者,六三以陰柔順從上九,不為上九侵奪,故保全己之所有,故食其舊日之德祿位”[16],據此可得,這里的“食舊德”應指憑借以前祖上留下的功德來“食”;例(32),晉杜預將“征”釋為“稅也”[17],即“食其征”應理解為憑借征稅而食;例(33),晉杜預將“食奸”解釋為“如公孟不善而受其祿,是食奸也”[18],即“食奸”應理解為憑借奸臣的俸祿而食;例(34),徐元誥在《國語集解》中對這句話里的部分內容進行了解讀,如“食田”為“受公田也”,“食力”為“各由其力”,“食職”為“各以其職大小食祿”,“食加”的“加”為“大夫之加田”[19]。由此可得,這句話中“食”后的內容均表示“食”憑借的事物或方式:“貢”“邑”“田”“力”“官”“職”“加”;例(35)“食縣官”即為“憑借縣官的供給而食”;例(36)“食技術”即為“憑借著技術的本領而食”;例(37)“食租稅”即為“憑借租稅而食”。

        (五)賓語為處所

        上古漢語中“食”后有直接帶處所成分的用例,“食”后的處所成分既有專有名詞,如下列(38)至(39);也有普通名詞性成分,如下列例(40)至例(41)。

        (38)回車朅來兮,絕道不周,會食幽都。(《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39)天子為伐胡,盛養(yǎng)馬,馬之來食長安者數萬匹,卒牽掌者關中不足,乃調旁近郡。(《史記·平準書》)

        (40)君朝時入宮,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平與倉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41)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臣意見之食閨門外,望其色有病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這類用法的用例較少,在我們所調查的上古語料中,只看到了上述幾個例子。在這類[食+賓語]構式中,“食”后的賓語表示處所。

        (六)賓語為工具

        “食”在上古漢語有后接工具名詞的用法,例如:

        (42)墨者亦尚堯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階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糲粱之食,藜藿之羹。”(《史記·太史公自序》)

        此處的“土簋”,南北朝裴骃在《史記集解》中引服虔注解釋道“土簋,用土作此器”[20],《漢語大詞典》解釋為“盛飯的瓦器”[21]??梢?,“土簋”應是“食”的工具。

        “食”后帶工具名詞的情況我們在所查語料中只發(fā)現1例。但是上古漢語有別的表示“吃”的動詞帶工具名詞的情況。例如:

        (43)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粢糲之食,藜藿之羹,飯土匭,啜土铏,雖監(jiān)門之養(yǎng)不觳于此矣。(《史記·李斯列傳》)

        (44)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塯,啜土形,雖監(jiān)門之養(yǎng),不觳于此。(《史記·秦始皇本紀》)

        對于這類“食”后接工具名詞的用例,我們將“食”后的賓語看作工具,即表示“動作、行為所憑借的器具?!?/p>

        綜合上所述,“食”在上古漢語時期處于[食+賓語]這一構式時,賓語從語義角色的角度可以分為:受事、役事、施事、來源、處所、工具這幾種情況。當賓語的語義角色不同時,“食”與賓語間的關系也不同。

        二 上古漢語[食+賓語]構式相關問題討論

        (一)[食+役事/施事]與“食”的使動用法間的關系

        以往多數學者都贊成古代漢語的“食”有自動、使動兩種用法,這是將“食”看作兩個詞,一個是自動詞“食”,一個是使動詞“食”。我們認為也可不必將“食”看為兩個詞,可將“食”只看為一個詞。至于“食”的不同用法,只是“食”的各個論元組配不同的結果。

        Goldberg(1995)曾指出動詞的意義必須參照包含了世俗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背景框架[22]。即動詞的意義并不只是詞典釋義似的詞條解釋,而應當包含和動詞所代表的動作行為相關的豐富的框架背景意義。拿動詞“食”來說,它的基本意義應是“吃東西”,在基本意義外,“食”還有更大的框架背景義,包括:

        “食”的施事:誰吃

        “食”的受事:吃什么

        “食”的使事:……允許……吃

        “食”的役事:在……的許可下……可以吃

        “食”的來源:吃憑借的對象/方式

        “食”的處所:在哪兒吃

        “食”的工具:用什么吃

        “食”的情狀:吃得怎么樣

        ……

        這些框架背景義中的施事、受事、使事、役事、來源、處所、工具、情狀等,都是動詞“食”不同語義的論元。這些論元到了句子表層要作什么樣的句子成分,會和語義成分和句法成分的配位原則相關。

        在本小節(jié),我們主要看役事、施事作賓語的情況。陳平(1994)討論了漢語的主語、賓語最常由哪些語義成分充任的問題,其指出語義成分施事性越強的越容易作主語,語義成分受事性越強的越容易作賓語;而施事、受事都具有一些原型特征,不同的語義成分一般都是處在典型施事和典型受事這個連續(xù)統(tǒng)之間。陳文指出典型的施事特征中包括使動性這一特性,典型的受事特征中包括受動性這一特性[23]。對“食”而言,“食”的使事和“食”的役事,應分別具有使動性和受動性,分別更容易作主語和賓語。例如:

        (45)將戰(zhàn),華元殺羊食士,其御羊斟不與。(《左傳·宣公二年》)

        這個例句中,華元是“食”的使動者,士是“食”的受動者。因此對于“食”而言,當主語是動作行為的使動者時,賓語通常為受動者。

        陳平(1994)已指出各類語義成分中,典型的施事優(yōu)先作主語,典型的受事優(yōu)先作賓語[24]。但對“食”來說,也有受事作主語、施事作賓語的例子。我們認為這和突出強調受事有關。例如:

        (46)夫天地之生萬物也,固有余,足以食人矣。(《荀子·富國》)

        (47)報更四曰:國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其車足以乘天下之賢者,其財足以禮天下之賢者。(《呂氏春秋·慎大覽》)

        (48)匈奴數侵盜北邊,屯戍者多,邊粟不足給食當食者。(《史記·平準書》)

        上述幾個句子中,“食”的受事主語“萬物”“其食”“邊粟”后都有一個副詞“足”,用來強調受事的充足與否,因此將受事置于比較突顯的主語位置,同時施事處于賓語位置。

        [食+役事]和[食+施事]在傳統(tǒng)研究中都將“食”看作讀祥吏切的使動詞,認為“食”有使動的用法。我們與其觀點不同:

        第一,將[食+役事]和[食+施事]中的“食”都看作使動用法并不妥,因為二者主語的性質不同,一類指人,具有使動性;一類指物,并不具有使動性。

        第二,動詞“食”在不同的句子中并無用法的差別,差別在于“食”所在的語句出現哪些語義角色、所出現語義角色的組配順序是什么樣的,這些會影響句意的理解。動詞“食”的框架背景中有多種語義角色的語義格,在生成句子的時候,這些語義格根據需要而出現且處在一定的位置,表達了一定的語義,并不一定是“食”自身用法的差異導致了句意的差別。

        (二)[食+來源/處所/工具]與[食+于+來源/處所/工具]的關系

        本小節(jié)我們討論另一個問題,即和受事、役事、施事不同的是,來源、處所、工具除了和“食”可構成[食+賓語]外,還可構成[食+于+賓語]。

        對于來源而言,[食+于+賓語]的用例較少,在所調查的語料范圍內只有4例;而[食+賓語]的用例較多,有25例,且從較早的《周易》時期已有用例。例如:

        (49)公室四分,民食于他。(《左傳·昭公五年》)

        (50)抱關擊柝者皆有常職以食于上。(《孟子·萬章下》)

        (51)交被天和,食于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淮南子·俶真訓》)

        (52)六三,食舊德,貞厲,終吉。(《周易·訟卦》)

        (53)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國語·晉語》)

        (54)縣官當食租衣稅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販物求利。(《史記·平準書》)

        對于處所而言,[食+于+賓語]的用例略多,在所調查的語料范圍內有11例;而[食+賓語]的用例較少,只有4例,且從較晚的西漢時期才有用例。例如:

        (55)駕我乘馬,說于株野。乘我乘駒,朝食于株。(《詩經·國風》)

        (56)華貙以車十五乘,徒七十人,犯師而出,食于睢上,哭而送之,乃復入。(《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57)遂選馬而進,朝食于戚,暮宿于百泉,旦厭于牧之野。(《荀子·儒效》)

        (58)回車朅來兮,絕道不周,會食幽都。(《史記·司馬相如列傳》)

        (59)天子為伐胡,盛養(yǎng)馬,馬之來食長安者數萬匹,卒牽掌者關中不足,乃調旁近郡。(《史記·平準書》)

        (60)齊丞相舍人奴從朝入宮,臣意見之食閨門外,望其色有病氣。(《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對于工具而言,[食+于+賓語]的用例我們沒有看到,[食+賓語]的用例只有1例,在西漢時期的《史記》中,為“食土簋”。但我們在戰(zhàn)國時期的作品《韓非子》中見到“食”的近義詞“飯”用于[飯+于+工具格]的用例“飯于土簋”。

        可以看到,表示來源的語義角色更傾向用[食+賓語]格式,處所更傾向用[食+于+賓語]格式。我們認為原因如下:

        第一,來源表示動作“食”憑借的來源、方式,可以轉指“食”的受事。如“食力”“食技術”“食租稅”等,“力”“技術”“租稅”均是獲得“食”的受事的方式;“食田”“食祿”中的“田”“祿”均是獲得“食”的受事的來源。它們都和“食”的受事有關聯,可用來轉指“所食之物”。因此來源和動詞“食”在語義關系更近,更傾向于使用[食+賓語]格式。

        第二,和來源不同的是,我們在選取的語料范圍內找到的“食”和處所賓語搭配的例子中,表示處所的詞和“食”看不到明顯的聯系,只是單純“食”的地點,無法看為“食”的受事的轉指,區(qū)別于現代漢語中的“吃食堂、吃飯館”等表述,“食堂”“飯館”是有食物的地方,和“吃”的語義聯系更密切,而“食”的處所“株”“幽都”“閨門外”不能明確表明是有食物的地方,只是單純的地點,與“食”在語義關系上略微較遠,更傾向于使用[食+于+賓語]格式。而“食”在西漢時期出現[食+賓語]的用例,應是處所名詞從普通名詞中分離、介詞“于”逐漸省略的結果。

        工具的用例有可能在當時是一種習語性的表達,隨著上古漢語后期介詞“于”的逐漸省略,戰(zhàn)國時期“飯于土簋”的表達到了西漢時期變成了“食土簋”。

        (三)[食+賓語]中賓語語義角色豐富性的旁證

        “食”后可以接多種語義類型的賓語,這些除了受事以外的其他語義類型的賓語也并不僅僅會出現在“食”一個動詞后,其他動詞也可以帶役事、施事、處所、工具等賓語。例如:

        (61)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論語·先進》)(役事)

        (62)是以一夫倡而天下和,兵破陳涉,地奪諸侯,何嗣之所利?(《鹽鐵論·結和》)(施事)

        (63)項王則夜起,飲帳中。(《史記·項羽本紀》)(處所)

        (64)堯舜采椽不刮,茅茨不翦,飯土塯,啜土形,雖監(jiān)門之養(yǎng),不觳于此。(《史記·秦始皇本紀》)(工具)

        關于來源,我們暫且沒發(fā)現用于別的動詞后的例子,但其他語義格也可和別的動詞構成[動詞+賓語]構式,就說明其應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三 上古漢語[食+賓語]與現代漢語[吃+賓語]的比較

        現代漢語[吃+賓語]中賓語的語義角色也很豐富,綜合已有討論,用例大致有:

        吃米飯(受事)

        吃一家人(施事)

        吃父母(來源)

        吃食堂(處所)

        吃大碗(工具)

        吃一個星期(時間)

        吃官司、吃豆腐(固定搭配,如“食言”)

        ……

        通過和上古漢語[食+賓語]的比較,我們可以看到一些不同:

        第一,上古漢語[食+賓語]中賓語有役事的用例,但現代漢語[吃+賓語]中賓語沒有。例如:

        (65)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莊子·雜篇》)

        (66)這樣的說著,她就把一包香蕉打開來讓我吃。(郁達夫《春風沉醉的晚上》)

        例(65)是上古漢語“食”后接役事的用例,例(66)是表達類似語義時現代漢語“吃”的說法,即必須用使役標記如“讓”一類的詞引出役事。

        第二,上古漢語[食+賓語]和現代漢語[吃+賓語]中賓語都有施事的用例,但其用法也有差異。赫琳、趙曉麗(2016)指出對于[吃+賓語]中的賓語如果指施事的時候,只限于“一家人、五口人、一桌人”等的數量結構表達式[25]。但我們考察了[食+賓語]后,發(fā)現當賓語指施事時,并不限于數量表達。例如:

        (67)這些米吃一家人。(引自赫琳、趙曉麗(2016))

        (68)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損。(《呂氏春秋·士容論》)

        (69)國雖小,其食足以食天下之賢者。(《呂氏春秋·慎大覽》)

        例(67)、例(68)“吃”“食”后均為指人的數量表達,例(69)“食”后為指人的偏正性名詞短語。

        第三,上古漢語[食+賓語]和現代漢語[吃+賓語]中賓語都有處所的用例,但現代漢語“吃”后的處所通常為“食堂、飯館、館子”等專門提供食物的地方,而“食”后的處所卻只表達普通的地點,并不是專用于吃飯的地方。例如:

        (70)有時晚飯也不回家,就在外面吃館子。(張恨水《夜深沉》)

        (71)君朝時入宮,君之舍人奴盡食閨門外,平與倉公立,即示平曰,病如是者死。(《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第四,上古漢語[食+賓語]中賓語沒有時間的用例,但現代漢語[吃+賓語]中的賓語有。例如:

        (72)豬肉好吃,讓你連吃一個月,你還吃嗎?(莫言《食草家族》)

        第五,上古漢語[食+賓語]和現代漢語[吃+賓語]所構成的固定性的習語表達也不同,如“食言”“吃官司、吃豆腐”等。

        Traugott & Trousdale(2013)就語言結構的變化提出了“構式化”和“構式變化”兩個概念,所謂“構式化”,指的是“新形式—新語義”配對體的產生,即發(fā)展出了一個新的符號;所謂“構式變化”,指的是影響構式內部某一角度的變化,包括語義變化、形態(tài)音韻變化、搭配限制變化等[26]。從上古漢語的[食+賓語]到現代漢語的[吃+賓語],說明古今在“食”這一語義上有共同的宏觀構式[V+賓語],具體又有[V+受事][V+役事][V+施事][V+來源][V+處所][V+工具][V+時間]等的微觀構式。每一個微觀構式都是形式-語義配對體。構式化和構式變化在語言的發(fā)展中可以是共存的,上古漢語的每一類[食+賓語]都是微觀構式化的結果,即產生了新的形式-語義配對體,從[食+賓語]到[吃+賓語],[V+役事]消失了,[V+時間]產生了,[V+時間]便是現代漢語里的新的微觀構式化;從[食+賓語]到[吃+賓語],盡管都有[V+施事],但“食”后的施事表達形式多種,而“吃”后的施事只能用數量形式表達;盡管“食”“吃”都有[V+處所],但“食”的處所指一般的地點,而“吃”的處所專指提供餐食的地方,這兩種就屬于構式變化的過程,即搭配限制的變化。

        對于從[食+賓語]到[吃+賓語]為什么會出現上述變化,我們暫時還沒找到合理的解釋。但據此確實可以看到,漢語相近語義的動詞在[動詞+賓語]這一構式中賓語的語義類別上、表達形式上、詞義性質上確實古今會有變化,變化的緣由我們還在考慮。

        四 小結

        從構式語法的角度對上古漢語[食+賓語]這一構式中賓語的語義角色進行了分析,指出賓語可以是受事、役事、施事、來源、處所、工具這幾種不同的情況。同時對與之相關的幾個問題進行了討論。

        第一,傳統(tǒng)意義上將“食”所在語句表達的“給……吃”的語義歸結于“食”為使動詞的觀點我們不太贊同,我們認為這是由于“食”所在的語句是[使事+食+役事]和[受事+食+施事]這樣的語義格和動詞組配的結果,與動詞本身沒有直接的關聯。

        第二,對于來源、處所、工具而言,它們既可用[食+賓語]形式,也可用[食+于+賓語]形式,但來源由于可轉指所食之物,與“食”的語義關系較近,因此多用[食+賓語]形式,而處所由于單純指地點并不如現代漢語的“食堂、飯館”一樣可轉指食物,因此與“食”的語義關系較遠,多用[食+于+賓語]形式,在后來處所名詞獨立、介詞“于”逐漸省略的情況下出現了[食+賓語]形式;工具用于[食+賓語]的用例非常少只有1例,應當也是戰(zhàn)國時[V+于+賓語]到西漢后省略“于”的結果。

        第三,[食+賓語]中受事以外的其他類型的語義格,除了用于“食”后,也有用于別的動詞后的例子,因此其應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最后比較了上古漢語的[食+賓語]和現代漢語的[吃+賓語],找出了一些差別,如“食”可帶役事賓語而“吃”不可,“吃”可帶時間賓語而“食”不可,再如“食”和“吃”雖然都可帶施事和處所賓語,但在表達形式和語義性質上卻有差別,這些都是語言演變中構式變化的結果。

        猜你喜歡
        古漢語用例構式
        UML用例模型中依賴關系的比較與分析
        古漢語疑問句末“為”字補證
        聯鎖軟件詳細設計的測試需求分析和用例編寫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上古漢語“施”字音義考
        “XV的(不)是Y”構式探微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4
        談談古漢語的翻譯
        語言與翻譯(2014年1期)2014-07-10 13:06:11
        古漢語中表反問的一組能愿動詞
        語文知識(2014年3期)2014-02-28 21:59:31
        “有一種X叫Y”構式的語義認知考察*——從語法構式到修辭構式的接口探索
        當代修辭學(2012年2期)2012-01-23 06:44:06
        《修辭學發(fā)凡》用例的當代學術價值
        當代修辭學(2011年4期)2011-01-23 06:40:52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日本|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精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 | av免费在线国语对白|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入口| 成人网站在线进入爽爽爽| 在线观看国产成人av片| 欧美深夜福利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综合精品| 高h小月被几个老头调教|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四虎| 国产91在线免费| 粉嫩av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久久大片中文字幕| 婷婷亚洲岛国热超碰中文字幕| 免费网站看av片| 失禁大喷潮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婷婷|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少妇av免费在线播放| 成人黄色片久久久大全| 一区二区三区字幕中文|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7777|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午夜无码视频免费网站| 久久亚洲春色中文字幕久久久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一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色欲| 亚洲综合婷婷久久|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二专区| 日韩一区二区av伦理| 隔壁老王国产在线精品| 久久中文字幕人妻熟av女蜜柚m| 草草影院国产| 日韩一区三区av在线|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 人 网 站 在线 看 免费| av在线一区二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