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春平
古詩與圖像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詩人以最優(yōu)美、最凝練的語言,展現最直觀、最深遠的畫面。正所謂“詩是有聲的畫面,畫是無聲的詩”。中國的古詩都是詩人觸景生情之作,更加注重情感和畫面的融合。這就意味著古詩教學就需要在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將古詩的語言文字在轉化成為圖像信息,在時空穿越中去觸摸和體悟詩人內在的情感。筆者以統(tǒng)編本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中《古詩三首》為例,談談自己緊扣“古詩”與“畫面”之間關系展開教學的一些做法。
一、激發(fā)原始生活,組合統(tǒng)整畫面
我們常常要求學生在閱讀古詩時想象畫面,但學生的表現往往是捉襟見肘。為什么會這樣?主要在于教師并沒有認識到:學生聯(lián)想時,對畫面的創(chuàng)造要以自己原始化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源于對于生活的觀察和體悟。為此,教師要先從學生的生活和原始認知入手,激發(fā)學生內在的認知經驗,幫助學生在思維意識深處還原出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以杜甫的《絕句》為例,學生自主理解之后,就能圈畫、提煉出詩人所描寫的景物:江山、遲日、春風、泥融、沙暖、花草、鴛鴦等。很顯然,這些事物中,很多都是學生生活中早就已經熟悉的,如“春風”“花草”等,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不僅僅解釋這些事物“是什么”,更要結合自己的原始經驗用自己的文字來,再現這些事物“怎么樣”,將古詩中所省卻的內容,用想象進行拓展和彌補;有的事物看起相對陌生,但其實只要幫助學生消除認知障礙,就能在腦海中浮現出相應的畫面,比如“遲日”就是指太陽,“泥融”就是融化了的泥,學生對于這一事物也有著鮮活而豐富的體驗,他們在表達中描述道:原本因為寒冷,含有水分的泥土都被凍住了僵硬無比,但氣溫暖和了之后,原本凍住的泥土就開始融化了,又潮濕,又松軟……有的事物看不見摸不著,給學生感知畫面帶來了一定的障礙,比如“春風”和“沙暖”,教師更需要激活學生的體驗進行感知,展現春風的輕柔和溫暖,感受沙子在太陽照射下的暖和舒適。
杜甫的這首詩雖然只有20個字,但字字珠璣,是用詩描畫的典型代表。詩人運用一組極富代表性的事物,在整合和串聯(lián)中,描繪了一幅明麗而和諧的春景圖,展現了春天的勃發(fā)生機。語言文字所構建的動靜結合的鮮活意境,在每個學生意識中鐫刻了一幅優(yōu)美悠遠的畫面。教師在學生初步理解古詩大意的基礎上,將事物進行分類,依照學生所遭遇的障礙不同,分別采用了不同的策略,但都共同指向了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古詩大意的關照下,對這些景物所描寫的景象進行了還原和拓展,在想象畫面的同時,自然也走進了這篇文章的內生性價值。
二、古詩畫面比照,再現拓展畫面
漢字本身就具有表象功能,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畫面。用文字寫就的古詩與傳統(tǒng)的繪畫藝術一脈相承,有著諸多共通之處,彼此之間就不能完全割裂開來,從而將“詩情”和“畫意”進行巧妙融通。題畫詩就是其中的代表詩型,教學這一類古詩,就需要充分利用先于古詩誕生的畫作,在詩畫對照中不斷拓展學生的想象時空,與詩人形成深入而多維的對話,感受詩人獨特的情懷。
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就是一首典型的題畫詩。理解古詩大意之后,教師直接出示惠崇《春江晚景》圖,并進行對照,組織學生排查:(1)哪些是畫和古詩中都有的景物?(2)哪些是詩中描寫卻是畫中所沒有的?——這兩個問題看似簡單,但其最后所指向是明線事物和隱性事物的區(qū)別。學生在有了這樣的認知:其一,詩畫共有的景物有桃花、竹子、鴨子、降水、蔞蒿、蘆芽等——教師相機引導學生結合古詩內容,用自己的語言加以調整、修飾,串聯(lián)成一段有機的語言,描繪畫作中所展現的畫面;其二,古詩所描繪的但畫作中沒有的,如“河豚”就是詩人在看到畫面、創(chuàng)作古詩時,通過想象補充的。再比如“水暖”的“暖”字,是繪畫所不能表現的,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聯(lián)系古詩語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水暖”的真實性狀態(tài),在學生思維高速運轉之際,再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想象春天還有哪些景物,可能會出現在這幅畫作中,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相機補充了飛舞的蝴蝶、如茵的綠草、嘰嘰喳喳的小鳥……
蘇軾的這首題畫詩不僅客觀展現了畫作所描寫的景物和畫面,還通過自己的想象,補充了畫面中所沒有的景物,且毫無違和感,讓詩與畫形成相得益彰的表達之效果??v觀本案例中的教學,教師借助于直觀的圖片,捕捉畫面中的景物,與古詩進行統(tǒng)整對照,快速感知了這些景物的特點,幫助學生在腦海中構建出鮮活的畫面體系。隨后,教師引導學生仔細比對,發(fā)現詩畫之間的不同點,認識到詩人基于自己對畫作的理解,創(chuàng)造性地增補了相關事物,寫畫之“未有”,豐富了學生深刻的認知。此時,學生思維中對古詩畫面的認知則處于變化的過程中,教師順勢而導,引導學生關注對春天和畫作的感受,嘗試補充自己認為可以出現的事物,以及背后蘊藏的價值,其實對蘇軾題畫詩的重新解讀和構建,學生在想象中不僅再現古詩的畫面,更補充古詩的畫面,可謂一舉兩得。
三、轉換視角潛入,有機滲入畫面
文本閱讀非常倡導體驗和代入感,即將自己視為文本的作者或者文本中的某一個角色,幫助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這樣的閱讀避免客觀式、生硬式的閱讀,激活了學生的主觀意趣。古詩閱讀運用這種代入感,就能夠讓學生靜下心來,設身處地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從而使得古詩所描繪的畫面更加鮮明、更加富有生活化。
如曾幾的《三衢道中》以自己一次出游的經歷為內容,教學這首詩不能逐步解字,而需要設置統(tǒng)領整首詩的核心問題,將學生對這首詩的感知以及畫面觸摸,推向全新的境界之中。鑒于此,教師不妨設置以下兩個層級鮮明的核心問題:
第一個問題,指向感知性的解構層面:詩人曾幾這次出行的整體情況是怎樣的?這個問題就涉及到詩人出行的天氣、時間和行蹤等,但詩人不可能像回答問題一樣,將信息逐條地呈現出來。為此,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從古詩信息中進行提煉與感知。在這樣的基礎上,再相機組織學生將時間要素、天氣要素和行蹤軌跡,融入古詩中,嘗試說出這次出行的經歷。
第二個問題,指向賞析性的評價層面:詩人本次出游的心情如何?這一問題的解決,學生僅僅依靠對古詩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從古詩的字里行間,捕捉詩人內在情感的蛛絲馬跡。為此,教師沒有讓學生站立在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來解決問題,而是將自己看成詩人,在多維誦讀中,與古詩的語言進行碰撞,與詩人形成鮮明而深入的對話。在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了時,教師可以從古詩的內容入手,設置多維的分享通道:天氣維度,關注詩人出行的天氣,想象天氣晴朗外出旅行的心情;景色維度,緊扣古詩中描寫景色的語言,想象詩人完全被吸引的景色畫面,從而洞察詩人內心的激動和興奮;視角維度,不同的觀察視角,讓學生看到了不同的美景,乘坐小船的視角是一番風景,山間行走的視角則是另一番風景;生活維度,嘗試將詩人描寫的出行經歷與自己生活中的出行經歷進行類比,由此及彼,感受詩人的情感,與詩人的體驗形成共鳴。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兩個層級遞進的問題,幫助學生以詩人的視角,走進古詩,在體悟情感的基礎上,形成了豐富而多維的畫面,從而使得文本的教學變得更加具體,強化了學生內在認知的感染力,對故事的認知形成了更加巧妙而深入的感知。
古詩的語言是凝練的,更是富有張力的,不僅傳遞信息,更蘊藏情感,還描摹畫面。只有將古詩中的畫面與語言進行聯(lián)結,才能精準而快速地把握古詩的內在意蘊和所展現出來的意境之美,從而在刪除繁雜環(huán)節(jié)的過程中,降低古詩學習的難度,提升古詩教學的效率。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市順德區(qū)容桂容里小學)
責任編輯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