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強
摘要:在當前小學美術課堂存在著注重技能講解、忽視學生主體地位、忽視學生鑒賞能力等問題。隨著核心素養(yǎng)作為教育指導思想而出現(xiàn),學校教育思路調整,創(chuàng)新能力、鑒賞能力、個性思考能力培養(yǎng)等,成為小學美術重要教學目標之一。課堂中,通過培養(yǎng)學生美術興趣、形成課堂環(huán)境創(chuàng)意布置、實現(xiàn)師生間的互動、引導學生自主鑒賞等,以此實現(xiàn)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
關鍵詞:小學美術;個性培養(yǎng);美術鑒賞
前言: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中,強化對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是藝術學科的歸宿所在。核心素養(yǎng)視域指導之下,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個性,強化學生審美素養(yǎng)養(yǎng)成,成為課堂教學的重要思路走向,也意味著小學美術教育需要做以調整。作為新時期美術教師,應當積極調整自身教學思路,完善教學內容,以此達成教學工作發(fā)展。本文即針對小學美術教學的個性培養(yǎng)做以討論。
(六)當前小學美術的反思
七.課堂教學注重技巧講解
反思當前小學美術課堂,存在著教師重點講解技巧,忽視對美術鑒賞、學生美術素養(yǎng)綜合培養(yǎng)意識等,每每課堂,教師忙于自主講解,學生則或聽或就,甚至有些時候,則是教師講解,學生模仿或自主完成,兩者是割裂的[1]。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師在講臺演示、講解,學生則在課下自己的講解或練習,但本質上是割裂的,學生的參與度不高。單純地依賴于技巧講解,對于小學生而言也相對專業(yè)、深奧,導致學生開始就缺乏美術學習樂趣。
八.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
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主導,學生則被動接收知識,缺乏參與及反饋。在較長周期下,我國小學美術課堂往往是教師講解,學生聽講,乃至教師會在黑板或電子白板上繪圖演示,以此完成教學任務。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學生往往缺乏表達,甚至不表達。有些時候,教師也會為學生做以限定,比如樓一定是直的、草一定是綠的,這樣也影響到學生的思考,很多時候,學生的想象被無視,而這種想象也恰是學生想要表達的、思考的內容。
(三)課堂中缺乏對學生自主鑒賞的挖掘
在當前的小學美術課堂,較為明顯的存在重技能輕鑒賞的情況。在當前小學課堂設置中,美術課程占比有限,每周一節(jié)或兩周一節(jié)課。這樣的情況下,實際上對學生的審美培養(yǎng)是沒有形成體系的,也沒有足夠的教學形式與策略做以搭配。缺乏對學生自主鑒賞與挖掘,對于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
(七)小學美術個性培養(yǎng)策略
八、注重美術學習興趣培養(yǎng)
美術應當是用繪筆,為學生描繪出斑斕的色彩,此時注重學生的美術學習興趣與培養(yǎng),引導學生由被動學習轉向主動學習,自覺去探尋美術世界。利用有限的美術課堂,立足當前教材設定,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教學素材,為課堂做以必要的補充、延伸等[2]。例如,在學習《各種各樣的鞋》的課程時,教師可以選擇孩子的童鞋、家長的女鞋、男鞋等分別做以展示,啟發(fā)學生自主去思考是“爸爸穿的鞋”還是“媽媽穿的鞋”,或是“自己的鞋”,再觀察這些鞋子的特征,如顏色、百搭等,并且讓學生回憶,平時穿上某類鞋時,一般會搭配什么著裝呢……這樣一系列的引導啟發(fā),拉近了色彩、形象與學生的距離,最終形成興趣培養(yǎng),啟發(fā)學生在思考中觀察。
九、嘗試創(chuàng)設豐富的課堂情境
美術是視覺藝術,在組織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發(fā)揮視覺沖擊力,對課堂做以布置。隨著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以信息技術配合課堂教學具有積極意義,此時,教師可以為每節(jié)課設置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以此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做以練習;將基礎的教學素材,以動態(tài)的、圖文結合的形式去展示出來,以實現(xiàn)更為優(yōu)質的展示。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在日常的教學形式上做以設置,如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在黑板上繪制相配合的內容,如在學習風景畫時,可以以簡筆畫簡單繪制出一些花草等,這樣,如果課程以多媒體設備為主要呈現(xiàn)載體,則黑板上為相對固定的背景內容,帶學生進入情境。豐富的課堂情境,也豐富了學生視野,由此帶動了教學工作的展開,使美術學習處于一個環(huán)境中,更多的去思考和探究。
十、巧妙設置師生互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妙設置師生互動,在課堂中聽到學生的聲音。例如,將與課程相關的美術鑒賞內容,提前布置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先期聽講,而在以實踐、參與為主的課堂,則多一些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如“小課堂”、“知識說”等[3]。再如,課堂中,教師可以對學生做以提問,如不同色彩有著不同的代表含義,紅色火熱,藍色冷靜,綠色清爽,而相應的色調等也是不同的,為了幫助學生熟悉不同的顏色,教師可以選擇顏色,提問學生該顏色代表了什么呢?你日常在哪里會見到這一顏色呢?看到這一顏色會有什么感覺?等,類似的內容,幫助學生完成互動,以此達成教學工作的進一步突破。巧妙設置師生互動,教師也可以把自己對美術的理解等,用以生活化的語言、適宜于學生理解的語言去表述出來,以幫助小學階段學生養(yǎng)成基本的美術素養(yǎng)。
結語:
在當前的小學美術教學中,關注到對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通過創(chuàng)新、表達等去達成成長及互動,為學生的與成長帶來更多的可能性,以此完成學習任務,推進教學的展開,全面實現(xiàn)日常教學的完善與互動交流,以此帶動豐富的體驗與趣味的交流,幫助學生養(yǎng)成基本審美素養(yǎng)、創(chuàng)造素養(yǎng)等,以此達成日常教學工作的深度開展,全面推進學生的知識增長與美術基本素養(yǎng)提升。
參考文獻:
[1]許紅紅.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探析[J].讀天下(綜合),2019,18(3):105-106.
[2]陳鏗.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個性培養(yǎng)的研究與探索[J].咸寧學院學報,2009,21(10):104-105.
[3]沈慧慧.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個性培養(yǎng)分析[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09,21(4):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