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秋
摘? 要:小學語文新課標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向小學生傳授相關的語文知識,還要注意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思考、認知、學習等方面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升都與小學生的語文讀寫水平有著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通過讀寫深度結合的教學方法來開展語文教學活動,借助讀寫雙翼的支撐,讓小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都能獲得良好的發(fā)展。本文對此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30-0059-02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of Chinese in primary schools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Chinese teaching.Teachers should not only impart relevant Chinese knowledge to pupil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teaching,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pupils’ reading,thinking,cognition,learning,etc.The improvement of these abilitie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language literacy level.Therefore,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 teachers should carry out Chinese teaching activities through the teaching method of in-depth integr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and with the support of reading and writing wings,so that the Chinese literacy and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an be well developed.This article explores this.
【Keywords】Elementary school Chinese;Combination of reading and writing;Teaching strategies
1. 小學語文讀寫深度結合教學的重要作用
首先,讀寫結合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深化和明晰自身的閱讀思維。閱讀要與思維鏈接到一起才能發(fā)生真正的深度閱讀。閱讀思維往往需要依附于某種言語活動,否則思維的明晰程度往往較低,教師可以在閱讀之前為小學生布置一些仿寫、補白之類的寫作任務,這樣就能激活其思維,讓其在閱讀的過程中形成有層次、有條理的認知記憶,閱讀效果自然也會隨之提升。其次,促進小學生的閱讀和寫作之間相互轉化。閱讀和寫作均是由言、物、意這三種基本元素構成的,只是其出現(xiàn)順序不同,閱讀之時通常由語言知事物再到領會意境或內涵,也就是由言到物再到意,寫作之時則通常是由物到意最后再到言。盡管讀與寫之間的差異很大,但是由于二者基本元素的共通,其相關性之大是不容質疑的,因此通過讀寫深度結合教學可以促進小學生閱讀與寫作智能的相互轉化,借此達到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雙重目標。最后,有助于促進小學生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讀寫深度結合教學使得閱讀成為積累寫作素材的有效途徑,而且在讀寫結合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隨文練筆、仿寫等方式讓小學生隨閱讀練寫作,長期下去其寫作能力和言語表達能力自然會隨之提升。
2. 小學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的基本形式
(1)仿寫型
所謂仿寫型讀寫結合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小學生仿寫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精彩語句或段落,類似于書法訓練中的“描紅”。對于小學生而言,最常進行的就是句子的仿寫,包括仿寫句式或者是句子中的修辭手法。仿寫之前,教師通常會引導小學生對將要仿寫的句子進行詳細的分析和品鑒,既能增強小學生對相關語句的印象從而達到積累語言材料的目的,也能在仿寫的過程中訓練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促進其寫作水平的提升。以《黃山奇石》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本課中用了很多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教師可以從中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句子讓小學生仿寫,比如讓其仿寫描寫仙桃石的比喻句,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增強其對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的了解,還能鍛煉其寫作能力,真正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
(2)改編型
改編型讀寫結合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小學生通過改寫、續(xù)寫、縮寫、擴寫、補白等不同的形式對語文教材中的原有文本進行加工,這樣不僅能夠鍛煉其閱讀理解能力,而且還能有效促進其寫作能力的發(fā)展。想要合理的改編文本,小學生需要對原文本中的人物、環(huán)境等的描寫以及故事情節(jié)或者是文章脈絡都有一個比較清晰的了解,在此基礎上發(fā)揮自身的想象力對文本予以改編。因此,這種形式的讀寫結合教學方式有助于小學生深度閱讀和理解文本,從而達到以寫促讀、以讀促寫的目的。以《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小古文的教學為例,這篇文章非常短,寥寥幾句話就寫出了一個小故事,可以說文中有大量的留白之處,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在理解文意之后對其進行擴寫,增加一些人物的心理描寫、環(huán)境描寫甚至是故事情節(jié)等方面的內容,讓文章變的豐滿而又充滿意趣,同時也能鍛煉其閱讀理解、想象、寫作等方面的能力。
(3)感悟型
所謂感悟型讀寫結合教學,就是讓小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或者是讀完之后將自身的閱讀感悟寫出來。當然,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長度通常并不算長,因此最為常見的感悟型讀寫結合教學,就是讓小學生讀完文本后寫一篇讀后感。讀后感的內容可以是拓展想象,也可以是情感表達,只要能夠將自身的感觸和見解表達出來即可。讀后感通常能夠調動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思維情感等,屬于一種具有綜合性特征的語言活動,對于小學生的想象、聯(lián)想、語言表達等能力的發(fā)展有益,同時也能豐富其情感體驗,這些因素對其寫作水平的提升能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田忌賽馬》這一課的教學為例,這是一篇情節(jié)曲折而且很有啟發(fā)性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小學生學完本文后寫一篇讀后感,借此能夠深化其對文章的理解,認識到處理事情之時要科學分析、揚長避短。當然,部分想象和聯(lián)想能力比較強的小學生可能會有一些非常獨特的想法和感悟,從而寫出一篇極具特色的讀后感,這也是對其寫作能力的一種鍛煉。
(4)寫法遷移型
此類讀寫結合教學形式,最為主要的特點就是讓小學生模仿教材文本中所使用的襯托、聯(lián)想、類比、反襯、托物言志、欲揚先抑等各種不同的寫作手法來創(chuàng)作自己的文章。當然,也可以讓小學生模仿議論文、說明文等不同文體進行寫作,這些文體通常都有自身通用的一些寫作手法,通過這樣的寫作訓練方式能夠讓小學生對相關寫作手法有一個更加深刻的理解,不僅對其寫作能力的提升有幫助,還能讓其在閱讀時更加快速精準的找到文中所使用的寫作手法,從而獲得更好的閱讀學習效果。以《刷子李》這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篇課文屬于一篇人物描寫類的文章,文中一波三折的敘事手法使得整篇文章非常引入入勝,而且應用對比手法來對人物形象進行烘托,讓刷子李“俗世奇人”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教師可以引導小學生運用對比手法寫一篇小短文,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xiàn)寫法遷移,讓小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到的寫作手法遷移到自己的寫作當中,借此促進其寫作能力的顯著提升。
3. 小學語文讀寫深度結合教學的有效策略
(1)明確讀寫結合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既是教學的起點,同時也是教學的終點,它對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都起著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因此想要提升小學語文讀寫深度結合教學的效果,就必須明確讀寫結合教學的具體目標。讀寫結合教學目標的設計,不但要指向閱讀,同時還要指向寫作,而且還要讓這兩方面的教學目標有機結合到一起,這樣才能綜合提升小學生的讀寫能力。在教學目標設計時,教師應當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要引導小學生立足于閱讀進行寫作知識的積累。這就要求教師將關注語言表達形式、了解文本布局特點和表達方法等方面的內容納入到讀寫結合教學目標設計當中。其次,教師要借助寫作促進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因此在教學目標設計時,應當將畫結構圖、寫提綱等納入其中,這樣不僅能夠促進小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還能借助寫作促進其閱讀理解和總結歸納能力的提升。
(2)開發(fā)讀寫結合文本資源
一般而言,多數(shù)小學語文教師都是將語文教材中的文本作為讀寫結合教學時最為主要的教學資源,也就是說教材文本是教師設計讀寫結合教學內容的主要依據(jù),但是教材中的文本數(shù)量畢竟不多,如果單純使用這些文本進行讀寫結合教學內容的設計,那么教學內容的選擇必然會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樣會影響到讀寫結合教學的趣味性、豐富性,進而影響到最終的讀寫結合教學效果?;诖?,教師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對讀寫結合的文本資源予以必要的拓展,這樣不僅能夠增加教學內容的可選擇性,而且能夠讓小學生接觸到更多的文本資源,從而有效激發(fā)其讀寫興趣。此外,部分教師在讀寫結合教學時經常會出現(xiàn)教學內容淺表化的文體,他們習慣于將讀寫結合點放在文本結構、寫作手法等方面,不注意引導小學生感受文本當中所蘊含的感情。部分原因在于教材中的一些文本與現(xiàn)代小學生的生活相距甚遠,難以讓其產生共情,教師在進行讀寫結合教學的文本資源開發(fā)時應當考慮到這一點,盡量選擇一些具有時代特點、容易引發(fā)小學生共情的文本作為補充教學資源。
(3)合理設計讀寫結合教學內容
讀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是小學語文教師開展讀寫結合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關系到教學目標能否順利達成,以及最終的讀寫結合教學效果。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必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jù),科學合理的進行讀寫結合教學內容的設計。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教學內容設計時教師應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階段發(fā)展特點,而且應當盡量貼近其現(xiàn)實生活,這樣小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讀寫結合教學效果也就更有保障。此外,由于小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在文本理解方面必然也會有所不同,這就導致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所做的一些預設可能并不準確,因此教師必須具有一定的教學應變能力,能夠根據(jù)教學發(fā)展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shù)恼{整,讓預設與生成相統(tǒng)一,這樣才能獲得最佳的讀寫結合教學效果。
以《圓明園的毀滅》這一課為例,這篇課文雖然并不算長,但是卻能夠讓讀者清晰的感受到作者所要傳達的情感,包括其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熱愛以及對侵略者的憎恨。本課的讀寫結合教學目標設計可以是通過閱讀感受文中蘊含的強烈情感,并且寫一篇讀后感,因此在教學內容設計時可將關注點放在第三、四、五自然段。當然,根據(jù)教師的教學預設,可能單純憑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就能引發(fā)小學生的共情,進而讓其寫出一篇情真意切的讀后感。但是,教師在教學之時觀察小學生的反映即可發(fā)現(xiàn),部分小學生在朗讀之后表情仍舊較為茫然,明顯沒有成功與作者共情,教師可以為其播放一些圓明園毀滅前后的圖片或者是視頻,借助視覺的沖擊來增加其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從而引發(fā)其共情,這樣其寫出的讀后感更加具備真情實感,讀寫結合教學效果自然也會隨之提升。
(4)找準文本中的讀寫結合點
想要確保讀寫結合教學效果,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找準文本中的讀寫結合點。小學語文教材中的文本大多都具有文質兼美的特點,可作為小學生的習作范文,這就為讀寫結合點的挖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條件。根據(jù)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兩種方式尋找讀寫結合點。首先,教師可以從單元視角入手,了解整個單元的教學目標和本單元的習作要求,然后再結合小學生的學段特點去尋找最為恰當?shù)淖x寫結合點。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為例,本單元的教學主題就是“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習作要求是“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因此本單元的讀寫結合點就可以放在“學習描寫人物特點的方法”上。其次,教師可以從單篇課文入手挖掘讀寫結合點。當然,教師還要結合小學生具體的學段特征和學習需求來確定讀寫結合點,這樣的讀寫結合教學才能讓其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學效果也更有保障。
總之,讀與寫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內容,同時也是小學生應當具備的基本語文能力。教師應當了解讀寫結合的基本形式,并且做好讀寫結合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設計以及文本資源的開發(fā)工作,同時還要找準文本中的讀寫結合點,這樣才能確保讀寫的深度結合,進而獲得令人滿意的讀寫結合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蒙古巴達拉.讀寫結合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探索[J].中國農村教育,2020(18)
[2]王曉玲.讀寫結合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J].華夏教師,20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