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2)
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具有悠久的歷史價值。將優(yōu)秀的茶文化滲透到高校思政教育中,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而且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該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愛國情懷。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逐漸與思政教育課程相結合。高校教師在思政教育管理中滲透茶文化,事實上是在協(xié)助學生及時糾正不良習慣,確保學生養(yǎng)成健康的學習習慣。思政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有效手段,學生在學習茶文化的過程中,通過前人的事例可以學習到很多經驗。
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的教案枯燥而單調,使學生在課堂上提不起精神,無法進入學習狀態(tài)中。大部分的教師還是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授課方式缺乏生動性,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教師沒有將國家新發(fā)布的教育理念引入到教學中去,偏離了正常的教學軌道,使整個教學任務表現(xiàn)得很失敗,使學生對日后的學習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通過實際調查可以發(fā)現(xiàn),教學方式成為了學生的思想觀念和思維的阻礙,因此教師應改變教學方式,致力于豐富的教學方法,并通過有趣的實踐活動與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更好的融進道德與法治的課程中。
生活中處處體現(xiàn)著道德與法制相關的知識,道德與法治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針對目前的教學課堂而言,教師大部分注重于理論教學,而忽視了參與實踐活動給學生帶來的體驗。從現(xiàn)實角度出發(fā)可發(fā)現(xiàn),課堂45分鐘的講解,無法讓學生掌握所有的知識點,再加上教師口頭敘述的形式,難以讓學生掌握難點與重點的問題,而在需要通過實踐活動進行理解的內容上,老師又過于形式化,并沒有讓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削弱了學生道德與法治的觀念。因此,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接受能力,設計合理的 教學方案,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去,該點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以及學習成績。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并未有效融入茶文化,教師將茶文化與思政教育管理視為兩個層面的內容,并未將二者進行有機融合。部分教師認為茶文化時代背景過于濃郁,現(xiàn)如今進行茶文化的講解易使學生出現(xiàn)各種困惑,導致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茶文化滲透率不高,進而影響學生對于茶文化的認識,從而使教師對于學生的思政教育管理工作進行的不到位。
教師對于茶文化的滲透上一般僅是停留在書面講解上,以至于學生對教師講解的茶文化知識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中。這種過于重視形式的茶文化滲透,不利于學生深入了解茶文化,對茶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中的滲透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學校將茶文化滲透在思政教育管理的任務移交給教師,忽視了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單憑教師的努力并不能使茶文化在思政教育管理中滲透效果達到最佳。學校需要組織一些茶文化的滲透活動,協(xié)助教師一同完成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滲透中國茶文化。
讓他們興致勃勃的期待接下來的學習,并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從現(xiàn)實角度出發(fā),可發(fā)現(xiàn)教師利用現(xiàn)代化技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快的融進到課本中去,而且還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茶文化的了解。在這個互聯(lián)網與新媒體相互結合的時代,大學生的需求逐擴大化與多樣化,也給學生帶來了強大的互交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與滲透不僅局限于課堂與校園中,也不在單純的依靠教師的引導與課本,而是通過先進的網絡設備、基礎設施、音頻以及動畫等形式進行傳播宣傳。在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創(chuàng)建富含經典美文與時下熱評等內容的公眾號,使其加強對學生思政思想的滲透,達到教育渠道多樣化的目標。從現(xiàn)實角度出發(fā)可發(fā)現(xiàn),新媒體技術在思政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提供給學生與教師更多交流互動的機會,還可以擴展互交的途徑與渠道。
為了提高教師將中國茶文化滲透到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的能力,教師在備課時需掌握好講解課程知識點與中國茶文化的時間比例,從而將茶文化的知識點滲透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將茶文化建立在實地觀察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以線下參觀欣賞的方式了解茶文化。教師采用帶領學生進行實地參觀的方式,能夠使學生真實的感受到時代變遷,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于了解茶文化的興趣。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對學生的學習具有直接影響,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不僅有利于熏陶與感染學生的思想意識,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將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滲透其中。使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可以滲透到學校的每個角落里,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的認識,以此為學生以后的綜合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也是深入了解茶文化的一種方式。對于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的認識不能僅限于課堂活動,教師還可以利用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平臺。例如,帶領學生參加品茶采茶活動,利用節(jié)假日時間去茶館品茶或者茶園采茶,在活動中樹立主人文化意識的同時,增強其對于茶文化的感悟程度。當學生將課堂學到的茶道情懷等融入到具體社會實踐活動中去,這些實踐活動又成為了新的教學資源,從而使學生感受到中華茶文化的魅力所在。相對于傳統(tǒng)教學模式,當代大學生更樂于接受新媒體融入的教學模式。在思政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運用新媒體去迎合學生的口味,使其進一步加強對思政教育的認識與了解。首先,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制作精美課件,收集與之相關的經典案例,結合當今時代熱點,以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才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水平與教學質量。通過實際調查可發(fā)現(xiàn),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特點,舉辦“茶文化知多少”的比賽,學生在活動中吸收傳統(tǒng)經典文化,讓學生沉浸在浩瀚的中華茶文化中,使學生對茶文化的認同顯著提高。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的發(fā)展,從古代延續(xù)至今,時時刻刻都在提醒著我們的肩膀上承擔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重任。
教師應具備良好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和優(yōu)秀的心理品質,這樣才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樹立正確的榜樣。在思政教育過程中,教師應緊跟時代發(fā)展潮流,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與教學理念,這樣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將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與法治教育活動更好的相結合,該點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促使其更好的理解優(yōu)秀茶文化。除此之外,教師應深入了解中國優(yōu)秀茶文化的內容與含義,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加強自身對茶文化的認識,還可以參加各種與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的相關實踐活動,并將體會與感受融入到實際教學中,用茶文化精神教育學生,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優(yōu)秀茶文化深層次的認識。教師應不斷豐富自身茶文化知識儲備,充分利用好身邊的資源,讓學生領略中華文化發(fā)展的魅力。教師將道德與法治理念與中華優(yōu)秀的茶文化相結合,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更好的完善思維方式,還可以為其日后的學習與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在文化傳播理念不斷發(fā)展下,構建科學的學習觀念成為廣大師生關注的焦點。茶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應用,有效的激發(fā)了學生對思政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因此,教師需要利用茶文化的優(yōu)勢重建學生科學的學習理念。例如,在思政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獲取的茶文化資源與信息進行整合與歸納。在茶文化信息整合的同時,教師應逐漸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媒體思政學習活動中去,從而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思政課的認識與學習概念。通過實際調查可發(fā)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構建科學的學習理念,而且還要構建專業(yè)的新媒體教學理念。將茶文化教學理念融入到思政教學中去,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以及充分發(fā)揮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具有的獨特魅力。
許多學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認識就是單調乏味,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應該在教學方式上多做做功課。比如,利用課余時間組織關于道德與法治相關的茶文化活動,創(chuàng)造寬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使學生不由自主的參與到活動中去,將課堂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活動中去,該點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學生作為民族發(fā)展的希望,教師有責任有義務讓學生在思想與社會課程中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從而不斷的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意識,增強學生的綜合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和條件。為了使茶文化滲透在思政教育管理中,學??梢越M織一些茶文化的相關宣講活動,協(xié)助教師進行茶文化的思政教育滲透。在活動中學生可以進一步加強對茶文化的認識,有助于學生學習理解茶文化,能夠有效提高茶文化思政教育滲透效率。
中華茶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為廣大師生提供了廣泛而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的課堂上,教師大力弘揚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讓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更加深入的了解中華優(yōu)秀茶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從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