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麗娜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A? ? ?文章編號:1009-9328(2021)10-063-01
摘? 要? 大學體育課是大學生參與身體鍛煉,養(yǎng)成良好體魄的重要途徑之一。如何科學開展大學體育課,養(yǎng)成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鍛煉方式也是高校體育課的核心所在。本文通過分析普通高校體育課開展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普通高校體育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法和建議,希望對普通高校大學體育課如何更好地開展作出貢獻。
關鍵詞? 普通高校? 大學生? 體育課
一、前言
大學體育是學校體育向社會體育轉折的重要拐點,也是學校體育中非常重要和關鍵的一部分,大學體育課也是學生們參與身體鍛煉的重要途徑[1]。我們通過對普通高校體育課情況進行調查和研究,發(fā)現(xiàn)普通高校體育課開展并不完善,普通高校的學生仍然沒有養(yǎng)成經常參與身體育鍛煉的習慣[2]。因此,怎樣才能讓普通高校大學生在養(yǎng)成健康身體的同時擁有一節(jié)較為完善的體育課也是我們研究的關鍵。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一)普通高校大學體育課現(xiàn)狀
大學體育課教學的開展情況一直在實踐中不斷地在進行改革和完善。大學生的體育觀念也逐漸由完成體育課中下達的任務和得到基本學分向健康的“體育觀”進行改善。當然體育觀念的轉換同時也影響了大學體育課教學的發(fā)展,使大學體育課的教學目標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從增強體質為教學目標向主動參加體育鍛煉、形成終身體育思想進行轉換,這些改變使大學體育課的基本教學都發(fā)生相應的變化。
(二)普通高校體育課存在問題
1.體育理論知識開展嚴重不足。目前看來普通高校大學體育課缺乏對于課堂建設的實質性教育和長遠發(fā)展性教育,存在著在大學體育課中過于重視運動技能的教學,從而忽略了體育理論知識教育的現(xiàn)象[3]。有一小部分的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師認為大學體育課只需要練好運動技術,導致學生無法掌握如何健康的進行體育鍛煉的方法,無法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好習慣,沒有為“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思想打下堅實基礎。
2.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缺乏因材施教。在大學體育課,學生在課堂中占據(jù)主體地位,教師則占據(jù)主導地位。老師面對的是人數(shù)較多的班級,教授的東西都是一樣的,因此教師往往會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教師應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因材施教,但教師采用大班授課,并沒有重視學生身體差異的狀況,會導致學生跟不上課,無法了解到符合自己身體情況的鍛煉方式和健康生活方式,對體育課失去興趣甚至抵觸公共體育課的想法。
3.師資力量缺乏。目前公共體育課的大學體育教師的學歷水平、職稱等級距離要求都有一定的差距,存在著籃球專項教師同時擔任籃球和排球項目的教學等,體育教師工作任務繁多,沒有時間進行自我提高和積累教學經驗,沒有辦法保證體育課的教學質量以及體育知識的儲備。
三、普通高校體育課改善建議
(一)將“健康第一”理念深入貫徹給學生
學校應該將“健康第一”思想貫徹進普通高校的體育課,普通高校的體育課要做到面向所有的學生,將學生們作為體育課的主體,充分發(fā)揮學生在體育課的主觀能動性,將動作技能的傳授向學生個體發(fā)展轉換,重視學生的價值觀和健康人格的養(yǎng)成[4],讓普通高校學生們逐漸形成終身體育意識,形成健康第一的思想。
(二)通過多種方法對學生實行體育教育
在普通高校中加強體育教育活動的開展,如在體育課開展體育教育知識講座、打卡健康生活的小活動、體育教育知識競賽等等,讓大學生切身參加到和體育有關的活動中,可以在課中增加學生感興趣的體育專業(yè)理論課來調動學生的學習力,感受到體育課帶來的快樂,實現(xiàn)在大學體育課中多種途徑融合宣傳體育。
(三)加強高校工作隊伍的建設
我們應根據(jù)普通高校體育教師的自身情況,有計劃地選擇一部分體育教師進行短期在職學習,或鼓勵年輕的體育教師繼續(xù)深造學習,從而提高學校體育部的整體水平。普通高校的體育教師自己也應該有意識的提高自身體育知識,加強對體育教學的責任心。
四、結語
在當前的普通高校體育課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想要從根本上對普通高校體育課進行改革和完善,學校、體育教師和學生自己都要在體育課做出改變才行。
參考文獻:
[1]汪英.當前體育教學評價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7(03):116-118.
[2]胡芳.體育教學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A].北京:教師教學能力發(fā)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十七卷)[C].2018.
[3]齊永剛,匡利彪,陳宙,等.影響體育教學創(chuàng)新的因素與應對策略研究[A].北京:十三五規(guī)劃科研成果匯編(第四卷)[C].2018.
[4]謝春芳.體育教學中的安全問題[A].北京:中華教育理論與實踐科研論文成果選編(第十卷)[C].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