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巧 鄭筱妍
(1.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 江蘇 南京 210000;2.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安徽 蕪湖 241000)
高中時期的青少年思想還不成熟,容易受不良因素影響,做出不適宜的行為,如校園冷暴力。遭受校園冷暴力的高中生容易產(chǎn)生一些心理問題,影響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因此,針對校園冷暴力展開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暴力包括“熱暴力”和“冷暴力”,指個體有意地利用自己的身體力量或權力對自己、他人、群體或社會進行脅迫或危害行為,導致或可能導致傷害死亡、發(fā)育障礙、權益剝奪的行為。[1]“熱暴力”主要表現(xiàn)為有意攻擊的拳打腳踢,而“冷暴力”主要表現(xiàn)為個體通過言語、關系等方式對其他個體進行精神上的攻擊,使對方精神受到傷害。目前,我國對于“校園暴力”的定義界定還未統(tǒng)一,徐久生認為校園暴力指校內與老師和學生直接相關的暴力行為[2],這一定義被普遍認可,這也是本研究采用的定義。基于此,研究認為“校園冷暴力”是指發(fā)生在校園內的“冷暴力”現(xiàn)象,它包括兩種,一是師生之間的校園冷暴力,二是同學之間的校園冷暴力,具體表現(xiàn)為歧視、嘲笑、侮辱、輕視等,最終使受害者受到心理創(chuàng)傷。[3]
孤獨感指一種孤苦伶仃的情感,它是在個體體會到自己和外面世界有所隔閡或者感受到被外界拋棄時產(chǎn)生的,主要表現(xiàn)為當下的人際關系無法讓個體滿意,且理想交往與現(xiàn)實交往水平之間存在一定差異,無助、抑郁等不良情緒反應時常出現(xiàn),極有可能增加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因素。[4]總的來說,只有長期性或嚴重性的孤獨感才會引起某些情緒障礙,導致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短暫或者偶然的孤獨并不會導致心理行為紊亂。[5]此外,孤獨感不僅讓個體體會到與他人和社會的隔閡與疏離,而且這種隔閡與疏離還會反過來強化個體的孤獨感,長時間如此,會使得疏離的個體體格失常。[6]
校園冷暴力與孤獨感的關系尚不明確,根據(jù)有關調查結果顯示,86.0%的受訪者表示身邊存在校園冷暴力,其中表示校園冷暴力很常見的占比15.8%,表示校園冷暴力偶爾會有的占比70.2%。[7]在校園內遭受冷暴力的學生會產(chǎn)生心理陰影,難以相信他人,對集體生活和團隊合作的適應性降低,三觀不正,學習成績降低,孤獨感和無助感加劇,產(chǎn)生反社會心理,甚至可能會危及生命。此外,如果學生遭受校園冷暴力,他們會想著逃離學校,逃離班級,逃離給予她/他冷暴力的同學,久而久之,他們會體會到難以磨滅的孤獨感,孤獨感給他們帶來無力感、無助感,以至于學習成績降低、厭學,更甚者可能還會導致其他同學成績降低、校園環(huán)境和名譽受損等。
研究以安徽省蕪湖縣某高中學生為研究對象,共計發(fā)放150份問卷,剔除無效問卷后收回有效問卷120份。其中男生43人,占比35.8%;女生77人,占比64.2%。
1.中文特拉華欺負受害量表(DBVS-S)
中文特拉華欺負受害量表由謝家樹、呂永曉等翻譯,該量表采用6點計分方式,1—6表示受害的頻率,總分可以說明受欺負的程度。[8]該量表包括4個維度,分別是言語欺負、身體欺負、社會/關系欺負、網(wǎng)絡欺負,適用于中小學生,每個維度包含4個題目。因為網(wǎng)絡欺負一般是發(fā)生在校外且并不經(jīng)常出現(xiàn),有的研究者認為它與其他維度并不屬于相同結構,這一點上存有爭議,所以在統(tǒng)計時不將該維度與其他維度放在一起處理。中文特拉華欺負受害量表也是如此處理;因為身體欺負維度并不屬于校園冷暴力行為,所以研究剔除了該維度的4道題目,不計入總分。
2.UCLA孤獨感量表
UCLA孤獨量表是自評量表,它由心理學家Russell等人于1978年編制,測量的是個體渴望交往與實際交往水平存在差距時而產(chǎn)生的孤獨感。該量表采用1(從不)—4(一直)4點評分,一共有20個項目,其中9個項目反向計分,對反向計分項目的得分進行轉換后再算總分,總分即20個項目得分總和,得分越高說明個體體驗到的孤獨感越高。
3.統(tǒng)計分析
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8.0對問卷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和處理。
以高中生性別為自變量,校園冷暴力為因變量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分析,探究男、女高中生在言語欺負和社會/關系欺負維度上的差異,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校園冷暴力的性別差異分析(n=120)
從表1可知,男、女高中生在校園冷暴力的社會/關系欺負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t=-2.21,p<0.05,表明女高中生遭遇的社會/關系欺負顯著高于男高中生遭遇的社會/關系欺負;男、女高中生在校園冷暴力的言語欺負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t=-0.46,p>0.05,女高中生遭遇的言語欺負雖略高于男高中生遭遇的言語欺負,但不具有顯著性。
為了解高中生校園冷暴力與孤獨感的關系,對中文特拉華欺負受害量表的言語欺負、社會/關系欺負與孤獨感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表2 高中生校園冷暴力和孤獨感的相關(n=120)
由表2可知,高中生校園冷暴力總體與孤獨感存在顯著相關(r=0.419,p<0.05),其中,言語欺負維度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r=0.435,p<0.05),關系/社會欺負維度與孤獨感也呈顯著正相關(r=0.319,p<0.05)。由此可知,在總體上,高中生遭受的校園冷暴力越嚴重,其孤獨感水平越高;在維度上,高中生遭受的言語欺負越嚴重,其孤獨感水平也越高;高中生遭受的社會/關系欺負越嚴重,其孤獨感水平同樣越高。
為了進一步明確高中生校園冷暴力對于孤獨感的預測作用,以孤獨感為因變量,以言語欺負和社會/關系欺負為預測變量,采用多元逐步回歸分析法進行分析,結果如下:
從表3可以看出,在進行回歸分析過程中,社會/關系欺負因子被剔除,原因可能是社會/關系欺負維度存在共線性,或者是在社會/關系欺負維度上存在性別差異等,故以下只討論言語欺負維度。從表3可以看出R2=0.189,說明言語欺負可以正向預測18.9%的孤獨感,同時可以看出p值小于0.01,因此回歸方程是顯著的;Tolerance值=1,VIF值=1,說明不存在共線性,因此回歸方程是有效的。綜述可知,預測方程為:孤獨感=0.926 * 言語欺負+45.109,由回歸方程可知,言語欺負程度越高,孤獨感越高。
表3 校園冷暴力與孤獨感的回歸分析(n=120)
從表面來看,校園冷暴力產(chǎn)生的原因比較簡單,看起來僅僅是因為同學之間的沖突誤會,事實上,還需要去探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機制。一方面,可能與成長環(huán)境有關,高中生的校園冷暴力行為屬于不良行為,個人的不良行為通常都是通過觀察習得,近年來家庭冷暴力問題愈演愈烈,若家庭中的父母常用冷暴力解決家庭問題,那么處于家庭中的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傾向于使用冷暴力去解決自己的人際關系問題;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高中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自我認知能力還不完善,校園冷暴力實施者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施暴行為給受害者帶來的傷害,他們缺乏一定的同理心。
在關系/社會欺負維度上,女生顯著高于男生。一方面,可能是因為高中時期的男生和女生在智力水平發(fā)育上開始表現(xiàn)出差異,女生不再具有明顯的學習優(yōu)勢,倍感壓力,導致女生開始組建小團體,在小團體中尋求安慰和發(fā)泄情緒,由于年齡限制和閱歷不足,她們還無法真正認識到團體行為會對他人帶來怎樣的影響,導致團體之間的言語攻擊、關系緊張非常普遍,因此表現(xiàn)出更多的關系/社會欺負;另一方面,可能和男女生的性格不同有關,女生的心思比之男生而言是更加細膩,對各種人際關系問題更加敏銳,在團體中是為了尋求認同感和力量感,更容易表現(xiàn)出疏離、敵對行為。
本研究探索了高中生校園冷暴力與孤獨感的相關性,結果發(fā)現(xiàn),高中生校園冷暴力與孤獨感之間存在顯著相關:校園冷暴力的言語欺負維度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校園冷暴力的關系/社會欺負維度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
校園冷暴力的言語欺負維度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拔冶黄渌顺靶?,他們對我說了很傷人的話”“有同學對我說了一些很難聽的話”“我被取了一些我討厭的外號”,有過相似經(jīng)歷的高中生,體會到比較強烈的孤獨感。
校園冷暴力的關系/社會欺負維度與孤獨感呈顯著正相關。“我被同學們排擠在一些事情之外,我感到很難過”“有同學唆使別人說我壞話”“有同學讓其他同學不要和我交朋友”,有過相似經(jīng)歷的高中生,體會到比較強烈的孤獨感。
校園冷暴力中言語欺負可以正向預測高中生一部分的孤獨感,言語欺負程度越高,學生體驗到的孤獨感越強。
從研究結果看,可以通過杜絕校園冷暴力來降低學生的孤獨感。首先,學生在遇到校園冷暴力時,要學會冷靜,不可以暴制暴,學會和平交談,尋求解決方法;其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學交往中不要刻薄地對待同伴,平易待人;最后,努力提升自己,與家長和老師多溝通,不可封閉自我。
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還不是那么成熟,很多不理智的行為都是盲目模仿他人習得的,如本研究的校園冷暴力行為,作為教育工作者,對杜絕校園冷暴力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師應該提高自身修養(yǎng),言傳身教;其次,教師應該要平等地對待所有學生,積極關注學生,積極處理校園冷暴力問題;最后,教師應該深入學生,關注學生身心健康,勿讓校園冷暴力鉆空子。
可從自身、家庭、學校、社會四個角度入手,全方位降低校園冷暴力,以此降低學生孤獨感。
首先,校園冷暴力是人生中遭遇的一個困難,個人遭遇校園冷暴力時,應該提高自己克服困難的能力,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它,選擇去打敗校園冷暴力,而不是讓校園冷暴力打敗我們;其次,個人在遭受校園冷暴力后,可積極尋求外界幫助,如家長或者自己的老師等,盡快通過溝通處理,切勿將問題積壓在心里,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緒;最后,個人還應學習與他人良好交往的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溫和對待他人,他人才會與我們友好交往。
校園冷暴力來自學校,并不代表與家庭毫無關系,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可能導致學生實施更多的校園冷暴力,因此應該家校合一,共同發(fā)力。首先,學校應該積極觀察,及時發(fā)現(xiàn)校園冷暴力,及時解決,可以通過班級建設活動使班級氛圍和諧,杜絕校園冷暴力;其次,家長應該及時觀察自己的孩子,觀察他們的變化,若他們遭受了校園冷暴力,應及時與其交流,開導孩子,不要陷入校園冷暴力的漩渦;最后,家長與學校應及時溝通,可以更好地杜絕校園冷暴力,有效降低學生孤獨感。
張慧認為應該將家庭冷暴力納入立法規(guī)制之中,如若不然家庭冷暴力現(xiàn)象將會愈演愈烈,可能導致家庭不和諧,甚至會導致社會不穩(wěn)定。[9]劉洪華同樣認為,應該對家庭冷暴力立法。[10]因此,我們從中可以受到啟發(fā),將校園冷暴力納入法律法規(guī)中,助力和諧校園的構建,也可從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認識到校園冷暴力的危害性,威懾校園冷暴力實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