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新余市城北幼兒園 張藝毅
鏡頭一:午餐時,教師親切地督促孩子們進餐。當她看到有些孩子吃得比較慢,就對孩子們說:“來,咱們比一比,看誰吃得快,誰就呱呱叫!”這時陽陽已經(jīng)吃完了一碗飯,沒有吃飽還想再加一些飯菜。聽到老師的話后,陽陽連忙把碗和菜盤送到老師的跟前,說:“老師,你看,我吃完了!”老師摸摸陽陽的頭,表揚道:“陽陽得了第一名,真棒!好,讓我看看接下來誰得第二名……”
分析:陽陽是得到了老師的夸獎,但他并沒有吃飽飯,是以犧牲自己的“肚子”為代價換來了老師的夸獎,這樣夸獎的意義在哪里呢?
鏡頭二:教師與孩子開展“顏色變變變”的教學活動,孩子們發(fā)現(xiàn)將各種不同的顏色調配在一起后發(fā)生了神奇的變化,正興趣盎然。這時,老師提問了:“紅色與藍色調在一起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開了,此時老師卻提高了音量,瞪大了眼睛說道:“誰聽話,坐得最端正,小嘴巴不說話,就請誰來告訴大家?!焙⒆觽冋谟懻摰臒崃覛夥找幌伦永淞讼聛?,大家都坐得端端正正眼巴巴地等著老師的“點名”。
分析:孩子們的探索精神,積極討論問題的熱情,非但沒有得到老師的鼓勵,反而將“誰聽話,坐得端正,小嘴巴不說話”作為能回答問題的條件,把回答問題變成了獎勵孩子的工具,這樣的獎勵意義何在呢?
鏡頭三:午點時間到了,孩子們還在區(qū)角游戲里流連忘返。這時老師雖然沒有武斷地打斷孩子們的游戲,卻這樣說道:“孩子們該洗手吃點心了,看誰先洗了手坐在座位上,誰就能得到一個卡通貼星噢!”明明、亮亮、欣欣聽到有卡通貼星,馬上把手中的玩具隨手一丟,又在洗手池隨便淋了幾下手,然后跑到自己的座位前坐好。老師已經(jīng)開始發(fā)貼星了,此時區(qū)角里一片狼藉,孩子們的手也沒有認真洗干凈……
分析:孩子們沉浸在區(qū)角活動中,教師為了讓孩子快一些開始吃點心,用“誰先坐到位子上就發(fā)貼星”的暗示,看似是鼓勵孩子們動作快一點,實際卻割裂了兩個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關聯(lián),忽略了孩子們游戲之后整理玩具和吃東西前洗手的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這樣的鼓勵意義又在哪里呢?
類似的鏡頭在幼兒園時有出現(xiàn),卻常常被我們忽視。教師的言行對孩子們的影響是巨大的,可是上面鏡頭中這樣的影響是令人感到些許遺憾和不安的,雖然教育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我們力求要做得好一些。
教師的教育行為要順應幼兒身心發(fā)展的需求與特點,是有效實施教育行為的重要前提。老師們一個不經(jīng)意的行為、一句無心的話、一個小小的暗示都有可能給幼兒帶來不同程度的影響。也許有人會說:“本來幼教工作就繁瑣辛苦,說句話還要思前想后,怎么受得了?”要知道,教師太過隨意的教育行為其實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tài)度,話語出口前要盡可能地預想到可能會產(chǎn)生什么樣的教育后果,用明確、有正確涵義的話語與幼兒溝通,才能實現(xiàn)教育的價值。
當我們聚焦于這些教育細節(jié)時,我們的教育原則、教育行為要在恰當?shù)臅r間和地點發(fā)揮作用,例如,“吃飯要快”“坐得端正,不說話”“誰先坐在座位上,誰就得小貼星”……這些話表面上都沒有問題,但放到上述“鏡頭”所述的實際環(huán)境當中,卻沒有取得應有的效果,反而影響了幼兒好習慣的培養(yǎng),那這些話就失去了原本的教育意義。
在一日生活中,教師與幼兒的互動就是信息交換的過程。對教師傳遞出的信息,幼兒就會做出相應的回應。教師的教育行為應關注幼兒的發(fā)展,克服主觀意識,以幼兒為本,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行為。在幼兒吃飽吃好的前提下,告訴幼兒不要邊吃邊玩,注意吃飯速度;不應只強調課堂秩序,讓孩子們失去了討論探究的熱情;在一日活動中各環(huán)節(jié)之間轉換時注意過渡,遵循過渡環(huán)節(jié)的關聯(lián)性。
教師應本著對幼兒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對自己“苛刻”一些,那我們的孩子們就會獲益更多一些。
教育感言
我始終相信,幼兒園的教育是追求真善美的過程,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將全面發(fā)展。作為幼兒教師的我們不妨靜下心來想想教育是什么,應該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這樣教是否符合孩子們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