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獻血者認為,獻血會使身體營養(yǎng)有所“流失”,需要用高營養(yǎng)飲食來補充,甚至有的人在還沒獻血時就已經開始進補。
獻血前“大補”,真的有必要這樣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首先,血液本身具有旺盛的新陳代謝能力,人體每時每刻都有大量的血細胞在衰老、死亡,同時又有相當數量的血細胞新生、補充。紅細胞是血液中的“長壽者”,但也只能活120 天左右;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壽命更短,平均壽命分別為7~14 天和7~9 天。即使不獻血,各種血細胞到一定時間也是要死亡的。
其次,人體內的總血量雖然是恒定的,但循環(huán)血量卻是動態(tài)平衡的。人體平時只有80%的血液參與血液循環(huán),還有20%的血液儲存于肝臟、脾臟和皮下毛細血管,人們稱其為“小血庫”。當人體出現失血時,“小血庫”中的血液就會立即釋放出來,參與血液循環(huán),補充循環(huán)容量。
最后,獻血200~400 毫升并不會損失多少營養(yǎng)成分。獻血后,血液中失去的水分和無機鹽類可由組織液得到補充,而血漿蛋白和紅細胞等則分別由肝臟、骨髓造血組織加速合成。健康成年人一次獻血200~400 毫升,只占全身總血量的5%~10%,根本損失不了多少營養(yǎng)成分,完全可以通過正常飲食得到補充。
所以,獻血前“大補”大可不必。
而且獻血前進補過多,還可能導致獻出的血為脂肪血或乳糜狀血,也就是傳說中的“牛奶血”。如果您捐獻出來的血液中有乳白色的分層或是呈渾濁狀的絮沫,這是血液在提醒您脂肪含量過高了。
正常血漿vs 乳糜血漿
正常血液vs 異常血液
脂肪血,也叫乳糜血。當人們吃了含高脂肪的食物,如肥肉、油條、花生等,食物經過消化處理變成甘油和游離脂肪酸在小腸被吸收。這些經過初步處理的脂肪物質進入腸上皮細胞后,會被重新合成為中性脂肪進入血液循環(huán)并懸浮于血漿中,使血漿由黃色澄清透明狀變?yōu)榛鞚崛槊訝?,重者呈乳白混濁狀?/p>
脂肪或乳糜狀血不但影響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而且還會影響血液質量,造成血液的浪費,甚至會增加輸血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受血者一旦接受這種含有大量脂蛋白的血液,可能會出現蕁麻疹等過敏性輸血反應,過敏反應如果出現在咽喉處,就會形成喉頭水腫,嚴重的還會引起受血者呼吸困難。
除此之外,以下兩點也可能引起脂肪血:
除了雞鴨魚肉外,芝麻、大豆、花生、干果等種子類食物也要少吃,因為這些食物富含油脂較多,食用過量也會促成脂肪血。
另外,飲食也絕非是造成高血脂出現的唯一因素,血脂高出現的另一大途徑是機體自身造成。因為,遺傳在其中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每個人先天脂質代謝能力都有所差異。
所以,按照我們目前的生活水平、飲食結構和營養(yǎng)狀況而言,獻血前后完全不必額外進補各類營養(yǎng)品。只要獻血前飲食清淡,獻血后多補充水分,注意飲食的營養(yǎng)均衡,您獻血失掉的那部分血液很快就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