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非支讖譯新證

        2021-12-12 01:24:43張靜
        現(xiàn)代語文 2021年9期
        關鍵詞:考辨

        編者按:漢譯佛經是佛教傳播最主要的媒介,也是漢語研究的重要材料和對象。然而佛典文獻卷帙浩繁,譯者題署、文字傳抄之誤比比皆是,不能不加辨析而徑直使用。有鑒于此,本期特推出“佛典文獻整理”專欄。我們有幸約到濟寧學院張靜、溫州大學張春雷和溫楊超、河南大學張雨薇四位學者的專稿,謹刊于此,以饗讀者。

        四位學者對佛教文獻研究很有心得,張靜教授的東漢譯經語言研究、張春雷博士和溫楊超同學的中土佛教文獻整理??薄堄贽辈┦康臐h譯佛經詞語考釋和梵漢對勘,均在學術界產生了良好反響。本期所刊發(fā)的三篇論文,從文字、詞匯、版本等角度,校勘了目前佛教文獻中的訛誤,同時揭示了佛教文獻詞語的面貌,有利于正確利用、準確解讀佛典文獻。佛教文獻語言的研究具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希望借此專欄能夠吸引更多學者關注和致力于該領域的研究。

        摘? 要:《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的譯者是否為支讖,存有疑問。以確定為支讖翻譯的《道行般若經》為比照,將《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中同類常用詞語的用法進行對比分析,兩部佛經在常用言說動詞、位移動詞“至”“到”、表示完結義的“竟”、總括副詞等方面均有明顯的差異,呈現(xiàn)出一定的對立性。這些新的證據,可進一步證明《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非支讖所譯。

        關鍵詞:常用詞;考辨;譯者;漢譯佛經;中古漢語

        《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三卷,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史光輝從語言角度,對《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的譯者進行了考辨[1](P280),以譯者可靠的《道行般若經》為參照,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該經與參照佛經具有明顯差別,認為該經非支讖所譯。史文主要是從源自原典的詞語、同義近義詞的運用與選擇以及語法方面進行了分析與考證。將兩部佛經作品進行比照閱讀,我們發(fā)現(xiàn),兩部佛經在常用詞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差異。常用詞在文獻中出現(xiàn)頻率高,使用范圍廣,“經常出現(xiàn)在人們的口頭和筆下,很難作偽,是從語言角度判定作品時代的一個可靠依據”[2](P12)。同時,東漢譯經作為一種翻譯文學作品,常用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譯者對漢語的掌控能力,也體現(xiàn)出譯者的語言習慣和語言風格。

        有鑒于此,本文對《道行般若經》(以下簡稱《道》)中常用詞的用法進行了歸納總結,同時比照《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以下簡稱《伅》)中同類詞語的用法。研究發(fā)現(xiàn),在言說動詞、位移動詞、表完結的詞語及總括副詞等方面,兩部佛經有相同之處;同時,各類詞語的使用也表現(xiàn)出明顯的差異。這就為判定《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的譯者提供了一些新的證據。下面,主要從四個方面對這一問題進行論述。

        一、常用言說動詞

        常用言說動詞主要有表示言說義的“言”“語”,表示問詢義的“問”,表示答復義的“答”“對”“報”,表示稟告義的“白”等。上述詞語在兩部佛經中出現(xiàn)頻率相對較高,它們在文獻中的分布反映出兩部佛經在詞語使用上的一些差異。

        (一)【言】【語】

        “言”和“語”是東漢譯經表示一般言說義的常用詞?!把浴眰戎匦袨橹黧w用言語表達的動作行為,不關注言說對象,反映在句法結構上,“言”后一般不出現(xiàn)言說對象,“語”后則經常出現(xiàn)言說對象。

        《道》和《伅》兩部佛經中“言”后附述說話語時,主要有兩種用法:

        第一種用法是與其他言說動詞配合使用,作為直接引語的引導詞出現(xiàn),形成“V言說+(與事)+言+直接引語”句式。很多言說類動詞,如“語”“白”“謂”

        “報”等,后面不能直接跟直接引語,需要加“曰”或

        “言”來引出。例如:

        (1)釋提桓因謂須菩提言:“此華無所從出生。尊者須菩提!不從心樹出?!保|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一,8/430a)①

        (2)菩薩報言:“臧者,空無所有。其處者,波羅蜜四禪是其行,所緣度一切。”(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15/360a)

        第二種用法是“言+直接引語”,這是“言”作為言說動詞,其用法在漢代以后的一個重要發(fā)展,即后面可以跟直接引語,不再需要用“曰”引出。例如:

        (3)用是故,弊魔大歡欣言:“今泥犁、禽獸、薜荔墮者不少?!保|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八,8/464b)

        (4)佛言:“在所問?!保ㄅf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15/349c)

        兩部佛經在“言”的使用上區(qū)別不甚明顯,主要是《道》與其他言說動詞配合使用時,言說對象以出現(xiàn)為常,《伅》中一般不出現(xiàn)言說對象,這實際體現(xiàn)了其他言說動詞使用上的差異性。具體如表1所示:

        “語”與“言”的區(qū)別是,“語”后一般要出現(xiàn)言說對象?!兜馈穾е苯右Z的所有用例中,與事均出現(xiàn),“語”的雙方不存在身份的差異性。后附的直接引語有兩種形式:一是直接跟在后面,即“語+與事+直接引語”,共156例。例如:

        (5)須菩提語舍利弗:“無所生無所生樂聞。舍利弗!無所生樂,是故為樂?!保|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一,8/428c)

        二是由“言”引導出來,即“語+與事+言+直接引語”,共30例。例如:

        (6)便語受經人言:“善男子知不?我當有所至?!保|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四,08/448b)

        黃金貴指出,“語”與“言”“二詞之后均不可直接后附述說話語”[3](P525),要跟上“曰”或“言”才可以接附所說的話語。東漢時期,“語”和“言”的用法都已經發(fā)生了變化,即可以直接引出具體話語。但《道》中仍然還有30例需要“言”配合使用。

        《伅》中言說詞“語”后附直接引語的14例中都沒有出現(xiàn)引導詞,其中,“語+與事+直接引語”有12例,其余2例未出現(xiàn)與事。具體分布如表2所示:

        歸結起來看,值得我們關注的有兩點:一是《道》中仍然有30例“語”后面需要有“言”來引出直接引語,而《伅》沒有出現(xiàn)類似用例;二是在其他言說動詞與“言”的配合使用中,《道》中以出現(xiàn)言說對象為常,而《伅》中以不出現(xiàn)言說對象為常。

        (二)【問】——【報】【答】【對】

        由于一問一答、有問有答關系密切,因此,這里將“詢問”與“回答”兩個相關聯(lián)的概念放在一起來討論。東漢譯經中,“問”是表詢問的常用詞,具體的詢問話語可以直接引語的形式出現(xiàn)。在東漢16部可靠譯經①中,“問”后出現(xiàn)言說對象的有215例,占全部用例的91%,可見,“問”后出現(xiàn)言說對象為優(yōu)勢用法?!兜馈放c《伅》兩部佛經中“問”的具體用法如表3所示:

        表3所列各項顯示,兩部佛經中“問”的使用存在很大差異:

        第一,與事是否出現(xiàn)。《道》以出現(xiàn)與事對象為常;《伅》則相反,以不出現(xiàn)與事為多。《道》中“問”帶直接引語46例,其中,42例出現(xiàn)詢問的對象,只有4例“問”后沒有出現(xiàn)詢問對象。而《伅》“問”共70例,帶直接引語的有47例,其中,28例沒有出現(xiàn)言說對象。

        第二,是否用“言”來引出直接引語?!兜馈分腥匀挥腥种坏挠美浴把浴弊鳛橐Z標志詞,而《伅》中的絕大多數(shù)用例中的直接引語徑由“問”引出,只有1例是加“言”引出直接引語。

        在兩部佛經的問答語境中,都可以用“報”來表示問詢的回復。王鳳陽在“應、報、復、酬、和”條指出,這五詞都有回答義,其中,“報”是對施者的回復,也就是作為言語的雙方來說,一方對另一方的回復、反饋,它側重的是將結果等相關信息返報給施予者。王鳳陽還在“答、對”條對兩詞的辨析中指出,它們都是對對方問話的回答,二者有一個歷史更替過程[4](P774)。例如:

        (7)二百億菩薩得無所罣礙,問皆能報。(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十,8/477a)

        (8)一切所問皆能報答,惟不以煩而肯說者。(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一,15/349c)

        上述兩例,《道》中“報”與“問”相對,搭配使用,回復詢問;《伅》使用“報答”連言與“問”相對,《伅》中另有1例是單獨使用“報”,但存有異文“報答”。

        《道》中未見“答”“對”兩詞;《伅》中則出現(xiàn)“答”7例,“對”2例②?!秮分械?例“答”,有5例與“言”連用引出直接引語,其中,4例是針對前面的問句作出回答,1例為非提問句的回應。例如:

        (9)悉知一切之音聲,通入諸法,各各能答。(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15/349a)

        (10)諸尊聲聞答言:“吾等不得自在,用是琴聲,于坐不能忍其音、亦不能制其心令堅住。”(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15/351c)

        《伅》中的2例“對”都不是針對問話的答復,只是一種回應。例如:

        (11)伅真陀羅子及諸夫人見是威神變化,悉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皆對佛:“惟怛薩阿竭教照吾等,令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保ㄅf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15/359b)

        (12)于眾會八千人皆發(fā)阿耨多羅三耶三菩心,悉對佛言:“吾等悉當奉行菩薩行,如所行。”(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下,15/365c)

        (三)【白】

        “白”表示稟告、告訴,《道》中共出現(xiàn)160例,《伅》中共出現(xiàn)21例,語義都非常單一。盡管兩部佛經中“白”出現(xiàn)的數(shù)量懸殊比較大,但在兩經的語法環(huán)境中仍然呈現(xiàn)出一定的對立。

        《道》中“白”的所有用例后面都出現(xiàn)了言說對象,都是對尊者的稟告,并且絕大多數(shù)例句都是用“言”引出直接引語。例如:

        (13)薩陀波倫菩薩白曇無竭菩薩言:“師愿說佛音聲,當何以知之?”(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十,8/476b)

        另有2例沒有使用引導詞引出直接引語。例如:

        (14)舍利弗白彌勒菩薩:“我所問,須菩提言:‘彌勒菩薩能解之?!保|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六,8/457c)

        《伅》中表“稟告”義的“白”共有21例,有6例未出現(xiàn)言說對象,與“言”或“曰”組合使用;有15例出現(xiàn)言說對象,其中,14例沒有用“言”或“曰”等引導詞,直接跟出直接引語。例如:

        (15)阿難白言:“悉得,甚善。是法快哉無比,甚深微妙如本所說。以是而知本,曉了諸法?!保ㄅf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下,15/366a)

        (16)伅真陀羅便從坐起已,頭面著地,為佛作禮,白佛:“惟怛薩阿竭及菩薩、諸比丘僧到香山就其請?zhí)?,欲以飯食供養(yǎng)七日,令一切人得增益功德?!保ㄅf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15/355b)

        兩部佛經中“白”的具體語法分布,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看出,《道》中“白”后面都出現(xiàn)了言告對象,并且由“言”或“曰”引出直接引語為習慣用法?!秮分醒哉f“白”有6例未出現(xiàn)言告對象,在言告對象出現(xiàn)的15例中,以不出現(xiàn)引導詞為常見,只有1例與“言”搭配使用引出直接引語。兩部佛經中“白”出現(xiàn)的語境基本是相對的。

        歸結起來看,常用言說動詞在兩部佛經中的語法分布反映出,《道》與《伅》常用言說動詞的用法存在很大的對立性。

        第一,與事是否出現(xiàn)?!兜馈分小皢枴薄皥蟆薄鞍住钡热~,其后以出現(xiàn)與事賓語為優(yōu)勢句式,而《伅》中則以不出現(xiàn)聽話者為常。

        第二,在表達回答、回復的語義場中,《伅》出現(xiàn)中古時期常見表問答義的“答”,而《道》的篇幅雖然比《伅》長,卻未見一例。王楓對“問答”類動詞語義場的歷史演變進行了描寫與分析,認為“答”的用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了“對”和“答”的相互競爭狀態(tài)[5](P90)。

        第三,汪維輝指出,“曰”和“言”產生都很早,但“曰”后面可以帶引語,“言”漢代以后才發(fā)展出其后帶直接引語的用法[6](P329)。黃金貴指出,“報”“語”“白”等言說動詞都不能直接跟具體話語,需要添加“曰”或“言”來引出[3](P524-527)。上文對兩部佛經中的言說動詞是否由“言”來引出引語,也進行了具體分析與描寫,可以看出,《道》中以添加

        “言”為優(yōu)勢用法,而《伅》則經常不出現(xiàn)“言”類引導詞,動詞后面直接跟引語。

        二、位移動詞【往】【到】【至】

        (一)【往】

        “往”以說話者為參照點,表示離開說話者向目的地發(fā)生位移。它可以單獨作謂語,其后可以帶處所賓語。史文磊認為,“單動式經歷了從不帶處所賓語到帶處所賓語的變化過程” [7](P219)。這個變化是從東漢時期開始的。

        《道》中共有29例“往”。只有2例形成單動式,都不帶處所賓語。例如:

        (17)其人稍稍起惡意,欲往未至,中道亡。(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1b)

        (18)其光重明稍稍安徐往,是天人至師經所,入至經所已,善男子、善女人則踴躍歡喜,所止處悉當凈潔住。(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5b)

        《道》中常用“往+到/至”連動式表示位移的終點,其中,“往到”有13例,“往至”有6例。例如:

        (19)忉利天上諸天人,其有行佛道者,未得般若波羅蜜,未學者、未誦者,是輩天人,皆往到善男子、善女人所。(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1a)

        (20)忉利天上諸天人索佛道者,往到彼所,問訊聽受般若波羅蜜,作禮遶竟已去。(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4c)

        (21)菩薩行般若波羅蜜時,諸天往至菩薩所,問訊深經之事。(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八,8/467b)

        《伅》中共有13例“往”,其中,單動式僅有1例。

        (22)其諦者,亦無有往、無有還者、亦無有住,其作是者便能至道。(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15/360b)

        《伅》中只有1例“往到”連用,表示位移的終點。沒有“往至”連用形式。

        (23)其知諸法凈若空,若異方剎土而有大火,往到彼間,其火亦不能害。(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下,15/363a)

        在兩部佛經中,“往”都可以連動式“往+V行為”,表示發(fā)生位移后進行其他動作行為。這種用法,兩經用例差不多。

        (二)【至】【到】

        表示到達的位移動詞,東漢譯經中主要有“至”“到”“詣”三個,《道》中只有“至”“到”,沒有出現(xiàn)“詣”?!秮烦霈F(xiàn)1例“詣”。例如:

        (24)若有死罪將詣城外,菩薩便持威神之力,隨其人數(shù)以化人補其處,將人持去,其人得脫,大歡大喜。(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15/359a)

        例(24)中,“詣”與“將”形成連動結構,后接方位短語“城外”,表達“帶領”這個動作行為最終到達的處所。

        1.兩經中“至”的用法比較

        《道》中“至”表示位移的終點,其主要用法有:

        第一,形成單動式,后面直接跟表示處所賓語表示位移的終點,這樣的用法共有18例。另有“未至”3例。例如:

        (25)學經之人來,欲受般若波羅蜜,其心歡悅,法師欲至他方,如是兩不和合,不得學書成般若波羅蜜。(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四,8/447c)

        (26)大尊天威神巍巍,其光重明稍稍安徐往,是天人至師經所,入至經所已,善男子、善女人則踴躍歡喜,所止處悉當凈潔住。(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5b)

        (27)能與我俱至彼間不?(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四,8/448b)

        第二,形成連動式“V+至”結構,此處的V為其他位移動詞,這樣的用法共有24例。具體來說,有“來至”(4例)、“往至”(6例)、“去至”(3例),“歸至”“來歸至”“轉至”“轉至到”“前至”“來下至”“入至”等均為1例。另有“行至”“前行至”各1例。例如:

        (28)稍稍前行欲壞亂坐,稍來至佛所。(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3c)

        (29)共歸至我父母所,索金銀珍寶琦物,并報父母去。(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九,8/472c)

        值得注意的是,《道》中還出現(xiàn)了“至到”連用的形式。例如:

        (30)共安意莫恐,我自相扶持在所至到,義不中道相棄。(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五,8/452a)

        例(30)中,“至到”與“所”組成“所”字結構,表示任何到達的終點。需要指出的是,“所至”“所不

        至”結構在《道》中用例很多,都表示“到達的(地方)”,為名詞結構,仍然是表示到達義。

        而《伅》表示到達某地的“至”只有2例。例如:

        (31)不以飲食而自樂、亦不華、亦不香、亦不眾好雜色、亦不至戲觀之廬、亦不倡伎而為樂、亦不歌、舞,是為八事。(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下,15/361c)

        (32)共伅真陀羅八萬四千伎樂皆作倡伎,鼓琴瑟而行,其音先聞,伅真陀羅與子及眷屬挽車送佛至耆闍崛山中,已到,佛從車已下自就其座,諸比丘、菩薩皆在前而住。(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下,15/364a)

        例(32)中,“至”與“送”形成連動結構,表示到達的終點。

        2.兩經中“到”的用法比較

        《道》中“到”共有48例,其中,“到+處所賓語”結構有21例。例如:

        (33)共當?shù)胶畏角笏鳎浚|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九,8/471a)

        與其他位移動詞形成“V+到”連動式,表達位移的終點,這樣的用法共有22例。具體來說,有“來到”(8例)、“往到”(13例)、“去到”(1例)。

        《伅》中“到”共有20例,其中,“到+處所”有17例,另有連動式“往到”1例,“來到”2例。例如:

        (34)共諸欲天子、諸色天子皆悉到佛所。(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15/351c)

        (35)共其心功德通無央數(shù)剎土,其心凈潔,習其處而往還,到佛所無所失。(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15/348c)

        歸結起來看,《道》中表達位移終點的“至”有88例,“到”有48例,“至”占優(yōu)勢;無論是“至”還是“到”,都可以和其他位移動詞形成連動式,表示位移的終點?!秮分小爸痢庇?例,“到”有20例,顯然,“到”占優(yōu)勢;并且一般是形成單動式,很少與其他位移動作形成連動式。

        三、表“完結”義詞語【已】【竟】【訖】

        兩部佛經的共同點表現(xiàn)在,都用“V+(O)+已”表示完結,用例都很多。例如:

        (36)共愿欲所問,贊嘆佛已,儻肯說者而欲問之。(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15/349c)

        (37)共般若波羅蜜書已,雖不能學、不能誦者,當持其經卷,若人、若鬼神不能中害,其有宿命之罪不可請。(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1c)

        兩部佛經都各自出現(xiàn)了1例“訖”。

        兩部佛經的不同點主要體現(xiàn)在“竟”的語法分布上。

        《道》中“竟”表示完結義,共有12例,其中,“竟”單用3例,“竟已”連用8例,“已畢竟”連用1例。例如:

        (38)共都盧賜來到是間,問訊法師聽受般若波羅蜜,作禮繞竟,各自去,皆賜功德無異。(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5a)

        (39)共皆往到彼所,問訊聽受般若波羅蜜,作禮繞竟已,各自去。(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5a)

        (40)共三千大國土諸欲天人、諸色天人,悉來問訊聽受般若波羅蜜,作禮繞已畢竟,各各自去。(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5a)

        《伅》中“竟”表示完結義,共有3例,都是“已竟”連用形式。例如:

        (41)共各坐已竟,則時以右手自以神足而擎舉之。(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15/356a)

        (42)共飲食已竟,行澡水訖,伅真陀羅以機坐佛前,聽佛說經。(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中,15/356a)

        四、總括副詞

        表示總括的副詞,兩部佛經共同的詞語有“皆” “悉”,“皆悉”“悉皆”連用形式也都在兩經中出現(xiàn)。

        《道》表示總括的副詞詞形豐富,除“皆”“悉”之外,還有“都”(13例)、“都盧”(20例)、“賜”(7例)等。同時,也有很多副詞連用形式,如“都悉”“都盧賜”“都盧皆”“悉都盧”“都共”等形式。例如:

        (43)共閻浮利人都盧皆使行佛道。(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二,8/437b)

        (44)共是都盧于眾中極尊。(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七,8/462c)

        而《伅》只用“皆”“悉”這兩個常用詞,上述復音形式均未出現(xiàn)。

        還需指出的是,除上文所述之外,兩部佛經在某些概念的表達方式上也體現(xiàn)出一些差異性。比如,在表達人或物的名字時,《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名……”,共15例;二是“……名為……”,共5例。例如:

        (45)共佛名揵陀羅耶,其國名尼遮揵陀波勿,薩陀波倫菩薩于彼間止。(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九,8/470c)

        (46)共菩薩用何等故名為阿惟越致?(東漢支婁迦讖譯《道行般若經》卷六,8/455c)

        《伅》則主要使用“……名曰……”形式,共有62例。例如:

        (47)共有菩薩名曰樂作。(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上,15/349a)

        (48)共其菩薩名曰漚多惟授,后當作佛。(舊題東漢支婁迦讖譯《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卷下,15/362b)

        五、余論

        綜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和《道行般若經》在常用詞的使用上存在明顯的差異,如三價言說動詞的與事在句法結構中的隱現(xiàn);專門用于回答問詢義的“答”的使用與否;表示位移的“至”與“到”在兩部佛經中的使用頻率;表示完結義的“竟”在兩部佛經中形成的不同組合形式,以及某些概念的表達方式等,兩部佛經均呈現(xiàn)出一定的對立性。汪維輝指出,從常用詞的角度去探討譯經時代與譯經作者是一條有效的途徑,當然還需要結合其他證據[2](P12)。兩部佛經在常用詞的使用中呈現(xiàn)出來的這種差異性,可以為判斷《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非支讖所譯提供一些新的證據。

        方一新指出:“如何選擇鑒別的標準,提取作鑒別用的有價值的區(qū)別性語言特征,也是十分棘手的事?!盵8](P83)目前,“總體來看,從語言角度對早期可疑佛經進行考辨,詞匯、語法均是有效的手段,但怎樣利用這種手段,使考辨的結論更有價值,確實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9](P68)。史光輝提出的一條鑒別標準是疑問詞“云何”與“何以故”在兩部佛經中出現(xiàn)的比例不同,《道》“何以故”占優(yōu)勢,《伅》“云何”占優(yōu)勢[1]。從數(shù)量上看的確如此,但仔細分析,兩詞的用法是不一樣的?!霸坪巍蓖迷诰涫祝竺嬉话銜霈F(xiàn)表示疑問的內容;也有用在句尾的,但數(shù)量很少?!昂我怨省眲t單獨成句,提出疑問,后面作答,極少數(shù)例證用在句中。盡管兩者都表示疑問,盡管兩者的比例在兩部佛經中有一定的懸殊,但它們出現(xiàn)的語法環(huán)境不同,用法不同,能否看作是有價值的鑒別標準仍可討論。

        (本文初稿承蒙導師方一新教授提出了寶貴意見,謹致謝忱?。?/p>

        參考文獻:

        [1]史光輝.從語言角度判定《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非支讖所譯[A].浙江大學漢語史研究中心.漢語史學報(第五輯)[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修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黃金貴.古代文化詞義集類辨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4]王鳳陽.古辭辨(增訂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1.

        [5]王楓.“問答”類動詞語義場的歷史演變[J].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1).

        [6]汪維輝.漢語“說類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J].中國語文,2003,(4).

        [7]史文磊.漢語運動事件詞化類型的歷時考察[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8]方一新.翻譯佛經語料年代的語言學考察——以《大方便佛報恩經為例》[J].古漢語研究,2003,(3).

        [9]方一新,高列過.東漢疑偽佛經的語言學考辨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New Evidence for Translator of Dunzhentuoluo Suowen Rulai Sanmei Jing

        (《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Is not Zhichen(支讖)

        Zhang Ji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 Jining University, Qufu 273155, China)

        Abstract:It is doubtful whether Dunzhentuoluo Suowen Rulai Sanmei Jing(《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was translated by Zhichen(支讖).Taking the Daoxing Bore Jing(《道行般若經》),whose translator is credible,as a comparison, we make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similar common words in Dunzhentuoluo Suowen Rulai Sanmei Jing(《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finding that there remains obvious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Buddhist sutras in commonly verbal verbs, motion verbs“zhi(至)”“dao(到)”,end-meaning words“jing(竟)”and overall adverbs,etc,which show a certain degree of opposition.These new evidences further prove that Dunzhentuoluo Suowen Rulai Sanmei Jing(《伅真陀羅所問如來三昧經》) is not translated by Zhichen(支讖).

        Key words:common words;textual research;translato;Chines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criptures;mediaeval Chinese

        猜你喜歡
        考辨
        宋濂書法題跋探析
        《清人別集總目》 誤收總集考辨
        文教資料(2017年9期)2017-06-08 08:15:10
        蒲松齡《重陽王次公從高少宰、唐太史游
        蒲松齡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4:02:20
        《聊齋志異·鬼哭》中王七襄其人本事考
        蒲松齡研究(2016年4期)2017-01-16 14:00:29
        柳貫詩宗江西詩派說考辨
        成才之路(2016年28期)2016-10-31 18:52:58
        彭湃與海豐社會主義青年團問題二則考辨
        蒲松齡與喻成龍交往考辨
        蒲松齡研究(2015年4期)2016-01-11 09:59:31
        中唐詩人劉商生卒年考辨
        “改革從農村開始”論之考辨
        欧美人妻日韩精品|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狼人 | 亚洲性69影视| 我的极品小姨在线观看| 级毛片内射视频| 亚洲欧美激情在线一区| 麻豆久久五月国产综合| 国产精品毛片av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18p|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欧美特级| 国产精品无需播放器| 天堂女人av一区二区|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 狠干狠爱无码区| 亚洲日本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我要看免费久久99片黄色| 国产真实强被迫伦姧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理人伦国色天香一区二区| 天堂a版一区二区av|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一二三四五区| 亚洲伊人色欲综合网| 亚洲自拍愉拍| 中文字幕人妻av四季|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电影| 亚洲 欧美 影音先锋| 亚洲AV秘 无码一区二区在线| 日本免费观看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手机| 手机在线观看亚洲av| 亚洲av丰满熟妇在线播放|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黄色录像成人播放免费99网| 日本中文字幕精品久久| 亚洲精品成人av在线|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视频永久免费播放|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最新| 国产美女黄性色av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