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摘? 要:英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相對繁榮的基礎是它對社會民生的回應與關切,具體表現(xiàn)為:研究課題來源于現(xiàn)實社會,研究成果服務于民生問題,研究視角根植于日常生活,研究范式科學嚴謹,具有鮮明的科學性、現(xiàn)實性和批判性特征。這也給中國的應用語言學研究帶來三點啟示:一是要扎根本土,從中國的語言生活和語言現(xiàn)實出發(fā)生成研究課題;二是要力求研究成果真正服務于現(xiàn)實社會,切實解決民生問題;三是要運用批判性思維觀察當下的語言生活,科學嚴謹?shù)胤治鋈粘UZ言的幽微之處,更新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努力開拓語言研究的新領域。
關鍵詞:英國應用語言學;科學性;現(xiàn)實性;批判性
近些年來,英國的應用語言學研究呈現(xiàn)出相對繁榮的景象,尤其表現(xiàn)為課題研究對社會民生的回應與關切,具有鮮明的科學性、現(xiàn)實性和批判性特征??茖W研究除了在人類本身好奇心的推動下向外拓展知識邊界外,還應針對現(xiàn)實社會中的國計民生問題提出解決方案。英國應用語言學研究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意識很強,從選題來源到成果應用都與社會民生息息相關,其研究視角也往往立足于民眾的日常生活,甚至由此開拓出一些新的研究領域。2018年9月至12月,筆者曾參加了國家語委在英國舉辦的第二期“語言文字優(yōu)秀中青年學者出國研修項目”,該研修班27名授課教師分別來自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愛丁堡大學、約克大學、謝菲爾德大學等知名高校,涉及到英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各個分支領域。本文結合研修內(nèi)容,就英國應用語言學的特征及啟示展開具體論述。
一、英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科學性特征
語言學由于有明確具體的研究對象,著眼于客觀存在的語言事實,其研究必須是建立在真實語言素材之上的,被稱為最接近自然科學的人文社會科學。語言是一種復雜的現(xiàn)象,既具有聲音和視覺形象等自然屬性,也具有認知和社會構建等社會屬性。語言現(xiàn)象及語言問題紛繁復雜,初始研究階段需要依靠語言學家敏銳的觀察與識別感悟而得出某種結論,但僅是如此仍遠遠不夠,還需要從紛繁的語言事實中建立分析框架,建構分析模型,理性觀察與分析同類現(xiàn)象,重復驗證同類問題并抽繹出類型化規(guī)則,這顯然是更科學更客觀的研究范式??梢哉f,英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多個分支都體現(xiàn)了這一特點。
(一)CDA視角下研究媒體報道的傾向性
批判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主要是以社會問題為導向,通過話語分析揭示話語中隱含的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因素,并在此基礎上尋求解決方案,促進社會發(fā)展和變革。受眾在觀看媒體報道時,有時會因媒體語言的引導而對其描述的對象產(chǎn)生或褒或貶的傾向性,而且往往認為這種傾向性是完全出于自己的獨立判斷,實際上這是媒體有意識地運用一些特定表達方式所達到的效果。盡管這些方式比較隱蔽,但批判性話語分析卻能發(fā)現(xiàn)其端倪,能夠讓我們明晰這種傾向性的來源。
比如,在英國保守黨及工黨所建立的報紙數(shù)據(jù)庫中,分別搜索對保守黨領袖所使用的形容詞和副詞,結果是很不一樣的。再如,在數(shù)據(jù)庫中搜索女性從政者的關鍵信息,考察相關報道有多少是在談論其年齡、發(fā)型、著裝等,這些詞語有沒有被用來談論男性從政者,從而可以看出報紙表征對讀者的引導性。這就是語義手段中詞義映射方式的運用,它能夠結合篇章及整體語境,來觀察分析報道用詞的規(guī)律性及其詞義與篇章語境的映射關系,從而發(fā)現(xiàn)媒體報道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并非自然形成的,而是有意為之的。需要指出的是,隱喻也是語義手段的一種。例如:
(1)Tony cant turn the tide. A tidal wave of economic migrants is moving across Europe and is about to crash onto our shores.(Daily Telegraph,2004-07-18)[1](P20)
(托尼扭轉不了移民潮,一股經(jīng)濟移民潮正席卷歐洲,即將沖毀我們的海岸。)
受眾在閱讀這段文字后,有可能會對移民潮產(chǎn)生一種抵觸情緒。其中,“tide”這個詞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該詞在英語中不僅具有潮水的字面意義,還有來勢洶洶、難以逆轉的隱喻義。這就是語義手段中隱喻的使用效果。
在句法手段中,主動和被動語態(tài)的區(qū)別性使用、動詞的名物化等也很常見。例如:
(2)At least 200 Taliban have been killed in clashes with American and Afghan forces over the past ten weeks.(Daily Telegraph,2005-06-02)[1](P26)
(至少二百個塔利班士兵在美國和阿富汗的沖突中喪生。)
(3)A British soldier was killed by a bomb blast in the troubled region of Amara in south eastern Iraq yesterday.(Guardian,2005-05-30)[1](P26)
(一個英國士兵昨天在伊拉克東南部宗教沖突地區(qū)被炸死。)
例(2)中,并未把美國或阿富汗作為主語而是選擇使用了被動語態(tài),這種方式在戰(zhàn)爭報道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此處主語的缺失主要是為了陳述這一事件本身。例(3)中,只說了一個英國士兵被炸死,但具體的細節(jié)都沒有報道。這些都是被動語態(tài)的有意使用,原因在于被動語態(tài)提供了一種不需指稱行為人就能敘述一個事件的機會,而且通過刪掉動作行為的發(fā)出者,能將責任轉移到非個人的力量甚至是受害者身上,讓讀者無意識地接受這樣一個事實,而不去追究動作主體,而這正是報紙報道所要達到的目的。批判性話語分析認為,句子表述中抹除行為人有多種原因,可能是因為行為人很明顯從而不必指稱,但更有可能是有意模糊行為人或責任主體[2](P163)。
名詞化或名物化也是句法手段的具體運用,如:Globalization/Climate change/Global warming/The insurgency等,這些名詞都是從動詞或形容詞轉換而來的。動詞或形容詞的名物化會將過程轉變?yōu)榧瘸墒聦?,將一個具體的有真實人物參與的事件轉換成一種抽象的描述,轉換時會省略很多信息,如時間、參與者、方式等,從而隱藏決定的行為人、謠言的始作俑者或導致某種情況的過程,最后直接呈獻給讀者的是一個經(jīng)過分類的有序的已知范疇,讀者在接受這些范疇的同時就會無意識地將其負載的信息作為既成事實加以認可。
(二)CDA視角下研究政府決策的合理性
表面看上去很自然的話語表達其實是可以解讀的,批判性話語分析就是要挑戰(zhàn)那些常識性話語,揭示其背后的行為動機、邏輯與目的。同時,話語分析認為,社會現(xiàn)實是由語言建構起來的,而非固有的,人們可以通過語言來建構世界與達成意圖。它既然是被建構的,也就有可能被解構或者重構。教育政策涉及受教育權利甚至文化資本問題,研究者將批判性話語分析引入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搭建了從語境化到解構化的分析框架。
解構化通常被當作合法化的模式來使用。解構有多種策略,其中的理性化策略,就是通過某種不易察覺的表達方式讓受眾相信政策是理性的、正確的。比如,撒切爾夫人在1980年5月22日的講話就是理性化策略的典型運用:
(4)Theres no easy popularity in what we are proposing, but it is fundamentally sound. Yet I believe people accept there is no real alternative.(Margaret Thatcher,1980-05-22)
(我們的提議不容易受到歡迎,但它從根本上是合理的。我相信人們會接受它,因為我們別無選擇。)
例(4)中最關鍵的表述是:There is no alternative(縮略詞為“TINA”),它使民眾不知不覺中就相信現(xiàn)在這個政策是合理的,是政府能夠作出的最好的從而也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由此讓人產(chǎn)生共情并理解政府決策,最終實現(xiàn)合法化的目的?!癟INA”也被提煉出來作為理性化策略的標志性表達手段,在話語分析時形成一種客觀標準,使分析有據(jù)可依,科學性大大增強。
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也經(jīng)常使用詞義映射方式來扭轉或者建構某種關系,因此,其詞語的選用也是批判性話語分析的關注重點。例如:
(5)Academy status will enable schools to compete.
(學術地位將使學校能夠進行競爭。)
例(5)中“enable”這個詞會讓讀者覺得以前沒有機會競爭,現(xiàn)在因為有了學術地位的排名終于讓學校有機會進行競爭了,其間蘊含著競爭是一件好事之義,從而輕松構建了把學校之間變?yōu)楦偁幨袌龅姆e極關系。
此外,批判性話語分析還將時態(tài)/體態(tài)、隱喻/預設/假設/隱含、媒介/語域/體裁、聽眾、視覺圖像/框架/角度/前景/背景/省略、年齡/階層/性別等因素,作為分析框架的構成要素,靈活運用語言學知識研究社會問題并形成該領域通用的研究框架,充分體現(xiàn)了批判性話語分析研究方法的科學性、研究手段的可控性。這種科學性、可控性加上對常識保持質疑的態(tài)度,包括對我們接觸到的日常語言的質疑,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語言學研究的客觀性、嚴謹性。
二、英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的現(xiàn)實性特征
總的來看,英國應用語言學研究關注社會現(xiàn)實的意識很強,從選題來源到成果應用都貫穿著現(xiàn)實性特征,并能針對社會現(xiàn)實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一)研究課題來源于現(xiàn)實社會
世界各地的移民為英國帶來了大量族群語,使英國成為一個多語國家。移民家庭的兒童往往需要面對家庭語言和學校教育語言不一致的矛盾,很多兒童是雙語、三語甚至四語人,那么,這種雙語或多語狀況對兒童入學后的學業(yè)成績有什么影響?尤其是對閱讀成績有什么影響?會造成閱讀障礙嗎?已有研究表明,增加閱讀量能夠提高閱讀能力和學業(yè)成績,但雙語或多語兒童應該閱讀什么材料?英語的還是雙語或多語的?這些具體操作層面的問題都需要大量應用性研究成果的支撐。
有些中小學教師建議,移民家庭的父母在家庭中也應使用英語和孩子交流,以提高兒童的英語水平和學業(yè)成績。不過,劍橋大學課題組的研究表明,如果父母不能用復雜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得不到有效刺激,這對提高兒童的認知能力并沒有幫助[3](P38)。兒童的大腦其實有能力整合兩種語言資源,能控制并平衡兩種語言的使用,會決策如何使用不同的認知資源。因此,雙語或多語兒童的某些認知能力是單語兒童所不具備的。單語兒童的學業(yè)語言能力一般需要5—7年發(fā)展起來,雙語兒童如果接受的是雙語閱讀,只需要3—5年時間就能趕上。這是因為雙語兒童的認知能力會在兩種語言之間轉化,從這個意義上說,雙語兒童是有優(yōu)勢的。
印度也是一個多語社會,很多兒童會說四種甚至六種語言,但多語兒童的學業(yè)成績卻不好,尤其是一些以英語作為教學媒介語的低成本私立學校。為什么印度學生沒能從雙語或多語教育背景中受益?原因又在哪里?為了回答這一問題,劍橋大學課題組進行了教學語言與學業(yè)成績的相關性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使用印地語教學的學校成績最好,其次是使用混合語言教學的學校,最差的是使用英語作為教學語言的學校[3](P57)。由此可見,使用自己熟悉的語言學習學科知識效果最好。前面提到的低成本私立學校,因為教師的英語基本處于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A2(初級2)的水平[4](P25),更加劇了學生學業(yè)成績低下的情況。因此,籠統(tǒng)地說雙語或多語環(huán)境有助于兒童認知能力的發(fā)展進而有助于提高學業(yè)成績是不嚴謹?shù)?,還要看學校教育中作為媒介的教學語言輸入質量如何,以及教學語言與學生自身所擁有的優(yōu)勢語言的契合程度如何。
從上述研究案例來看,英國的應用語言學研究對社會現(xiàn)實的關注度是很高的,許多課題都是在現(xiàn)實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驅動下產(chǎn)生的,具有深厚的社會基礎。再如,移民的族裔語是否需要繼承,繼承語如何與英語和諧共處,也是英國社會需要關注并采取明確措施的問題。英國應用語言學界從語言政策和語言規(guī)劃方面進行了大量針對性研究,由此催生出可供政府決策或移民家庭參考的豐碩成果,并用于指導社會層面的實踐行動。英國各個城市的周末中文學校,就是華裔家庭在政府鼓勵下利用互助力量保持族群語言文化的一項具體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語言規(guī)劃研究已經(jīng)擴展到除家庭語言規(guī)劃之外的教育、法律、經(jīng)濟、醫(yī)療、保健等各個領域。
(二)研究成果服務于民生問題
語言與思維的關系雖然一直存在爭論,但語言是大腦思維的一扇窗戶已成為普遍共識。透過語言能夠窺探人類大腦神經(jīng)機制,某些大腦疾病也會在語言上有所表現(xiàn)。對語言與大腦的關系進行研究,有助于早期診斷和治療失憶癥、失語癥、老年癡呆癥、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等,也能促進對人類思維、大腦功能和語言的認識與了解。現(xiàn)有研究成果中,就有對加拿大230名癡呆癥患者(其中雙語者占一半)進行的實證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雙語者患癡呆癥的年齡比單語者要推遲四年。為消除移民所帶來的基因、種族、生活方式等因素對研究結果的干擾,另有研究者選取了印度南部非移民城市海得拉巴648名原住民老年癡呆癥患者(其中雙語者占60%)進行研究,也得出了雙語者推遲四年患病的結論[5](P45)。更為重要的是,該研究還發(fā)現(xiàn),那些沒接受過學校教育的文盲群體的患病時間要比一般人推遲六年,原因是在于他們在街頭做買賣時,為了招攬顧客而學會了幾種語言,在客觀上起到了延遲患病時間的作用。從以上研究結果來看,語言對于保持大腦健康是有積極作用的。
中風在老年群體中發(fā)病率較高,掌握或學習一種還是兩種以上語言,在中風患病年齡方面并沒有明顯差異,但在中風之后的恢復表現(xiàn)方面則有明顯差異。對608名中風患者進行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風后單語者中,只有19.6%的人能擁有正常認知能力;而掌握或學習另外一種語言的雙語者中,有40.4%的人能擁有正常認知能力。同時,中風后單語者的完全失語癥率高達58.6%,而雙語者僅為17.9%[5](P63)??梢?,對于中風患者來說,掌握或學習另外一種語言不僅有助于認知能力的恢復,也有助于阻止更嚴重的完全失語癥的發(fā)生。上述研究成果可應用于延緩老年人的認知老化,也可應用于治療癡呆癥患者。創(chuàng)辦于格拉斯哥的社會服務型企業(yè)Lingo Flamingo,就為健康老年人和癡呆癥患者提供了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課程,用以延緩大腦神經(jīng)的衰老進程,同時也能有效緩解老年人的孤獨感、克服他們的低自尊心理,社會反響良好,但尚未開設漢語等非印歐語系的語言課程,這也是值得研究的一個新領域??梢?,英國的應用語言學成果已經(jīng)走出書齋,為切實解決民生問題起到了推動作用。
近些年來,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歐洲各地的移民,為英國社會帶來了多元化的族群構成和文化交融,英國語言學界有時會采用民族志方法,觀察、描述、闡釋、分析英國社會的語言文化現(xiàn)象及相關問題。比如,Zhu Hua曾運用民族志方法,對倫敦市區(qū)一個波蘭移民家庭的語言、商業(yè)、文化實踐等進行了考察、分析[6](P31),其最終成果對于政府制定多民族多語言的多元文化共存政策起到了積極的參考作用。與此相應,這些服務于民生問題的研究成果在學術評價體系中也得到了價值認定。英國高校一般會有專門機構及人員從事研究影響力的評價工作,搜索專門網(wǎng)站https://impact.ref.ac.uk/casestudies/,就能查到某項成果的研究影響力。一項影響力大的成果與發(fā)表高水平論文具有同樣甚至更高的價值,在科研評價體系中二者是可以互通的。
三、英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的批判性特征
在一定意義上說,批判性是科學研究的靈魂,以批判性精神駕馭科學工具才能獲得真理或逐漸逼近真理。科學研究就是在批判性精神的引領下,通過質疑去審視并揭示那些習以為常的信念背后所包含的不一致性,以探求新的可能性答案。批判性伴隨的是警惕性,即對慣常存在的警惕性,對那些已有知識和結論的警惕性。
(一)研究風格偏向謹慎警惕
目前,雖然大量語言學與醫(yī)學的跨學科研究成果已被用于臨床治療,也取得了不少有關大腦疾病研究的顯著成就,但該領域的成果主要是基于英、法、德等歐洲主要語言,尤其是以英語為主導,來自漢語等非印歐系語言的證據(jù)則嚴重匱乏。比如,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失語癥患者的前額密度較高,但這一結論尚未得到來自漢語背景的研究證實。再如,有關失語癥治療的研究論文中,針對英語患者的占到了85%[5](P50)??梢?,現(xiàn)有文獻高度集中于英語及其他日耳曼系語言,極度缺乏針對非印歐語系語言的研究,因此,從世界范圍來看,上述研究是不具備代表性的。研究者亦對此保持高度警惕,認為大腦損傷會導致失語癥,但不同語言不同文化導致的失語癥會有所不同,語言不同大腦記憶機制也不同,所以在應對失語癥時,應關注不同的語言和地區(qū),不能簡單套用現(xiàn)有結論和治療模式。這種不輕易將已有結論推及到普適性結論的態(tài)度本身,就是批判性精神的最好體現(xiàn),它不僅能促進研究范圍的擴大與研究結論的完善,也能保證研究的科學性與客觀性。
(二)研究視角根植日常生活
世界上的語言在使用中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語言偏見和語言歧視存在于不同語言之間,也存在于同一語言的不同變體之間。比如,巴西上層社會所保持的標準葡萄牙語和多數(shù)人說的普通巴西語的地位完全不同,一個被認為是文明的,一個被認為是野蠻的,學校教育中也會推行標準葡萄牙語,導致那些說普通巴西語的學生產(chǎn)生弱勢感和自卑感,進而影響其課堂參與度。人們對不同語言的使用者會預先設定其行為習慣、受教育程度甚至犯罪概率等,這是由語言偏見所導致的語言歧視,這種歧視在房屋租賃、庭審、警務、教育、職場等場景中都很常見。比如,警察會認為持某種特定口音的人群犯罪率較高,法官及陪審團會認為非洲式英語聽起來就不可信,從而忽略說該種英語的目擊者的證詞。
語言歧視的背后是對語言社會價值的評判,是附加在純語言本體之上的一種符號暴力。英國應用語言學界將語言使用的表面現(xiàn)象與社會分層、權力分布結合起來,并從研究角度提出自己的擔憂和思考:語言歧視會不會成為一種工具被利用,從而給社會或個人造成影響?[7](P19)這是基于對日常生活的批判性思維而產(chǎn)生的前瞻性思想,充分體現(xiàn)了英國應用語言學的人文主義關懷。此外,英國語言學界近年來也逐漸意識到當前英國及西方社會英語獨大的危險性,提出對多語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研究與保護、對族群傳承語的扶持與保護等問題,并提到對中國國內(nèi)唯英語論文為上的不解與擔憂[8](P33)。這些方面都體現(xiàn)出英國應用語言學界根植于日常生活并對此保持批判性思維的研究傾向。
四、英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的啟示
綜上所述,英國的應用語言學研究秉承批判性研究思維,遵循科學嚴謹?shù)恼撟C邏輯,從社會現(xiàn)實與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將研究成果融入到社會問題的實際解決方案中,充分體現(xiàn)了應用語言學研究根植社會、服務民生的特質。這也給我國的應用語言學研究帶來諸多啟示:一是要扎根本土,從中國的語言生活和語言現(xiàn)實出發(fā)生成研究課題;二是要力求研究成果真正服務于現(xiàn)實社會,切實解決民生問題;三是要運用批判性思維觀察當下的語言生活,科學嚴謹?shù)胤治鋈粘UZ言的幽微之處,更新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努力開拓語言研究的新領域。
參考文獻:
[1]Martin,C.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2]Fairclough,N.New Labour,New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2000.
[3]Ianthi,T.Looking for the bilingual advantage[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4]The Council of Europe.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Learning, Teaching, Assessmen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5]Thomas,H.B.Multilingualism & the brain:From acquisition to ageing,stroke & dementia[R]. 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6]Zhu Hua.Translation and translanguaging:Investigating linguistic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in superdiverse wards four UK cities[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7]ONeill,P.Linguistic Prejudice[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8]Li Wei.Language maintenance & language shift[R].Sheffield: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2018.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in Britain
Liu Ying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Abstract:The applied linguistics research relative prosperity is based on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its response to the social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the manifestation as the research subject from the real society,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service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problem,research perspective is rooted in daily life, scientific and rigorous research paradigm, to carefully study style, is a scientific, practical and critical features. It brings three inspirations to the study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China. First,it is necessary to take root in China and generate research topics from the language life and language reality in China. Second, strive for research results to truly serve the real society,to solve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Third, we should use critical thinking to observe the current language life, scientifically and rigorously analyze the subtle points of daily language, updat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language,and strive to open up new fields of language research.
Key words:English applied linguistics;the scientific nature;realism;critical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