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琢
在《論語》中,開篇第一句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的歷史十分悠久,從人類文明誕生起,這一行為就相伴而生。
在金文中,“學”是一個典型的會意字,上半部分與甲骨文相同,左右兩只手拿著兩個“×”。有人說,它們是“爻”,是算卦時的用具;也有人說,它們代表算數(shù)時用的小棍子——算籌。無論是學算卦還是學數(shù)學,“爻”代表的都是教學用具。
在“學”的下半部分,畫出了一間屋子,里面有一個“子”。一個小朋友在屋子里拿著教具學習,就是金文中的“學”字。到了后來,“學”中代表房子的部分,在小篆中逐漸變成了禿寶蓋——“冖(mì)”?!摆ⅰ笔枪湃擞眉毤啿甲龀傻恼肿?,蓋在盛食物的鼎上,隔絕灰塵臟污。食物與外界隔絕,可以保持干凈,但人如果被蒙在“冖”中,就會辨不清方向,看不清事物。就像《說文解字》中說的那樣,“冖,尚蒙也”。我們處在蒙昧無知的狀態(tài)中,仿佛被罩子蒙住了一樣,是一種心靈的遮蔽狀態(tài)。學,正是要打破這種遮蔽與蒙昧。
《說文解字》說:“學,覺悟也?!薄皩W”的實質(zhì),是通過知識的獲取和心靈的反思,來獲得生命的覺悟。在古人看來,“學”不只是認得一個字、背會一首詩,更重要的是在“學”的過程中,找到人生價值與前進方向。
說完了“學”,再看“習”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我們常把“學”和“習”合用。在古代漢語中,“學”和“習”并不相同。在甲骨文中,“習”的上半部分是羽毛的“羽”,下面是一個“日”,到了小篆,“日”變成了“白”。既然從“羽”,“習”的字義便與羽毛、飛鳥密不可分?!墩f文解字》中說:“習,數(shù)(shuò)飛也?!薄皵?shù)飛”就是屢次飛行,這是小鳥學飛的狀態(tài)。
小鳥想在藍天自由翱翔,就要反復練習。它需不斷地揮動翅膀,調(diào)整角度,從一個枝丫飛往另一個枝丫,反復嘗試,才能掌握飛行的技巧?!抖Y記·月令》中說:“鷹乃學習。”用的正是“習”的本義,指的是小鷹在春天學習飛行?!傲暋睆娬{(diào)的是行為與實踐。
“學”是掌握知識,揭開蒙昧,獲得心靈的覺悟;“習”則要像學飛的小鳥一樣,注重實踐練習,避免紙上談兵?!皩W習”既要動腦思考,也要動手實踐——“學”與“習”達到一種精神覺悟和行為實踐的統(tǒng)一,才能體會到“學而時習之”的樂趣,不斷實現(xiàn)生命的成長!
(摘自《漢字就是這么來的》,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