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榮
肺結核如此可怕的疾病,卻曾一度在歐洲成為上流社會競相追逐的對象———因為結核病帶來的蒼白和消瘦,引起了無數上層貴族和藝術家無限的浪漫主義遐想。
在18世紀中葉的西歐地區(qū),結核病帶來的痛苦和死亡被藝術所淡化。當時上流社會出于對于高雅、憂郁和纖細的追求,把結核病捧上了神壇,甚至成了藝術家們互通書信的話題由頭。大詩人雪萊和濟慈都是結核病患者,在雪萊給濟慈的信中,雪萊就對濟慈說“這種上帝的疾病更配得上你這樣妙筆生花的才子”,可見當時的藝術圈和貴族們對于肺結核追捧的程度。
1880年,德國醫(yī)學家羅伯特·科赫應邀赴柏林工作,擔任德意志帝國(德國歷史上的君主制國家)衛(wèi)生署研究員。那時候,肺結核被稱為“白色瘟疫”,在當時的死因中占據前排,無論是對死者進行病理解剖還是動物實驗,都找不到致病菌。不少科學家為尋找肺結核的病原體絞盡腦汁,科赫自然也不例外。
他意識到,特殊的感染一定是由特殊的微生物引起的,只有找到那個微生物,將其培養(yǎng)分離出來,才有進一步研究的可能性。他嘗試用各種染料給病灶組織進行染色,結晶紫、美藍、伊紅、剛果紅……常用的染料都試了個遍,卻一無所獲。
雖然有些失落,可是科赫卻沒有放棄尋找合適的染料。
終于有一天,當他用次甲基藍對標本組織進行染色后,在顯微鏡下發(fā)現(xiàn)了一種從未見過的藍色、細長的小桿狀體細菌,它們看起來比炭疽桿菌要小得多,有一定的彎曲度。
為了驗證實驗結果,他在柏林各家醫(yī)院中尋找因結核病死亡的患者遺體,采集了大量病灶組織,將結核組織注射到各種動物體內進行染色觀察,結果在患結核病的動物體內檢測到了該細菌,而健康動物的體內,完全找不到那種細菌的蹤影。
向來嚴謹的科赫,沒有直接宣布自己發(fā)現(xiàn)了結核病的致病菌。因為在實驗中他給動物注射的是病灶組織提取液,并不是純凈的細菌。僅憑病灶組織提取液不能證明他發(fā)現(xiàn)的是結核病的致病菌,也不能排除是不是組織液中有其他因子在起作用。他決定必須要把那種細菌分離出來。
科赫將病灶組織提取液接種到瓊脂肉湯固體培養(yǎng)基上,成功分離出了那種他之前沒有見過的細菌并將其培養(yǎng)成純凈菌種,再注射給動物。果然,那種細條狀的、彎曲的、被染成了藍色的細菌,注射入動物體內后,成功地讓實驗動物感染上結核病。
為了大量培養(yǎng)出純種的結核菌,他在凝固的血清上接種培養(yǎng),并將培養(yǎng)出的純種結核菌制成懸液,通過注射豚鼠的腹腔做實驗,4~6周后,豚鼠即死于結核病。科赫還用實驗證明,不論是猴、?;蛉烁腥旧辖Y核桿菌,均有差不多相同的癥狀。
1882年2月,施普雷河岸一幢莊嚴的大理石建筑物內,柏林生理學家們正在聚會。德國科學界最卓越的人物都來了,科赫在會上發(fā)表報告,證據充分、數據準確、結論明了,并表示:“我已經成功地發(fā)現(xiàn)了肺結核的真正起因。它就是結核桿菌,一種真正的寄生蟲?!笨坪沼谩凹纳x”這個詞,是為了表達結核菌是一種依靠活的有機體、主要是人體組織取得養(yǎng)料而生存下去的細菌。
不久,科赫的論文《肺結核病因學》在柏林臨床周刊上發(fā)表。
1882年3月24日,德國柏林生理學會召開。會上科赫鄭重宣布自己的研究成果:結核桿菌是結核病的病原菌。沉寂了十多秒的會場爆發(fā)出雷鳴般的掌聲。羅伯特·科赫的名字傳遍了地球的四面八方,還獲得了1905年諾貝爾醫(yī)學獎。
●結核病是由結核桿菌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受結核菌感染,可累及全身各器官,尤其是肺結核最為多見。
●肺結核病人通過咳嗽、咳痰、打噴嚏將結核菌播散到空氣中,健康人吸入帶有結核菌的飛沫即可能受到感染。
●與肺結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學習的人都是肺結核病人的密切接觸者,有可能感染結核菌,應及時到醫(yī)院去檢查排除。
●艾滋病毒感染者、免疫力低下者、糖尿病病人、塵肺病人、老年人等都是容易發(fā)病的人群,應每年定期進行結核病檢查。
編輯/孫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