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文 劉斌
小文,女,高二學生,因好友與他人交往而“落單”一事感到情緒低落,前來接受心理輔導。
她自述和班上一名女生玩得很好,已把對方當成了最好的閨蜜,和她無話不談。但前不久她因事請假,隔了幾天后返回學校,竟發(fā)現(xiàn)她的這個閨蜜已經(jīng)和別的同學玩到了一起,雖然見到她時仍然熱情,但她總覺得兩人之間的相處少了點什么。
“我看到她和其他同學玩得那么開心,笑得那么燦爛,心里很失落;中午她和她們一塊去食堂吃飯,沒有等我,也沒有邀請我,這讓我心里難受,真有點“吃醋”了,所以我沒有去食堂吃飯,怕看到她們有說有笑的樣子?!?/p>
在心理輔導的過程中,每當小文說到自己的真心付出以及好朋友對她的“冷淡”時,眼淚就止不住流下來,可見她對這份友誼的重視與投入,對好朋友的傷心、失望以及因此而受到的傷害。
青春期的友情更注重自我表露、親密、共同愛好,相似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以及忠誠,所以就會出現(xiàn)“排他性”,特別是對女孩而言。
美國心理學家沙利文認為,女孩在青春期開始發(fā)展戀愛關系,這種轉(zhuǎn)變可能會使個體感到不安全,導致她們特別看重密友的信任和忠誠,更喜歡獨占友誼,不太愿意接受其他人進入自己的小團體。
且在青春期后期,相較于小團體和集群,青少年更愿意發(fā)展“一對一”的友誼與親密關系。
什么是“一對一”的親密關系呢?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指出,它是“兩個人情感上的依戀”,這種依戀首先是在同性別朋友間建立起來的,只有到了青春期后期,才可能會構建到異性身上。
同伴關系中的“排他性”,是高中生在青春期后期這一特定階段的普遍發(fā)展表現(xiàn),如何應對和處理此類人際交往困擾,是中學生社會發(fā)展的必修課。
首先,引導小文反觀自身,把自己帶入到與好友相處不愉快的生活事件中。
如小文說:“看到她和別人去食堂吃飯,沒有邀請我也沒有等我,心里挺難受的,覺得自己被拋棄了?!?/p>
“她和她的朋友在一起笑得那么開心,她和我在一起玩的時候從沒有這么開心地笑過,看來我對她而言并不重要?!?/p>
“我把她當成最好的朋友,但她并未把我當成她最好的朋友,我只是她朋友中的一個,唉,我好失敗啊……”
先讓她真實地呈現(xiàn)內(nèi)心的感受和想法,如其所是地覺察,并以自說自話或?qū)懽鞯姆绞奖磉_出來。
其次,引導她進行問答式的自我溝通,來向內(nèi)尋找答案。既然小文是因為同伴關系感到困擾,那么就讓她問問自己“我想要的同伴關系是什么樣子?”然后根據(jù)自己的真實需求來表述。
在一問一答中,她會慢慢拼湊起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友誼的樣子,以及自己對朋友有什么樣的需求,情緒也會一點點被調(diào)節(jié)和平復。
待小文冷靜下來后,她說,她的朋友就是她理想中朋友的樣子。她現(xiàn)在變得不理想,只是她有了新的朋友,而自己不再是她的唯一,所以她心理上產(chǎn)生了很強的“排他性”。那次,朋友沒有邀請她一起去吃飯,事后還找她道過歉,說是自己忘記了,但小文由于自身原因,只把她的道歉當成搪塞,也不再信任她,和她漸行漸遠。
據(jù)此,要引導她回憶和好友相處的點點滴滴,從中尋找到自認為“有感情、相知、相惜”的美好時刻,并作簡要描述,以幫助她反駁自己的不合理想法,重新建立起對朋友的信任。
如小文說:“她和她們玩得那么開心,其實她和我也有玩得這么開心的時候。記得有次我為了答謝她幫我講題,給她買了她最愛吃的零食,她激動得大聲歡呼起來,整天都很興奮。我一生氣就不記得這些事了,想到的都是那些不愉快?!?/p>
“另外,她和她的朋友共同活動,這是她的自由。雖然我和她關系好,但我沒有權利去要求或禁止她和誰交往,這個想法是不合理的。”
此時,小文初步建立了新的合理認知,為了鞏固咨詢效果,要及時對她的陳述作出評價性反應——即肯定、認同她的新認知。
如仍有不合理之處,則在此基礎上再度進行工作。
在第二步之后,小文要做的應該是主動聯(lián)系好友,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并在征得對方同意后,主動加入到她的朋友群體中,在共同活動中慢慢加深彼此的了解,建立范圍更廣的朋友圈。
但小文卻說,她和前面提到的好友建立交往,是對方先主動的,她是個害怕主動交友的人。之所以害怕,小文認為是她在初中時的經(jīng)歷所導致的。
那時小文正在念初二,父母總是吵架,已經(jīng)考慮離婚了。她想和父母談談,但父親總借口忙于工作,不愿和她談,母親因感情不順變得性格粗暴,小文一提起父親她就破口大罵,叫小文閉嘴。
小文覺得委屈,就和當時的好朋友訴苦,但后來她和好朋友鬧翻了,對方在班里將她的“家丑”傳得沸沸揚揚。自那以后,小文在班里就變得沉默起來,她不再喜歡和別人說話,也不愿再交朋友,性格也越來越內(nèi)向。
對此,可采用“空椅子”技術,讓其放下對過去朋友的恨意,并模擬人際交往的場景,讓小文在這種類似真實的情境當中減輕對交友的恐懼與焦慮。
另外,也可以教給她一些實用的人際交往技巧,或推薦她看看這方面的書籍。
在第二次咨詢時,小文反饋,已與朋友詳談,和好如初,第三次咨詢時,小文已經(jīng)可以與朋友的朋友一起玩,并一點點建立起了新的朋友圈。
經(jīng)過一學期的積極調(diào)整,小文性格變得開朗,在班里也擁有了很多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