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德育、智育、體育、勞動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效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相互區(qū)別又互相補充,二者的協(xié)同發(fā)展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新的發(fā)展思路和途徑。
關鍵詞:以美育人;民辦高校;長效機制
黨的十九大提出,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武漢華夏理工學院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文化自信,堅守藝術特色,逐步形成了“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傳遞美”的育人理念,開展了崇“美行”、做“美人”、立“美德”的實踐探索,取得了較好成效。
本文旨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同時結合民辦高校的現狀和特點,通過研究和實踐,有助于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對引領民辦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和健全人格等具有積極意義,同時為進一步豐富民辦高校美育的內涵、切實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證支持。
一、民辦高校美育工作基本現狀與探索
1.促進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相融合
加強高校美育工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在要求,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徑。引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靈,推動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必須與德育、智育、體育和勞動教育相互融合,在學生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弘揚中華美育精神。
2.增強美育服務社會的能力水平
高校美育要主動融入國家戰(zhàn)略,服務區(qū)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經常性開展進社區(qū)、下農村、進中小學等美育志愿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推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引導師生強化服務社會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全社會的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提升,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3.健全美育教育實踐的評價機制
高校美育工作要緊緊圍繞提升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yǎng)這一核心指向,以塑造美好心靈為目標,以美育課程體系為基礎,以美育實踐活動為依托,著力構建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互結合、普及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互促進、文化知識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相互融通的現代化高校美育體系。要完善高校美育評價體系,將美育工作及成效納入人才培養(yǎng)評估體系,并作為辦學評價的重要因素,強化評價結果的應用。
二、構建民辦高校美育工作的長效機制的對策
學校要遵循美育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和特點,加強美育課堂教學,開展美育實踐活動,注重校園文化環(huán)境育人作用,逐步形成了“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傳遞美”的美育實踐育人機制。
1.堅持文化自信,師生作品創(chuàng)作注重價值引領
在課程實踐教學、學科專業(yè)競賽和畢業(yè)設計中,注重把青年師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注重傳承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和價值觀念,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滋養(yǎng)青年學生,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2.堅持思想引領,志愿服務注重行動詮釋公益
學校全體師生要身體力行,開展了“共創(chuàng)美好生活”系列志愿服務活動。一是老師以身示范,堅持利用周末時間開展藝術啟蒙公益活動;二是發(fā)揮專業(yè)專長,師生可以對學校教學樓、實驗樓、道路井蓋、文化藝術墻裝飾等美化校園活動;三是學生與日俱進,踴躍參加校內迎新、畢業(yè)展、畢業(yè)生離校等各類大型活動的志愿服務,堅持定期開展“地鐵志愿服務”等活動。
3.堅持依托專業(yè),暑期實踐注重展現時代風采
學校藝術設計與傳媒學院連續(xù)五年組織師生走進四川盆地西南邊緣的小涼山區(qū)深處的馬邊彝族自治縣柏香村等地,并在柏香村建立了“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師生團隊發(fā)揮“藝術熏陶、啟迪夢想”的學科專業(yè)優(yōu)勢和育人功能,為少數民族留守兒童舉辦了軟陶、剪紙、繪畫等“藝術夏令營”活動,啟動實施了留守兒童“心愿計劃”,為從未走出大山的老人拍攝照片并舉辦“微笑墻”活動,拍攝調研視頻《布行》《白云深處有人家》《彝之翼》等,助力少數民族地區(qū)鄉(xiāng)村振興。同時,師生團隊還赴廣水市紅五師舊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探尋“紅色足跡”,感受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建設巨大成就,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認識國情、了解社會、接受教育。
4.著眼長遠,建立健全美育實踐育人的激勵保障機制
一是可以修訂《課外實踐學分(必修)管理辦法》,強化義務勞動、志愿服務、暑期實踐等方面的學分認定,對每名學生每學年參與實踐活動的情況進行量化考核;二是堅持做好校內外日常志愿服務的宣傳、總結和考核、表彰等,不斷擴大覆蓋面和受益面;三是利用官微官網、師生個人自媒體等各類渠道,加強“美行”活動的宣傳,營造爭當“美人”的良好氛圍。
5.站位全局,發(fā)揮藝術學院在學校美育工作中的獨特育人作用
一是抓好美育課程教學,學校成立了公共藝術課部,組建了由院長牽頭、教授領銜、青年骨干教師參與的課程教學團隊,承擔強化普及藝術教育的任務;二是開展裝飾美化校園活動,結合實踐教學、志愿服務等,對校園景觀、道路和物理空間進行美化裝飾;三是辦好師生作品展覽,充分發(fā)揮師生藝術作品的感染力和傳播力,營造格調高雅、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文化。
三、結語
由此可見,學校美育育人工作堅持重心下移,層層推進,要逐步構建了課堂教學、課外實踐、校園文化建設、藝術展演“四位一體”的融合機制,同時學校要完善美育實踐育人的激勵保障機制,加大經費投入,加強高校之間的美育合作交流與經驗共享,提高美育教師的工作津貼,激發(fā)美育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和工作主動性。
參考文獻:
[1]范國睿.充分發(fā)揮藝術教育的德育功能[J].中國德育,2017(19).
[2]趙潔.美育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當代意蘊和價值彰顯[J].現代教育科學,2019(12):45-49.
基金項目:本文為2020年度湖北省教育廳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委托項目)《新時代民辦高校實踐育人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W00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劉靜,1983.8,男,漢族,湖北荊州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