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慧慧
周口市中心醫(yī)院神經內三科,河南 周口 46600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具有高傳染性、高易感性、多傳播途徑等特點的新發(fā)傳染病,已被國家納入乙類傳染病,按甲類傳染病管理[1]。自河南省啟動重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一級響應,周口市中心醫(yī)院即進入備戰(zhàn)狀態(tài),立即向發(fā)熱門診抽調多名護理人員并新增多個隔離病區(qū)以全面篩查發(fā)熱患者。發(fā)熱門診是院內防疫重要陣地,屬職業(yè)暴露高風險場所,因此,護理人員需長時間嚴格佩戴隔離防護用品完成護理工作,極易引起皮癬、皮膚皸裂、面部壓力性損傷等,進而增加職業(yè)暴露風險,影響醫(yī)療救治進度[2]。但目前國內外對抗疫一線護理人員皮膚損傷關注度不足,相關預防措施及皮膚護理管理也鮮有報道,因此,做好隔離防護的同時,加強皮膚護理,降低護理人員皮膚損傷風險仍是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本研究基于醫(yī)院發(fā)熱門診一線護理人員皮膚損傷情況、成因分析,制定相應皮膚護理策略并實踐應用,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周口市中心醫(yī)院發(fā)熱門診一線護理人員主要負責發(fā)熱患者接診、流行病學史調查填表、咽拭子取樣等工作。共23名護理人員,均使用醫(y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連體防護服、防護面罩等隔離防護用品進行日常工作,使用前身體皮膚完整,無水腫、糖尿病、皮膚病等。其中男性4名,女性19名;年齡:20~29歲14名,30~39歲7名,40歲及以上2名;職稱:初級16名,中級6名,副高級及以上1名;每日連續(xù)佩戴隔離防護用品時間4~6 h 15名,6 h以上8名。
1.2.1 23名護理人員皮膚損傷發(fā)生情況及原因分析 由管理小組采用手機端電子問卷進行調查,問卷包括是否出現皮癬、皮膚皸裂、面部壓力性損傷等皮膚損傷及皮膚護理措施認知度調查兩方面,其中皮膚護理措施認知度調查表總分0~100分,90分及以上表示掌握,70~89分表示了解,低于70分表示不了解。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23份,結果顯示,23名護理人員出現皮癬7名,皮膚皸裂9名,面部壓力性損傷13名;皮膚護理措施認知度方面,掌握4名,了解13名,不了解6名。
綜合分析調查結果,可將皮膚損傷原因歸為以下幾點:(1)隔離防護用品佩戴時間長,透氣性不佳:目前所用護目鏡多由熱塑性樹脂聚碳酸酯制成,硬度高、規(guī)格單一,佩戴時需通過調整松緊帶以解決不同臉型間差異,醫(yī)用防護口罩鋁條材質為鋁合金,寬度小,質地硬,多種防護用品疊加形成的保護屏障雖可實現皮膚、污染區(qū)環(huán)境間的有效隔離,但易引起防護部位水分蒸發(fā)受阻、透氣性不佳等問題,長時間防護產生的壓力、剪切力、摩擦力及悶熱潮濕環(huán)境是皮膚損傷主要危險因素,護理人員進行工作時無法主動釋放、再分布防護用品外在壓力,進而使局部皮膚在持續(xù)性刺激下出現組織損傷、細胞壞死。(2)皮膚屏障功能損傷:皮膚屏障對擠壓、摩擦、牽拉等機械性損傷具有良好防護作用,但防護用品密閉性較強,高強度工作下皮膚分泌的汗液可使皮膚水合過度,進而對角質層免疫功能造成影響,降低皮膚屏障保護功能,增加皮膚損傷風險。(3)缺乏皮膚護理知識及能力:COVID-19暴發(fā)初期醫(yī)療人力、物資匱乏,發(fā)熱門診一線護理人員多未接受過皮膚損傷相關培訓,認識水平不理想,且缺乏自身防護意識與能力,各項護理預防措施、制度尚不完善,因此皮膚損傷發(fā)生率較高。
1.2.2 皮膚護理策略 結合上述皮膚損傷原因分析及既往臨床管理經驗,醫(yī)院對發(fā)熱門診一線護理人員實施以下皮膚護理策略:(1)加強自我皮膚護理知識學習及技能培訓:實施線上學習、線下實訓相結合模式,一線護理人員時間緊迫,無法進行集中培訓,故通過網絡信息化培訓平臺線上講解抗疫期間自我皮膚護理知識,包括皮膚損傷類型、基本概念、影響因素、危害、具體預防措施等,課后提供在線答疑;線下由護士長分批組織護理人員完成自我皮膚護理技能示范、訓練及考核,護士長示范穿脫防護用品的正確操作,講解注意事項后,督促護理人員兩兩互訓,加強防護操作技能。(2)防護用品規(guī)范化佩戴及外在壓力分散:根據面部輪廓裁剪水膠體敷料,以無張力粘貼法貼于鼻面部等易受壓部位,選擇與自身面部外形型號相符的防護用品,并依據使用說明書以合理、舒適防護原則正確佩戴,在保證密閉防護的同時減輕接觸面壓力、剪切力。(3)縮短防護用品佩戴時間:合理排班,單個班次連續(xù)工作時長短于4 h,縮短交接班時長,交班后立即離開發(fā)熱門診,脫去防護用品。(4)增強皮膚屏障功能:使用含有維生素E、透明質酸的保濕型護膚品涂抹皮膚損傷高風險部位,脫去防護用品后及時清潔皮膚汗液、油脂及角化細胞,避免使用過熱的水、堿性肥皂潔面,清潔皮膚后再次涂抹保濕型護膚品。
(1)實施前、實施1個月后醫(yī)院發(fā)熱門診抗疫一線護理人員皮膚損傷發(fā)生情況,包括皮癬、皮膚皸裂、面部壓力性損傷3項,其中壓力性損傷分為Ⅰ~Ⅳ期,皮膚完整,存在指壓不變白的紅斑為Ⅰ期;部分皮層缺失并伴有真皮層暴露為Ⅱ期,全層皮膚缺失為Ⅲ期,全層皮膚、組織缺失為Ⅳ期。(2)以“皮膚舒適度調查問卷”評分評估實施前、實施1個月后皮膚舒適度,總分0~10分,評分越低皮膚舒適度越強。
實施前皮癬7名,皮膚皸裂9名,面部壓力性損傷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別為7、5、1、0名;實施1個月后皮癬0名,皮膚皸裂1名,面部壓力性損傷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別為2、0、0、0名。實施1個月后護理人員皮膚損傷發(fā)生情況明顯好轉。
實施前23名護理人員“皮膚舒適度調查問卷”評分平均(8.14±0.98)分,實施1個月后為(4.17±0.81)分,較實施前明顯降低。
發(fā)熱門診一線護理人員是職業(yè)暴露高危群體,除必要隔離防護用品外,加強皮膚護理,減少皮膚損傷發(fā)生,亦是維護其身心健康,保證當前疫情防控工作順利開展的關鍵。
及時、高效的專業(yè)知識及技能培訓是提升護理人員自我防護能力的重要基礎,COVID-19為突發(fā)重大衛(wèi)生公共事件,抗疫期間醫(yī)護人員皮膚損傷較為常見[3]。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實施護理人員知識技能配合,可及時有效增強其自我護理意識及能力。防護用品所引起的局部壓力、摩擦力及潮濕環(huán)境是引發(fā)皮膚損傷重要因素[4],以水膠體敷料敷貼易受壓部位可避免醫(yī)用防護口罩、護目鏡、連體防護服、防護面罩等隔離防護用品與潮濕皮膚直接接觸,減輕機械性壓迫,緩解局部皮膚壓力、剪切力、摩擦力[5],此外,選擇適宜防護用品并規(guī)范、舒適佩戴,縮短防護用品使用時間,可最大限度避免防護用品對局部皮膚的不良影響。良好的皮膚屏障功能是預防皮膚損傷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及時清潔皮膚,同時采用保濕型護膚品涂抹可避免表皮水分過分丟失,保持皮膚一定濕度,增強皮膚抵抗力,進而有效緩解因壓力、摩擦力、汗液浸漬引起的皮膚癥狀,促進受損皮膚修復[6-7]。本研究結果中,皮膚護理策略實施1個月后,醫(yī)院發(fā)熱門診一線護理人員皮膚損傷發(fā)生情況明顯好轉,且皮膚舒適度得到了顯著提升。分析其原因可能為,選擇合適型號防護用品,正確佩戴并分散外在壓力,縮短使用時間可減輕防護用品對局部皮膚的不良刺激,同時增強醫(yī)護人員自身防護知識與技能可提高其防護意識,充分調動其主觀能動性積極進行自我皮膚護理,進而降低皮膚損傷風險;同時還可平衡皮膚表面濕度、溫度等,減輕皮膚張力,緩解疼痛等不適感,進而提高皮膚舒適度。
綜上所述,以知識、技能提升、防護用品佩戴、皮膚屏障功能保護為主的皮膚護理策略對降低發(fā)熱門診一線護理人員皮膚損傷風險、提高皮膚舒適度均有積極作用,值得臨床參考應用。但受研究時間限制,該護理策略仍處于初步應用階段,還需進一步強化管理,加強前線防護情況收集與分析總結,全面完善皮膚損傷預防護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