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祥龍
(曲阜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山東曲阜 273165)
在教師的教育教學中,時間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育活動中時間的管理、時機的選擇等都蘊藏著無窮的教育智慧。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看,“時”有時間、時節(jié)、時機等豐富的內涵,反映了教學活動中面臨的復雜情景。怎樣做到在教學中因“時”施教呢?我們可以到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教師楷?!鬃幽抢锶ふ掖鸢浮T诳鬃拥慕逃Z境中,“時”表現出多重內涵,成為透視圣人施教之一維,對于我們今天的教育教學也有所啟示。
時間不僅表現為歷史進程的自古至今,也表現為人生旅程的由幼及長,生命時段的有限性彰顯出教育的永恒價值。面對濤濤江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1]時間如流水般一去不返,孔子發(fā)出了歲月無情、人生苦短的感嘆。時間為人的生命確定了限度,于是孔子感慨“未知生,焉知死”,其重視現世人生的態(tài)度也逐漸成為中華文化的特色。
1.教,緩釋時間流逝帶來的焦慮
從孔子棲棲遑遑的一生來看,他對生命短暫的焦慮始終存在。公山弗擾以叛臣召孔子,孔子欲往。孔子一生痛恨陪臣執(zhí)國,何以欲赴叛臣之門?這正是因為其內心深處有一種不欲為匏瓜而終無所用的生命焦慮。怎樣緩釋這種時間流逝帶來的焦慮呢?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者選擇的途徑是教育?!盾髯印分杏涊d:“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學,長無能也;老而不教,死無思也;有而不施,窮無與也。是故君子少思長,則學;老思死,則教;有思窮,則施也’?!盵2]孔子的這段話揭橥了教育的意義,年少之時通過“學”來獲得既往的經驗,進而得到生存的技能;年老之時通過“教”來傳授自己的經驗,從而獲得生命的延續(xù)。教師在教育活動中通過經驗與思想的代際傳遞實現了對時間流逝的抵抗,所以孟子感慨“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3]
時間的流逝無情地磨滅著生命,帶來了教育的急迫性??鬃釉唬骸熬佑腥罚何诽烀?,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盵4]何謂天命?孔子在回望自己的人生歷程時,曾說“五十而知天命”?!墩撜Z集注》認為:“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物者,乃事物所以當然之故也”。[5]孔子生平罕言命,但是“人受命于天,固超然異于群生,貴于物也。故天地之性人為貴,明于天性,知自貴于物,然后知仁義禮智,安處善,樂循理,然后為君子”。[6]天地之間人為貴,畏懼天命所以珍惜生命,不愿蹉跎歲月。天命無常,直面困境,孔子有著明確的文化自覺和擔當意識,他曾言:“文王即歿,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7]囚居于匡,生命危在旦夕,孔子首先想到的是其作為“斯文”承繼者的使命擔當,為往圣繼絕學的教師身份是其蔑視困境、弦歌不絕的動力之源。
2.學,孕育時間流逝帶來的希望
時間的流逝不僅帶來了教的急迫性,也帶來了學的積極性。因為只有通過學才能孕育生生不息的未來??鬃釉唬骸昂笊晌?,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8]后生之所以可畏正是因為時間帶來了未來成長的可能,甚至實現學生對教師的超越。當然,孔子也認為四十、五十、人至中年而無聞,斯亦不足畏,這種“不足畏”反過來進一步強化了學習的緊張。
從孔子的人生歷程來看,他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9]十五歲時“志于學”,入太廟,每事問。先后問學于郯子、師襄、萇弘、老聃,推崇“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這種孜孜以求的學習正是為了緩釋“少而不學,長無能也”的焦慮??鬃拥囊簧墙K身學習的一生,面對他人的詢問,他自我評價道:“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10]面對時間的流逝,他曾言“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11]通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從學與教兩個維度緩釋了對時間流逝的焦慮。
通過教學的傳承,時間孕育著未來的希望。面對年輕的學生,孔子不吝惜贊美之辭。弟子冉雍出生貧賤,孔子贊美其“犁牛之子骍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12]對于弟子公西華愿學“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為小相焉”的人生愿景,孔子鼓勵“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13]學生作為成長的個體,是發(fā)展中的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在時間維度上以發(fā)展的眼光來看待。
孔子在教學過程中,高度贊賞學生的向學與好學。他曾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焉?!盵14]互鄉(xiāng)之人難于言,面對其童子,他仍然積極施教,學生們困惑不解,他答道:“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唯何甚!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盵15]年輕的學生有向學之心,隨著時間的積累就能潔己以進,所以孔子樂于施教。面對高足顏淵,他多次稱贊其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好學成為孔門的最高榮耀??鬃油瞥纭昂脤W”,因為教育具有長期性,要想得到好的學習效果,需要長期的時間投入,這需要真正的愛好學習,孔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五十學《易》,韋編三絕。面對弟子們塑造的“圣與仁”的形象,他只愿承認“發(fā)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16]孔子認為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獲得相應的成長。他說過:“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不如丘之好學也?!盵17]他痛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學生,宰予晝寢,他憤而罵曰“朽木不可雕也”;[18]生命的有限性預示著學習過程的緊迫性?!皩W無常師”與“有教無類”組成了孔子教育傳承的兩個維度,使得其思想得以傳承,緩釋了時間流逝的焦慮,開創(chuàng)了“萬世師表”的學脈傳承。
在夸美紐斯等西方教育學者的話語中,教育適應自然的原則表現為教育對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和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的雙重遵從。在《論語》的世界中,孔子對“時”的論述亦展現出對“天時”與“人時”的遵從。天地不言,化育萬物,所以君子效法于天,遵從自然界的普遍規(guī)律;人生百年,不同階段各有所求,所以君子因時而教,遵從人的發(fā)展規(guī)律。
1. 順應“天時”以教
天在中華文化中具有獨特的價值,它不僅蘊含著自然界的客觀規(guī)律,也有超越自然的情感意志。面對陪臣執(zhí)國,孔子感慨“獲罪于天,無所禱也”;[19]面對弟子早喪,孔子感慨“天喪予,天喪予”。[20]天在孔子的敘事中多次出現,很多時候作為具有意志的自然神成為其效仿的榜樣。在孔子的教育活動中,對于天道的遵循表現的非常明顯。
天道蘊含著最高的教育準則,是施教者的楷模?!墩撜Z》中記載:孔子欲行不言之教,子貢懼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21]兩句“天何言哉”的感嘆,表明了孔子對效法于天進行教育的推崇??鬃禹槕鞎r,施無言之教的思想被先秦諸子所繼承。例如孟子曾言:“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盵22]顯然,在孟子看來,君子之教最高明者如時雨化之,既強調學生及時得到點撥,更強調潤物無聲的教育力量。在莊子的寓言故事中,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他“立不教,坐不議”,學生“虛而往,實而歸”。[23]這種被孔子稱為與天地一體,命物之化的境界,后世衍為化育。
孔子的順應“天時”以教還表現為其教學內容上的契合?!墩f文解字》中稱:“時,四時也”,春夏秋冬之謂也?;寿┰诮忉尅墩撜Z》之“時”時認為:學業(yè)隨時氣而授業(yè)易入。[24]《禮記·王制》記載: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春夏是陽,陽體輕清;《詩》、《樂》是聲,聲亦輕清。輕清時學輕清之業(yè),則為易入也。秋冬是陰,陰體重濁;《書》、《禮》是事,事亦重濁。重濁時學重濁之業(yè),亦易入也。[25]這種天人感應的觀點反映了先秦時期“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并逐漸滲透到政治、教育、中醫(yī)等各個領域。
天時還表現為客觀世界的偶然性與不確定性。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賢哲病夭的苦痛,孔子時常感嘆“命矣夫”。孔子面對命運無常,表現出“用行舍藏”的教育智慧。子曰:“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26]孟子將其發(fā)展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盵27]郭店竹簡《窮達以時》中亦言:“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察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無其世,雖賢弗行矣。茍有其世,何難之有哉?”[28]時運不濟,飯疏食飲水不改其樂;時來運轉,吾其為東周乎??鬃舆@種樂天知命的人生觀影響了弟子們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家精神。
2. 順“人時”以教
天時是自然界外在的規(guī)律,人時是人的身心內在的規(guī)律。人作為萬物的尺度,在其生長過程中展現出獨特的階段性規(guī)律。皮亞杰、埃里克森等眾多心理學家對于人的心理發(fā)展階段做出了精確的研究。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也發(fā)現了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發(fā)展特點。在其教育話語中,他以否定式的言說方式點出了每個年齡階段需要注意的內容。他認為:“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29]人的生長過程中隨著年齡增長,生理和心理都發(fā)生相應的變化,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存在其相應的缺陷,通過“戒”來克服其學習的障礙,就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鬃拥倪@一論述,不僅指向學習者本身,也為施教者提出了相應的警醒。
孔子在論述自我成長歷程時說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盵30]在這樣一段著名的人生歷程的敘事中,年少之時,從學志道,因志于學而戒色;中年之時,成家立業(yè),收徒講學,因不惑而戒斗;老年之時,歷經世事變遷,因耳順而戒得。孔子通過自己一生的經歷,描述了一個“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圣賢境界。士以志于學為始,以成圣為師以終??鬃訌娜说陌l(fā)展的階段入手,為學習者描繪了成長的路徑,為教育者勾勒出符合“人時”的教育形態(tài)。
皇侃在解讀“時”的時候,說道:“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為時,二就年中為時,三就日中為時”。[31]“身中之時”即是“人時”,用教育學的話語來說,就是教學過程符合人的發(fā)展的階段性,這種特點在先秦時期的課程結構中表現的非常明顯。例如《禮記·內則》曰:“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門戶及即席飲食,必后長者,始教之讓。九年,教之數日。十年,出外就傅,居宿于外,學書計;衣不帛襦袴;禮帥初,朝夕學幼儀,請肄簡、諒。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盵32]《禮記》通過學習者的人生線索勾勒出相應的課程體系,展現出古代教育的課程時序。
在孔子的教育話語中,“時”的另外一層重要含義即“適時”?!斑m時”代表著教育過程的一種合適的時機,教師只有在充分地了解學生,掌握課程內容的條件下,才能做到恰到好處地把握。在孔子的教育過程中,因材施教屢被提起,因“時”施教其實也時有顯現。
1. 學而時習:學習過程中的時機把握
“學而時習之”是《論語》的首句,許嘉璐認為它“體現了孔子的學習方法、內容和目的,反映了孔子的人生觀、倫理觀、價值觀的核心,濃縮了《論語》的主要思想?!盵33]在這句話中“時”有多種解讀。朱熹就將時與習聯系起來,解釋為時時,時常之義。除此以外,“適時”也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同。楊伯峻認為:“‘時’字在周秦時候若作副詞用,等于《孟子·梁惠王上》的‘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時,有‘在一定時候’或者‘在適當時候’的意思”。[34]王肅在解釋“時”的時候,認為:“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yè),所以悅懌”。[35]梁偉民在討論“時習”的意義時,認為:“《論語》中的‘時’絕大部分是指‘一定的時候,恰當的時候’,細究起來,兩者并不相同,按照‘一定的時間’是不確切的,不符合孔子對教學認識的特點,在‘適當的時候’是確切的,可以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孔子十分強調“適時”的也符合他的中庸觀。在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強調‘適時’的思想?!盵36]這種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論語》中 “使民以時”,[37]“夫子時然后言,人不厭其言”;[38]在這些話語中,“時”都有“適時”之義。
從孔子之學的內涵來看,有知識學習和修身學習兩種。程樹德認為:“今人以求知識為學,古人則以修身為學。觀于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門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而孔子獨稱顏淵,且以不遷怒、不貳過為好學”。[39]儒者以修身為學問,追求學問與人生的統(tǒng)一,正如《大學》中所言“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之學則表現為明顯的“適時”。弟子同問“聞斯行諸”,子路做事輕率,孔子回答有父兄在,怎么能聽到就去做呢;冉求做事退縮,孔子鼓勵他聽到就去做。弟子們同樣“問仁”,樊遲愚鈍,孔子以“愛人”答之;司馬?!岸嘌远辍?,孔子答之曰:“仁者,其言也讱”;顏淵聞一知十,孔子答曰:“克己復禮為仁”。這種根據不同學生,不同時機進行的教學在《學記》中表述為:“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后盡其聲”。[40]正是因為孔子的誘導智慧,顏淵才感嘆:“夫子循循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41]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應該根據教育情景的不同,學生特點的差異,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施教。
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還強調“日中為時”,即根據一天時段的不同修習不同的內容。《學記》中提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學習過程中正業(yè)與休息要相互結合??鬃咏虒W過程中表現為禮樂射御書數的交叉進行。胡弼成等學者認為:“人體的生物鐘決定了個體在一天的不同時刻學習和工作的效率不一樣。因此,課程的安排要根據一天中學生的體能狀態(tài)和學習能力的變化規(guī)律來排課?!盵42]人體的生理變化規(guī)律決定了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不同的時段進行相應的課程調整。
2.啟發(fā)以時:教學過程中的誘導智慧
與學習以“時”相對應的是教學以“時”,孔子教學過程中,表現出卓越的啟發(fā)智慧??鬃釉谡撌銎浣虒W時,曾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43]這句話被視為孔子啟發(fā)式教學的典型。朱熹對此有精辟的解讀,他認為:“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啟,謂開其意;發(fā),謂達其辭?!盵44]“憤”與“悱”就是特定的時,這句話即教學過程必須以學生積極思考的“時”為前提,從而達到開其意,達其辭。
孔子的啟發(fā)以時的觀念在《學記》中得到進一步闡發(fā)?!秾W記》的作者認為“當其可之謂時”,當其可之就是選擇合適的時機,因為“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45]教師在教學過程要選擇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基礎和心理準備的時機來進行,才能事半功倍。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對學生有全面的了解,并且要根據相應的教學情境給予適時的引導。
教師的教學要想達到啟發(fā)以時,要求教師對學生具有深刻的了解。在《論語》中我們經??吹娇鬃訉W生的評價,“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46]“師也過,商也不及”;[47]學生們的特點孔子把握的比較精到,為恰到好處的教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在我國古代的書院、私學中,師生之間長期相處,構筑起親如父子的師生關系是值得現代教育借鑒的寶貴經驗。教育作為育人行為,不僅要求教師對課程內容具有良好的把握,更強調教師對學生的全面了解,從而實現真正的因時施教,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