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劉濤,張慧
(江西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血液內分泌科,江西 南昌330006)
糖尿病胃輕癱(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是一種慢性上消化道神經肌肉紊亂性疾病,以胃排空延遲為主要特征,表現為上腹飽脹、食欲下降等癥狀,主要由糖尿病引起,臨床多通過治療原發(fā)病以達到緩解病情的目的[1]。目前,臨床多通過降糖、促胃動力等藥物治療該病,但由于西藥不良反應較多,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中醫(yī)將該病納入“痞滿”范疇,認為其主要因脾胃虛弱,胃失和降所致,治療應以健脾和胃、理氣消食為主[2]?;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懜艚膶GP患者胃排空時間影響的臨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DGP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對照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14~71歲,平均(42.63±5.69)歲;糖尿病病程3~9年,平均(6.06±1.71)年。實驗組男20例,女10例;年齡18~76歲,平均(45.21±5.87)歲;糖尿病病程3~10年,平均(6.22±1.74)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符合糖尿病診斷標準[3],并伴有上腹脹滿、惡心嘔吐、胃脘灼痛等癥狀,且胃腸動力紊亂情況持續(xù)至少4周。中醫(yī)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脾胃虛弱型標準:主癥,上腹脹滿,胃脘灼痛,食欲減退;次癥,四肢不暖,體倦懶言,氣短乏力;舌癥,舌淡苔白;脈癥,脈沉細。
1.3 納入及排除標準納入標準:均符合上述診斷標準;經X線檢查顯示胃蠕動減弱,排空延遲;所有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合并神經系統(tǒng)疾?。淮嬖诟共渴中g史;入組前1周內服用影響胃腸動力藥物。
1.4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治療:合理調控飲食,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胰島素或口服降糖藥治療,同時,輔以補中益氣湯。方劑組成:黃芪18 g,白術、炙甘草各9 g,人參、升麻、陳皮、柴胡各6 g,當歸3 g,水煎至200 mL,每天1劑,早晚分服。實驗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隔姜灸治療:生姜切片,并用針刺數孔備用;患者取平臥位,選取中脘、足三里、內關、三陰交、胃俞、脾俞等穴位,涂抹少量萬花油,并將生姜片置于穴位上,在生姜片上放置艾柱,點燃;若其皮膚出現灼痛感時取走艾柱,待皮膚冷卻后重復操作,每個穴位燃5壯。兩組均持續(xù)治療7 d。
1.5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5]:治療7 d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0%,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胃排空功能恢復正常為痊愈;臨床癥狀偶爾出現,未對正常生活、工作造成影響,75%≤療效指數<90%,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胃排空功能明顯改善為顯效;臨床癥狀頻繁出現,但對日常生活、工作影響不明顯,25%≤療效指數<75%,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胃排空功能有所好轉為有效;臨床癥狀無變化,療效指數<25%,經影像學檢查顯示胃排空功能無改變?yōu)闊o效??傆行?(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癥狀積分:治療前、治療后7 d,采用0~4級積分法評估兩組臨床癥狀,其中無癥狀為0級,記0分;癥狀偶爾出現且程度很輕為1級,記1分;癥狀出現介于1級與3級之間,但程度較輕,不影響正常生活為2級,記2分;癥狀頻繁出現,且對正常生活造成明顯影響為3級,記3分;癥狀頻繁出現,且程度較重,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為4級,記4分。③胃排空率:治療后7 d,測定兩組胃排空率,具體操作:檢查當天清晨,將20個鋇條放入1盒八寶粥中攪拌均勻,讓患者在10 min內服完,檢查前禁飲并禁食其他食物,告知患者勿咬斷鋇條,服用完畢立即口服20 mL 20%硫酸鋇(西安迪賽生物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20170311,規(guī)格:200 g),并于餐后1、2、3 h對腹部行X線檢查。胃排空率=(20-胃內鋇條殘留數)/20×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Z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治療前,兩組上腹脹滿、胃脘灼痛、食欲減退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上腹脹滿、胃脘灼痛、食欲減退評分均低于治療前,且實驗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
?
2.3 兩組胃排空率比較餐后1、2、3 h,實驗組胃排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胃排空率比較(±s,%)
表3 兩組胃排空率比較(±s,%)
?
DGP是糖尿病較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主要因機體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所致,導致患者出現一系列胃腸道反應,其中以胃動力障礙、胃排空延遲為主要表現[6]。該病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臨床研究[7]表明,可能與自主神經病變、高血糖、感染、激素等因素有關,如不盡早治療,可引發(fā)反流性食管炎。目前,臨床治療該病多以控制機體血糖水平為主,通過控制原發(fā)病病情,緩解并發(fā)癥,同時輔以飲食調節(jié)及促胃腸動力藥物,從而有效改善臨床癥狀[8]。
中醫(yī)將DGP歸屬于“痞滿”范疇,認為其主要因消渴日久所致,導致脾胃之氣耗損,致使機體脾胃虛弱,運化無力,胃失和降,故治療應以健脾益氣、活血行氣為主[9-10]。補中益氣湯可行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效,對消化道組織結構具有較好的改善作用,可減少胃黏膜損傷,加強胃腸道收縮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上腹脹滿、胃脘灼痛、食欲減退評分均低于對照組,餐后1、2、3 h胃排空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隔姜灸治療DGP患者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臨床癥狀,促進胃排空。分析原因為,隔姜灸是中醫(yī)傳統(tǒng)治療方法,其中艾灸具有調和氣血、補氣益陽、拔毒祛邪之效,生姜具有溫中止嘔、解表散寒之效,將兩者聯合使用,可有效溫通氣血、解表散寒、溫中止嘔[11]。中脘為腑會、胃募;內關為陰經交會穴;足三里足陽明胃經合穴;三陰交為少陰、足太陰、厥陰交會穴;胃俞為胃之背俞穴;脾俞為脾之背俞穴,對諸穴行艾灸治療,可行補脾益氣、疏通經絡、理氣活血、和胃降逆之效?,F代藥理研究[12]表明,刺激足三里穴位,可提高胃蠕動功能,增強胃張力,促進胃排空;生姜對消化液分泌具有促進作用,可保護胃黏膜,具有較好的抗菌、抗?jié)儭⒅雇垂π?;艾灸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增強機體抵抗力。通過所灸穴位將藥性、熱性送至體內,達到疏通氣機、健脾和胃的作用,且操作簡便、作用溫和,應用效果優(yōu)于單純藥物治療。
綜上所述,隔姜灸治療DGP患者效果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促進胃排空,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