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曉,孟 軍
(魯東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 煙臺 264039)
“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1]。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基于大中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想品德養(yǎng)成規(guī)律基礎上提出來的思政課建設的重要舉措。紅色文化是立德樹人的重要教育資源。將膠東紅色文化融入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對于推進中小學德育課與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銜接,具有重要意義。
“在大中小學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非常必要,是培養(yǎng)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1]。紅色文化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度契合,將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堅持思政課正確導向、傳承紅色文化的需要。
膠東紅色文化反映了膠東地區(qū)人民不畏艱險、頑強斗爭、勇于創(chuàng)新、甘于奉獻的革命精神,對黨、對國家、對民族強烈的熱愛之情。其大致包括以下三類:一是膠東紅色遺址,包含革命紀念館、革命博物館、愛國教育基地、烈士陵園、革命紀念碑、革命根據(jù)地遺存等物質資源。二是膠東紅色文化作品,包含紅色書刊、紅色電影、紅色歌曲等,是文字、歌曲、影像等形式再現(xiàn)膠東人民保家衛(wèi)國、建設國家的艱苦歷程。三是膠東革命精神,這是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總體上可以概括為:“擔當、奉獻、開明、堅韌、拓新”。
大中小學思政課作為紅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載體,以國家標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渠道,挖掘膠東紅色文化中育人資源和育人要素,將膠東紅色文化的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相融合,融入到思政課堂中,構建國家標準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地方校本課程同向同行、協(xié)同育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膠東紅色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2],不僅有助于思政課課程目標體系的協(xié)調統(tǒng)一、依序遞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提升,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標,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一體化建設過程中獲得了許多好的經(jīng)驗,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課程設計問題。大中小學思政課程缺乏系統(tǒng)性規(guī)劃,使得大中小學思政課對于內(nèi)容的講解相對獨立,不具有銜接性,有的中小學并沒有涉及膠東紅色文化的內(nèi)容。二是教材建設問題。目前沒有形成一套完整且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相關教材。三是缺乏完備的合作機制,使得大中小學教師對于思政課內(nèi)容的連貫性和遞進性無法進行有效地把握,教學目標主題不聚焦、缺乏協(xié)同性、銜接性和統(tǒng)籌性。
從學校到家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對本土紅色文化重視不足的問題。學校方面,對膠東紅色文化教育重視不夠,忽略了對本土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和教育價值,致使許多孩子不了解家鄉(xiāng)史、地區(qū)史、紅色文化史,出現(xiàn)了“身為本地人卻不了解本地文化”的教育現(xiàn)狀。家庭方面,許多家長雖生長在膠東地區(qū),卻不了解膠東地區(qū)的歷史和文化,對膠東紅色文化精神傳承缺乏關注,很少會有家長帶領孩子參觀遺址遺跡。
大中小學由于缺乏行之有效地合作機制,使得各學段教學相互獨立,合作性不足。同時,一體化交流平臺缺失,也使得大中小學教師的交流具有局限性,教師們無法及時有效地溝通,大中小學課程缺乏銜接。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師自身缺乏合作意識,互相交流學習意愿不強,即使個別學校有合作,合作方式也較單一、合作內(nèi)容淺層。
膠東紅色文化在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應遵循“三個統(tǒng)一”原則。
膠東紅色文化在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的程中,首先要樹立整體思維,打破各學段之間的間隔,統(tǒng)籌好根本目標和階段性目標的關系,探索不同學段間差異,規(guī)劃好各個階段內(nèi)容梯度的銜接,統(tǒng)籌好教育主體整體性和不同學段教學差異性的關系。各層次學校黨委要從宏觀上做好膠東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的整體性規(guī)劃,對大中小學思政課的育人目標、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評價體系等進行一體化設計,明確一體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基本任務、基本路徑[3];制定有關于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隊伍配備、培訓、考核、激勵等相關政策的專門規(guī)劃,建立規(guī)劃相應的教學支撐體系,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建立切實可行的合作交流機制,對膠東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
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應遵循學生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制定與學生認知水平相適應的階梯性培養(yǎng)目標,使青少年的三觀形成從具體事件的道德情感培養(yǎng),再到對社會普遍的理性認識,最后轉化為參與社會的使命擔當與理性行為[4]。要從眾多紅色資源中篩選出適合不同年齡段的資源,融入到各個階段的思政課教學過程中,避免內(nèi)容重疊所造成的“低年級吃不透,高年級吃不飽”現(xiàn)象。同時,又要保證小中大學教學內(nèi)容由低到高、由易到難的連貫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無法理解深刻的理論知識,在這一階段更多注重情感培養(yǎng)。以感性的認知方式,對學生進行直接式啟蒙,使學生從情感上感受英雄人物的奉獻精神,感受紅色文化中的愛國情懷,感受人民的偉大,引導學生形成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的情感,具有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美好愿望[5],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認同。
初中階段的學生主要以體驗性學習為主。將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通過參觀紀念館、采訪祖父母等活動了解膠東紅色文化,通過課堂講授,提升對膠東紅色文化精神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內(nèi)心深出的情懷變成自覺地道德習慣,引導學生把黨、祖國、人民裝在心中,強化了學生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識[5]。
高中階段主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為主。適當拋開故事性的講述,將紅色精神融入到理論性講解中,通過對革命時期人物理想信念的剖析,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做什么樣的人、走什么樣的路”,從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品質,堅定其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信念。同時,以史為鏡,將膠東歷史上共產(chǎn)黨人優(yōu)秀的精神品質與新時代為祖國發(fā)展奉獻一生的黨員們的優(yōu)秀品質相關聯(lián),使學生不會因為年代久遠而喪失興趣,以此來引導學生衷心擁護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形成做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政治認同[5]。
大學階段的主要育人目標是培養(yǎng)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階段的學生更加理性,通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和學術訓練,不斷向學生傳播知識、傳導價值、塑造情懷,積極引導學生抵御各種思潮的影響,理性分析當下的社會熱點問題,并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思維、問題意識,引導學生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自覺為黨和國家的事業(yè)而奮斗,成長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5]。
大中小學思政課教育教學需要協(xié)同合作,構建紅色教育共同體的育人機制,把教師之間的交流互動和全面協(xié)作落實為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形式[6],在集體備課中相互學習,共享紅色文化資源,共同研討教學模式,分享教學經(jīng)驗,共同推動膠東紅色文化融入不同學段思政課教育教學進階,保證教學體系的方向性、層次性和系統(tǒng)性,使得思政課教師能夠對各個學段思政課所運用的紅色資料有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明確自身所處學段思政課課程教學的特點和側重點[7],避免內(nèi)容重復、講解過淺或過深等問題出現(xiàn),提升思政課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除此之外,要積極搭建多方位的共享平臺,如教育類網(wǎng)站、微信公眾號、微博等。通過網(wǎng)絡平臺創(chuàng)設紅色教育活動,實現(xiàn)紅色資源共享、教學資源共用。
針對不同學校、同校不同級、同級不同班的學生,學校和教師均需要建立特色的教學模式,根據(jù)自身學校的發(fā)展特點以及不同學情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個性特點,進行詳細地規(guī)劃和設計。在對膠東紅色歷史、文化、精神有足夠熟悉、認同和領悟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自身學校、年級以及授課班級的具體情況,通過恰當?shù)亟虒W方法,把政策語言、教材語言傳化為學生理解并認可的課堂語言、教學語言,使得書本上的文字及其承載的價值觀有效的“輸送”到學生的頭腦中,使得學生對膠東紅色文化的精神有更進一步的理解,并從中獲得一定的價值尺度,成為自己行動、選擇的指南,使膠東紅色精神“內(nèi)化于心”。在行動引導過程中,要讓學生在行動上體現(xiàn)講情懷、講道德、講政治的要求,實現(xiàn)“外化于行”[3]。由此避免“一刀切”的教學模式。例如:大學文科生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基礎知識掌握相對熟練,教師應將授課重點放在挖掘本土紅色文化的內(nèi)涵和精神上,授課方法應偏于理論和熱點地探討;而對于大學理工科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論課基礎知識掌握相對薄弱,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重學理性,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更多地去探究紅色精神背后所蘊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高中生,理論的滲透是非常必要的,教師應以膠東紅色文化為切入點,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進行基礎理論知識講解;對于初中生,親身參與使得學生更容易理解老師所傳遞的內(nèi)容;在面對小學生時,教師則是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更好地接收所要傳遞的情感;面對生活在城市的學生,紀念館、博物館是教師最好的“教具”,現(xiàn)場教學有利于學生產(chǎn)生情感共鳴;而生活在農(nóng)村的學生,身邊的一磚一瓦就是革命歷史的見證,因為膠東地區(qū)的革命活動最早在農(nóng)村發(fā)動,膠東地區(qū)的黨支部最早在農(nóng)村建立。
確保膠東紅色文化有效地融入到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就要做到既保持各自教學模式的個性、特色性,又要搭建共享平臺,實現(xiàn)教師間的互通、互享,堅持特色性與共通性相統(tǒng)一。
由此可見,有效地將膠東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中,促進思政課實現(xiàn)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結合的全方位轉換,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之中,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各學段學生才能自覺把膠東紅色精神轉化為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