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邵武市實驗小學新天地分校 陳秀華
語文課程不斷革新與發(fā)展,明確地指出了要以學生為主體。在一切為了學生的基礎之上,語文教師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教學素養(yǎng),還要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滿足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和標準。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學習情況,運用科學合理和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為學生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從而實現小學語文課堂的高效實施,以對學生素質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目標的設計要從學生的自身發(fā)展特點和情感特征著手,對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以及價值觀要給予高度的關注。只有既定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發(fā)展水平相匹配,才能更好地讓學生學好語文知識。同時,教師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讓學生更好地完成語文學習任務,并提高語文的綜合素養(yǎng)。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較為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不足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多媒體教學已經廣泛應用和普及。比如,在學習《漢字真有趣》一課時,由于現在學習的都是經過完善后的文字,那么以前的文字是什么樣子的呢?教師就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直觀地展示文字的由來和變化的過程,是怎樣由象形文字演變成今天的樣子,不但加深學生對漢字的理解,還能讓學生對漢字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和深層次的認知。
只有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激發(fā)求知欲,在積極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教師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課堂參與度,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趣味性的學習情境,把課堂的有限時間充分利用起來,提高學習效率,進而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
例如,在學習完《田忌賽馬》一課后,學生一定會對其他題材的故事也感興趣,這時教師就可以引入一些其他有趣的小故事,比如《農夫與蛇》《狐貍和烏鴉》等,延續(xù)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也為學生的學習開辟新的渠道。充分地調動和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興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很大程度上還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如果想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可以高效開展,就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首先,教師要公平地對待班級里的每一位學生,并且對每一名學生的特點都要有全面的了解,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出發(fā),制定符合學生發(fā)展特點的教學內容。其次,學生也要對教師足夠尊重和信任,對語文教師所教授的知識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和認知態(tài)度。最后,師生之間要相互尊重,和諧相處,在一個融洽的氣氛里進行溝通與交流,使語文課堂教學活動可以有條不紊地展開。
小學語文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圍繞三維目標與要求,對每堂課的教學任務進行精心設計,讓課堂上的每一名學生都能有效掌握語文知識,都可以感受到語文課堂的趣味性,進而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他們對語文知識學習的欲望,使每一名學生的能力和個性都可以在小學語文課堂上得到發(fā)展。
教學理念是牽引教學活動的內在動力,直接影響著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方案的制訂。在以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不能很好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長期這樣下去,會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及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所以,若想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充分調動學生的自主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
比如,在學習《鄉(xiāng)下人家》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自由討論,對比一下城市與鄉(xiāng)村風情的不同之處,并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給大家。還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在家長的帶領下到鄉(xiāng)下去親身體驗一下鄉(xiāng)下的生活是什么樣的,看看與自己想象中的是否一樣,與現代的城市生活相比,又有哪些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向往的等。然后再把自己的感想表達出來,闡明自己更加喜歡哪種生活方式。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團隊協作和分析實踐能力,還為學生的思維拓展開辟了新的渠道。
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營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小學教師要想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就要以學生為主體,從學生的視角看問題,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充分考慮,要看到學生的需求與差異性,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互相尊重,建立一個和諧、高效的教學環(huán)境。
比如,在學習完《盤古開天地》一課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些類似的故事,如精衛(wèi)填海、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這些都是一些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具有濃厚的傳奇色彩,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也會更加感興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為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奠定基礎。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主要的教學方法是依靠教師的講解,“機械式”灌輸給學生,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tài),教學模式也比較單一,這樣的課堂缺乏趣味性,讓學生感到枯燥和乏味,進而失去語文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的學生甚至還會出現厭煩的心理。多媒體的應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熱情。
比如,在學習《牛郎織女》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牛郎織女的故事或是動畫電影,中間還可以穿插一些小細節(jié),例如兩人怎樣相遇、相識和相知。這完全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不再只是教師乏味地口述講解,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學習起來更加容易,讓他們能以一種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學習語文知識,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進而激發(fā)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熱情。課后還可以對課文進行延伸和拓展,比如現在人們常說的“七夕”就是由此而來的,讓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有一個系統(tǒng)、完整的框架,刺激他們繼續(xù)探索下去的欲望。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其發(fā)現語文學科的趣味,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興趣可以讓他們獲得兩種不同的學習效果,這也是造成學習具有差異性的原因。比如,若是陳景潤當時沒有對哥德巴赫猜想產生十分濃厚的興趣,他就不會沉浸在數學符號的探索中,即便后來身患重病,還要堅持自己的數學研究,也主要是因為興趣。如果當時他沒有堅持自己的興趣,就不會有偉大的成就。
課堂教學效率主要包含三個因素,第一是學生收獲的學習結果,第二是學生投入的學習時間,第三是學生獲得的心靈感悟。所謂的高效課堂指的是學生可以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收獲更好的學習效果,取得良好的學習感悟和體驗。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也是檢驗教師教學能力的硬性指標。若是一名語文教師對于教材的整體知識結構和單元內容沒有一個充分的掌握和理解,不能對教材的潛在內容進行深入挖掘,那么語文教學只會流于形式,大大降低語文的教學效率。若是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高效課堂,不但可以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會讓教師對語文教學給予更高的關注,無論是在備課還是授課的過程中,都會有更深一層的體會,這樣就會使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在無形當中得到較大的提高。
綜上所述,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小學語文高效課堂,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還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標,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還能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充分地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對教學方法不斷進行完善和創(chuàng)新,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氣氛和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進而使學習效率進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