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業(yè)
在班級管理中,我們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學生更關注自己,容易忽視別人的感受,集體榮譽感不強。他們對于善良的認識不夠深刻,也不夠全面。因此,這節(jié)班會課,我希望能借助身邊的人和事、新聞素材等,通過討論、辨析等方式,引導學生以向善的品質(zhì)立身,以向上的態(tài)度前行。
熱身活動:一場直擊心靈的追問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易立競這個名字嗎?
(預設:《吐槽大會》選手、記者……)
師:易立競是一位主持人,她特別擅長以犀利的追問方式采訪嘉賓。今天我想帶大家體驗一下,這種被稱為“沒人能逃脫”的追問。你可以邊聽邊在心里回答。
(課件播放視頻:《追問之你善良嗎?》)
師:在剛才的視頻中,易立競假設了三種場景,給出了6個不同的選擇。
(課件呈現(xiàn)文字:
場景一:一位崴了腳的同學請你幫忙提書包。
①漠然離開? ②伸出手
場景二:街上一位成年人向你借2塊錢坐公交。
①覺得他是騙子? ②他真的遇到了困難
場景三:一位老奶奶摔倒了。
①趕緊繞開? ②扶起她)
師:剛才的三個場景中,你選①較多還是②較多?
(預設學生答案:②。)
師:你為什么這樣選呢?
(預設學生回答:我們應該盡量幫助身邊的人,做一個善良的人。)
師: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存有善念,在碰見這樣的情況時,我們本能地會想要提供幫助。善良的內(nèi)涵是什么?向善能帶給我們什么?帶著剛才視頻中的這些追問,我們一起開始今天的班會課——《向善而立,向上而行》。
【設計意圖】視頻引發(fā)了學生對于“善良”的思考,提高了他們參與課堂的興趣,也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向善而立,向上而行”。
環(huán)節(jié)一:向善而立見行動
師:其實在班級里,也有很多善意的瞬間。我想請負責班級相冊的琳婕同學給大家分享一下她在整理班級相冊時注意到的幾個故事。
(請學生展示幾張照片,簡單講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師:除了照片中拍到的,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還有哪些善良的行為?
(預設學生回答:公交車上讓座、幫助值日生打掃衛(wèi)生、參加志愿者活動……)
師:看來大家都擁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課前,老師請同學們參加了一個小調(diào)查,寫一寫“我心中的向善行為清單”,現(xiàn)在就讓我們一起看一看這個榜單吧。
(課件顯示:我心中的向善行為清單
1. 主動撿起垃圾;
2. 積極向上;
3. 多參加志愿活動;
4. 不說臟話,注意文明用語;
5. 公交車上給有需要的人讓座;
6. 跑完步扶同學一把;
7. 內(nèi)心柔軟;
8. 耐心解答同學的提問。)
師:你能試著給這些向善的行為分類嗎?
(小組合作任務:確定分類的標準,利用“我心中的向善清單條目卡”進行分類。
請小組上臺展示討論成果。)
(預設分類1:可以分為思想類和行為類,“積極向上”“內(nèi)心柔軟”屬于思想上向善的表現(xiàn),其他的都可以歸到行為上的向善。)
(預設分類2:可以分為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這三層?!胺e極向上”“內(nèi)心柔軟”是對自己而言的,“主動撿起垃圾”“多參加志愿活動”是對整個社會的貢獻,其他屬于對他人的向善行為。)
師:同學們,通過這份清單,相信大家對“向善”這個詞應該形成了自己的認識。現(xiàn)在,我給大家一分鐘的時間,請你在今天的班會課記錄卡上寫一寫,向善的含義是什么?寫完之后我們先不分享,因為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一步步積累答案,最后再來回答一開始視頻里的追問。
(預設答案:向善是一種良好的品質(zhì),它可以是一個人內(nèi)心的柔軟,也可以體現(xiàn)在一些具體的行動上。在幫助身邊人的過程中,我們在向善;在參與一些公益活動中時,我們也在向善。)
【設計意圖】從學生角度來說,照片來自班級的小小攝影師,“我心中的十大善良行為”由同學們自己提名所得,這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例子才能真正引發(fā)他們的思考。小組合作,則更有利于同組學生間交流,啟發(fā)每個人更深層的思考。從教師角度來說,本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引導學生思考善良的內(nèi)涵,選擇學生熟悉的一些照片,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大家的討論興趣。而分類任務,則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善良內(nèi)涵的第一步。
環(huán)節(jié)二:向上而行聚動力
師:我想,大家的心中已經(jīng)種下了向善的種子。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位老伯給大家認識。
(課件顯示照片及文字素材:林志興,63歲,在東門菜場做水產(chǎn)生意,紅日亭義工,工齡16年,每天凌晨3:15前往紅日亭。)
師:如果給你一個機會,面對面采訪林老伯,你最想問他什么問題呢?
(預設學生回答:你為什么想去做義工呢?做義工這么早出門,累嗎?家里人支持你做義工嗎……)
師:帶著這些疑問,我們一起來看一段曾在央視播出的視頻,聽聽林老伯是如何講述他的故事的,也許我們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大屏幕播放視頻:《還看今朝:紅日亭》)
師:林老伯在視頻里其實已經(jīng)回答了不少同學的提問。讓我們一起看看他是怎么說的。
(課件顯示視頻中老伯的話:
①累,反正說實在,你說不累也是不可能的,根本不可能的。
②這個付出了,本身就是開心的。
③現(xiàn)在就是365天,從來沒有停過了。
④做人你就要做好,好人就是有好報的。)
師:有哪一句話、哪一個詞特別打動你嗎?
(預設學生回答:①做義工很累,但是能帶來快樂。
②做義工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它需要一種持之以恒的毅力,之所以能堅持下來,是因為我們能以此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
③做一個向善的人是不求回報的,老伯所說的好報并不是以金錢來衡量的。)
師:“好報”這個詞,我認為還可以有不一樣的理解。在做義工的過程中,林老伯其實也獲得了向上的力量。你們認為,向上代表著什么呢?請大家再動筆寫一寫。
(預設答案:向上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是實現(xiàn)自己人生價值之后的滿足。)
師:提到紅日亭,我們班的同學肯定不會陌生,因為在七年級時,我們就去紅日亭開展了實踐活動。
(課件顯示活動照片,以及同學們和林志興老伯的合照。)
師:你們認得照片中的老伯嗎?眼熟嗎?
(預設學生回答:就是視頻中的這位林老伯。)
師:請和老伯一起推伏茶車的女生說說自己現(xiàn)在的感受。
(預設學生回答:沒想到我們竟然和上過央視新聞的老伯一起做義工,真的是太意外了。)
師:驚喜吧?意外吧?一座紅日亭把我們和林志興老伯聯(lián)系在了一起,紅日亭作為溫州慈善地標的意義就在于此。
(課件顯示有關紅日亭的資料:
紅日亭始建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1972年夏,五六位退休老人萌于原始、淳樸的愛心,自發(fā)在紅日亭免費供應伏茶。
2020年,溫州全市共有379個伏茶點,其中,鹿城區(qū)87個,龍灣區(qū)15個,甌海區(qū)37個,洞頭28個,樂清市12個,瑞安市70個,永嘉縣39個,文成縣8個,平陽縣40個,泰順縣7個,蒼南縣28個,龍港市8個。)
師:從幾個人到一群人,從一個紅日亭到379個伏茶點,我們看到了一座城市不斷向善向上的變化。從個人到社會甚至到國家的層面,我們能看到向善向上的力量是在不斷傳遞的。當我們提到志愿者,腦海里出現(xiàn)的可能是他們穿著紅色馬甲的樣子,但在接下來的視頻中,可能大家會有新的解讀。
(大屏幕播放視頻:《聲援武漢混剪》)
師:看完這個視頻,你有什么感覺?抗擊疫情中的志愿者包括哪些人?
師:當每一個中國人都以一種向善向上的力量面對疫情時,我們看到了這個國家強大的力量?,F(xiàn)在,請同學們再次拿起筆,寫一寫你對向善和向上的新的理解。
(預設答案:向善能帶給一個人積極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一個積極向上的人也能將向善的力量傳遞給身邊的人。從個人到社會到國家,我們都需要這樣一種向善向上的力量。)
【設計意圖】去紅日亭做義工的經(jīng)歷,能很快讓學生心中那顆向善的種子破土而出,林老伯身上這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也能引起學生的共鳴。真實經(jīng)歷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能最大程度地感受到向善向上的巨大能量。這個環(huán)節(jié)雖然大部分都是資料呈現(xiàn),但是,及時的追問有助于學生思考材料背后的意義。把思考的時間還給學生,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適時地加以總結(jié)和引導,又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作用。
環(huán)節(jié)三:上善若水暖人心
師:同學們,向善向上的力量是不斷匯聚、不斷累積的。在一個班級里,如果這樣的力量能凝聚起來,一定能給我們班帶來不可忽視的積極影響。在班級里,是否發(fā)生過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今回憶起來卻充滿了來自同學的善意呢?讓我們一起來發(fā)現(xiàn)班級“暖新聞”,為班級匯聚向上的力量吧。
(課件顯示——
要求:一句話短新聞,一句話說感受。
思考:這則暖新聞有助于解決班級目前出現(xiàn)的什么問題?)
師:所謂的“暖新聞”,其實就是能傳遞向善向上精神的新聞事件。請大家回憶一下,最近班級里是否有這樣的一些人、一些事,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預設學生回答:①小組合作中,教身邊的同學做題目,幫助他提高學習成績。
②有的同學幫朋友做值日。
③在疫情期間,有同學給班級捐獻了5000個口罩,這其實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他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同學們都能得到更好的防護。)
師:感謝大家的分享。帶著善意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人和事,我們就能發(fā)現(xiàn)這些珍貴的“暖新聞”。
【設計意圖】從學生角度出發(fā),著眼于班級生活細節(jié),尋找班級里的“暖新聞”。從身邊最熟悉的同學入手,以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去觀察,一定會有所獲。本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體會向善的可貴與向上的動力。從教師角度出發(fā),本節(jié)課通過前兩個環(huán)節(jié)的鋪墊,學生已經(jīng)對“向善”和“向上”兩個詞形成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因而,這個環(huán)節(jié)必須引導學生思考身邊事,將向善向上的實踐落到實處。發(fā)現(xiàn)一則“暖新聞”,嘗試解決一個目前班級的小問題,難度小,且可操作性強。
環(huán)節(jié)四:度量邊界明方向
師:向善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向善能帶來向上的力量。當我們談論“善良”時,我們還可以聊些什么呢?
(課件顯示文字:
科學家發(fā)明了一種“善良藥水”,喝下去就能獲得“善良加持”。從此,無論你面對何人何事,都能靠善良的品質(zhì)解決問題。
“善良藥水”,你喝嗎?
正方:喝呀!從此世界將變得多么美好。
反方:我不喝。事情好像沒有那么簡單。)
(小組合作任務:一、二大組站正方立場,三、四大組站反方立場,雙方各派兩位同學“出戰(zhàn)”,每人發(fā)言1分鐘,自由辯論2分鐘,最后其余同學可以補充發(fā)言。)
(正方:①人之初,性本善。人本善良,只是因為成長過程中的一些人和事,導致善良逐漸消失。喝了“善良藥水”,我們就能回到最初的樣子,何樂而不為?
②善良本身是一種可以傳遞的品質(zhì),我如果喝了“善良藥水”,也一定可以將這種向善向上的力量傳遞給身邊的人。喝的人越來越多,世界當然會越來越好。
反方:①如果只是我一個人喝了,別人都不喝“善良藥水”,那怎么辦?
②無底線的善良是很恐怖的,喝了“善良藥水”的人,難道不會成為一個不分是非的老好人嗎?)
師:剛才的辯論真是精彩極了。其實辯論的雙方都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那就是善良不能是無底線的,它應該有度、有是非標準。
(課件顯示文字:你了解善良的內(nèi)涵嗎?你知道向善能帶來什么嗎?這節(jié)課給你帶來了什么思考?)
師:現(xiàn)在,同學們可以回答這節(jié)課剛開始時,視頻中留給大家的追問了嗎?
(預設答案:向善是一種可貴的品質(zhì),它體現(xiàn)在各種為他人、為社會奉獻的行動中。向善能幫助一個人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能帶給他人乃至社會積極向上的動力。善良非常珍貴,但絕不能是無底線的善良,它應該是有度、有標準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推動社會向上。)
(課件顯示文字:你的善良必須有點鋒芒,否則等于零。所有你平日所累積的善意,都會成為未來你前進途中最堅實的后盾。以善為盾,向善而立,向上而行?。?/p>
師:最后,老師想把這幾句話送給每位同學,在未來的人生之路上,希望大家以善為盾,向善而立,向上而行!
【設計意圖】辯論這種形式很受八年級學生歡迎。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拋出這樣一個腦洞大開的辯題,能引導學生冷靜地思考善良的尺度,這對他們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從教師角度出發(fā),通過“喝不喝善良藥水”這一問題,讓同學們在這節(jié)課的最后明白,善良必須有點鋒芒。這樣一來,這節(jié)課的高度和深度就都可以達成。同時,這也鼓勵每一位同學,勇敢地面對接下來的人生之路。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第二中學)
責任編輯? 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