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附屬實驗學校 曹靜
閱讀能力是小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持續(xù)推進閱讀教學改革,對于小學語文整體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因此,在了解現(xiàn)狀的基礎(chǔ)上不斷進行教學改革顯得十分必要,本文針對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展開討論。
通過系統(tǒng)的分析和總結(jié),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教師指導作用發(fā)揮不夠。目前,大多數(shù)小學教師都能認識到小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但在教學實踐中,一些教師將主要精力放在學生考試技巧的培養(yǎng)中,比如,教師會教授學生得到各類閱讀材料后如何圍繞題目快速尋找材料中的相關(guān)信息,然后給出最佳答案,但是忽略了對閱讀材料內(nèi)涵及作者思想情感的深度剖析和理解。這一教學方式會導致閱讀教學偏離正確方向,語文教學的實際作用得不到發(fā)揮。第二,學生的參與性不強。從當前的情況來看,很多小學語文教師對傳統(tǒng)固化式的教學模式有明顯的依賴性,在這一課堂模式下,學生更多表現(xiàn)為被動接受的學習狀態(tài),受此影響,一些學生很容易在課上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逐步下降,部分學生還會對語文閱讀學習產(chǎn)生明顯的抵觸心理,進而影響到整體教學效率。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學目標的合理設(shè)定,能夠為整個教學工作提供科學的指引,具體而言,首先要樹立宏觀的教育目標,為此,教師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學生的考試成績,另一方面要將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作為主要教育目標。通過閱讀教學工作的科學實施,不斷提升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其次,從微觀層面來看,小學教師在教學工作實踐中要設(shè)立階段性教育目標,然后圍繞這一目標對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進行合理安排,使這一階段的教學工作能夠有序進行。另外,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小學生進行學習目標的合理設(shè)定,從而為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并在目標完成后帶給學生更大的自信,以此不斷提升其學習積極性,這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率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情景化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能夠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一個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情境,促使學生置身其中,以此提升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性,而且借助這一教學方法能夠?qū)⒄n程知識內(nèi)容以更加生動形象的方式予以呈現(xiàn),從而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對于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有著非常積極的影響。例如,在《飲湖上初晴后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音樂播放器、視頻、圖片等教學工具,為學生營造一幅西湖美景圖,在所營造的畫面中要包含樓閣景致、波光瀲滟的湖面、若隱若現(xiàn)的鳥鳴等。在此場景中,要求學生有感情地誦讀詩句,而且每誦讀一句都要以渲染畫卷的方式翻譯,好比此刻自己就是作者,然后置身于這絢麗多姿的西湖美景中,通過這種方式,促使學生對古詩的內(nèi)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有一個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而且,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參與到相應(yīng)的情境學習活動中,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針對學生表演的動作、神情、對話等進行必要的指導,促使學生在角色扮演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課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以此不斷提升閱讀學習效果。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合作化教學模式的應(yīng)用,能夠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不再被動接受,學習興趣也會得到有效提升,而且合作學習模式的應(yīng)用,也能促使小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在主動參與中進行共同探究,并在合作中主動進行問題解決,這對于整體學習效果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學中,教師可以對組內(nèi)學生進行明確分工,比如學生A 和學生B 的任務(wù)是通過閱讀尋找文中所描繪的“五彩繽紛的顏色”,學生C 和學生D 的任務(wù)是通過閱讀尋找文中“水果的香味”,學生E 的任務(wù)是對文中描繪秋天景物的詞語進行歸納,其他學生的任務(wù)則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找出文章運用修辭手法的語句,最后對組內(nèi)成員的學習成果進行匯總,在匯總過程中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學習交流,通過這種方式,使學生在共同探究中逐步完成本課的學習,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為了充分發(fā)揮這一教學模式的實際作用,教師可以采取異質(zhì)性分組原則,即安排學生成績差異明顯的學生為一個小組,這一分組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學困生得到更快的進步;也可以采用同質(zhì)性分組原則,即安排學生成績相當?shù)膶W生為一組,使其在小組合作中共同探究,相互學習,取長補短,進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在學習小組建立后,教師可以指定小組長,并明確組長的責任,但是在組長選定中要做到慎重,選定的人員要具有較強的責任心,而且學習成績比較優(yōu)異。在特定的學習課題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各個小組學生進行合理分工,相互配合,確保組內(nèi)每一名學生都能參與到整個探究活動中,并借助這一方式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效果,這對于整體教學質(zhì)量的提升有著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分層化教學模式要求教師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進而實現(xiàn)因材施教的效果,以此不斷提升整體教學效果。小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會有所不同,因此在語文閱讀能力方面會存在差異。在語文閱讀教學工作中,如果教師忽略了這一點而始終針對全體學生實施同步教學,部分學生很可能始終跟不上節(jié)奏,長此以往,這一部分學生很可能會失去對學習的興趣,學習成績也會進一步下降,從而形成惡性循環(huán)。為此,小學教師要明確認識到這一情況的存在,并在教學中采用分層化教學模式。針對那些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教師可以適當減少學習任務(wù),而且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對其進行學習指導,在指導中教師要保持足夠的耐心,從而幫助學生努力彌補自身的不足,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還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自身特點,教授其差異化的學習方法,促使每一名學生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進而在教師的幫助下不斷進步,這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小學教師要能借助教學評價活動及時發(fā)現(xiàn)其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不斷改進。為此,在階段性教學工作結(jié)束后,教師要根據(jù)班級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日常師生溝通中獲得的反饋信息,對其這一階段教學方法的運用進行反思,尤其針對學生學習中出現(xiàn)的共性問題,進一步反思這一階段教學方法的應(yīng)用方法是否合理,反思其教學信息傳遞中是否存在漏洞。在發(fā)現(xiàn)問題后制定相應(yīng)的改進方案,然后在下一階段教學工作結(jié)束后對此次改進措施的運用效果進行評估,通過這種方式,逐步形成一種良性循環(huán),以此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不斷優(yōu)化,這對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基于核心素養(yǎng)培育視角下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有著重要的意義,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能樹立起正確的教育理念,針對當前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并從多個層面入手對閱讀教學進行改進,以此不斷提升整體教學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