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凌威,樊強,陳禮升,曹志新,胡俊波,黃丹
1.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胃腸外科,湖北 武漢 430030;2.武漢市第八醫(yī)院肛腸科, 湖北 武漢 430010
內痔硬化劑注射治療歷史悠久,國內外一致認為該方法簡單、安全、有效。國內常見硬化劑包括5%魚肝油酸鈉、5%石碳酸植物油、消痔靈、聚桂醇等[1]。硬化劑注射早期多用于門脈高壓胃底-食管靜脈曲張的內鏡治療,近5年來,腸鏡下硬化劑注射治療內痔逐漸在內鏡領域興起,文獻報道可見肛門出血、疼痛、組織水腫等并發(fā)癥,但注射部位腸壁穿孔等嚴重并發(fā)癥較罕見。我們報道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近期連續(xù)收治的2例腸鏡下硬化劑注射治療后局部腸壁穿孔并導致嚴重感染的病例,希望通過個案分析,總結臨床經驗,探討硬化劑注射治療適應證,分享注射經驗,規(guī)范診療行為。
病例1:病人男性,56歲,因“體檢發(fā)現(xiàn)結腸息肉1月余”于2019年6月9日收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消化內科。平素偶有便血,量少。腸鏡結論:結腸多發(fā)息肉,痔瘡。病人在靜脈麻醉下行無痛腸鏡下硬化劑注射治療,配合良好:于痔核表面分6點注射聚桂醇18 mL,每點3 mL(圖1)。病人于術后第6天出現(xiàn)肛門疼痛,并逐漸加重,常規(guī)鎮(zhèn)痛無法緩解,并因疼痛出現(xiàn)排便困難,予以潤腸通便、加強鎮(zhèn)痛等對癥支持治療效果不佳。2019年7月3日體檢:膝胸臥位10點距肛緣約3 cm處皮膚可見一瘺口,約0.3 cm×0.3 cm,有糞便溢出,局部皮膚紅腫,疼痛明顯,肛門直腸檢查因疼痛無法進行。2019年7月3日盆腔CT平掃:直腸左側及肛周脂肪間隙模糊伴少許氣體影,考慮肛周膿腫,不除外肛瘺。2019年7月7日MRI:肛管截石位11點鐘方向肛周膿腫形成,肛管截石位2點鐘方向肛瘺(括約肌上型)形成,肛管及直腸下段黏膜片狀長T2信號,考慮術后改變(圖2)。臨床診斷:腸鏡下痔硬化劑注射后直腸肛管周圍膿腫、直腸穿孔。病人于2019年7月9日轉入胃腸外科并在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鏡輔助下乙狀結腸雙腔造瘺+坐骨直腸窩膿腫切開引流清創(chuàng)+掛線引流術。術中:截石位2點鐘方向距肛緣約4 cm處可見直腸黏膜潰瘍、水腫,潰瘍面中央可見直腸壁結構缺損,大小約0.5 cm×0.3 cm,術后發(fā)現(xiàn)肛管瘢痕狹窄,后期依次行肛管狹窄切開術和乙狀結腸造瘺還納術,隨訪10個月,病人肛周創(chuàng)面愈合良好,肛門排便控便功能尚可。
病例2:病人男性,59歲,因“腸鏡下聚桂醇注射治療內痔后1 d,下腹疼痛6 h”于2019年12月14日急診收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yī)學院附屬同濟醫(yī)院胃腸外科。病人1 d前于外院在靜脈麻醉下行腸鏡下內痔硬化劑注射治療,過程順利。入院時病人高熱,臨床表現(xiàn)符合急性彌漫性腹膜炎,感染性休克。腹部CT提示肛管直腸周圍脂肪組織間隙模糊伴氣體樣低密度影,盆腔積液。病人于2019年12月1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經肛門探查術,術中:截石位距齒狀線約2 cm的2~3點鐘方向腸壁缺損,大小約0.3 cm×0.3 cm,出血溢膿,證實為腸壁穿孔,腹膜后組織呈充氣、蜂窩織炎感染性病變,予以多點切開,清除膿腫,以活力碘、稀釋雙氧水、甲硝唑、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腹膜后膿腔后,行乙狀結腸雙腔造瘺。經肛管缺損處置入引流管引流沖洗。經術后抗感染等對癥支持治療,病人出院,隨訪8個月,病人肛門排便控便功能可。
內鏡下內痔硬化劑注射技術(以下簡稱內鏡下硬化術)是傳統(tǒng)注射技術的衍生,國內文獻報道其治療效果滿意,近期治愈率為89.6%~95.8%,未見嚴重并發(fā)癥[2]。但是,各文獻報道納入研究對象缺乏一致性,討論得出的適應證不同:沈峰等[3]觀察不同劑型硬化劑腸鏡下注射治療效果,研究中均納入Ⅰ期出血性內痔病人;劉先秒等[4]研究結腸鏡聚桂醇注射治療的效果,其對象為Ⅱ、Ⅲ期出血性內痔病人;而張艷等[5]的研究中則納入Ⅰ~Ⅲ期內痔、混合痔的病人為研究對象。國內外相關指南推薦也存在爭議:微創(chuàng)硬化治療技術指南(2012版)[6]推薦Ⅰ~Ⅲ期內痔首選內鏡下硬化術治療,而痔套扎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5版)[7]建議Ⅰ~Ⅲ期內痔行膠圈套扎治療;美國的痔相關臨床指南[8]認為,內痔內鏡下硬化劑注射術治療的有效性證據(jù)有限。在國外,膠圈套扎治療被認為是痔治療最有效的方法,而非內鏡下硬化術[9]。以上事實表明:就內鏡治療內痔的合理適應證而言,學術界暫未達成共識;因此,臨床醫(yī)生對內鏡下硬化術適應證的把握易出現(xiàn)偏差。
缺乏對痔病的理解,也是導致適應證偏差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認為,內痔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有“靜脈曲張”學說[10]和“肛墊下移”學說[11],后者得到普遍認可。根據(jù)該理論,“肛墊”(肛管血管墊)是直腸肛管正常解剖的一部分,而非疾病狀態(tài)。因此,只有當它發(fā)生了病理性改變并伴有出血、脫垂、血栓、疼痛、嵌頓等癥狀導致“痔病”時,才需要進一步處理。
更重要的是,相對于消除痔,解除痔相關臨床癥狀才是痔病診療的基本原則,也是內痔分期的意義所在[11]。正確評估痔的分期,明確病人就診原因,是選擇內鏡下硬化術治療的前提。反思病例1:該病人診斷為Ⅰ期內痔,偶有便血,原則上選擇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即可,無需有創(chuàng)治療,且該病例痔核數(shù)少,腸鏡下予以6點多點注射,臨床依據(jù)不足。病人因體檢入院,并無痔相關主訴,預防性內鏡硬化注射直接導致治療過度,并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內鏡普及后,無癥狀痔個體檢出比例勢必增加,但不意味著都需要有創(chuàng)治療,而預防性治療的理念顯然更是不合適的。
不容忽視的是,硬化劑注射對于進針的角度、深度有較為嚴格的要求。只有當硬化劑進入黏膜下軟組織并產生無菌、可控性炎性并粘連、瘢痕形成后,“肛墊”下移的狀態(tài)才得以改善;同時藥物必須準確進入痔小血管內產生栓塞作用,阻斷痔核血供,才能逐漸使其萎縮,達到治療目的。礙于腸鏡下操作缺乏觸感和視野景深,有時候容易出現(xiàn)針尖定位不準、注射精度差等情況。術中操作不規(guī)范,就可能導致嚴重后果。病例1中,內痔較輕,痔靜脈叢單薄,在缺乏豐富經驗指導的情況下,針尖極易誤入過深而導致腸壁肌層壞死、穿孔。病例2中外院診療過程無法客觀評價,但結合腸壁穿孔等表現(xiàn),推測極有可能同樣出現(xiàn)了硬化劑注射層次的錯誤。此外,硬化劑作為藥物,其劑型和成分對安全性也有影響。文獻報道,采用泡沫硬化劑,可以顯著減少注射后出血的發(fā)生率[12],但推注時阻力明顯,延長了操作時間[13]。不同于國內硬化劑種類繁多,在德國,聚卡多醇是唯一被批準的清潔劑類硬化劑[14]。
本文2例病人平素體健,無重大身心疾病,無痛腸鏡術中并無病人耐受差、不配合的情形,因此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與適應證選擇失誤、術中操作欠缺規(guī)范密切相關。目前,內鏡下硬化術治療內痔的適應證缺乏大樣本RCT等高級別證據(jù)的規(guī)范與支持,基于有限的文獻報道和專家經驗,我們認為,內鏡下硬化術對于Ⅰ、Ⅱ期出血性、脫垂性內痔有較好的療效,且腸鏡下高清放大視野對痔出血部位的甄別較肉眼更有優(yōu)勢;對比Ⅰ期內痔,Ⅱ期內痔體積較大,曲張靜脈叢較豐富,臨床醫(yī)生更易把握注射層次,規(guī)范操作后推測安全性有保障,因此,建議首先對Ⅱ期內痔合并出血、脫垂的病人,在經驗豐富的大型內鏡中心以RCT形式試探性開展內鏡硬化注射術,各中心動態(tài)審視適應證的合理性,重視并發(fā)癥的反思處理,分享經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