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學外國語學院 屈曉萌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逐漸形成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的新格局,改變高校教師“只教書,不育人”的現(xiàn)狀。與傳統(tǒng)思政課程進行思政教育的做法不同,課程思政發(fā)揮了課程與思政的聯(lián)動效應,將課程思政融入每一門課中,根據課程特色和授課對象的特點,充分挖掘課程與思政教育元素的聯(lián)結點,以課程為載體協(xié)同營造整體的育人環(huán)境。
在全球化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高校學生受多樣文化、多元價值、多元意識形態(tài)的沖擊較之前更大、更強烈。因此,面向全校學生開放的小語種公共選修課程,成為當代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大學生接觸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可以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宏觀地認識和理解西方思想及文化理念。同時,在選修課中推進課程思政,對于增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文化自信、愛國情懷,維護本國文化安全,守好大學生思想陣地具有重要意義。
公共選修課中的小語種課程大概可以分為如下兩類:側重語言基礎知識的語言入門類課程、側重文化傳播或影視欣賞的人文類課程。公共選修課普遍在1—1.5學分,對應16—24學時。學分少、學時少最直接的體現(xiàn)就是教學手段單一化。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盡量讓學生掌握更多知識,那么教學方法就只能以講授法為主,主題升華不夠,課堂互動不足,學生反思不到位,課程思政也就不能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
同時,教師思政水平還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對于課程思政理解和認識不夠深刻。還有一部分教師“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系統(tǒng)性的思政理論培訓,對于如何開展課程思政一籌莫展。
2020年,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zhàn)略舉措,“立德樹人”的培養(yǎng)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掌握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通曉天下道理,豐富學識,增長見識,塑造品格,努力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從中可知,課程思政的要義在于“立德樹人”,突出課程的育人功能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
本文以公選課德語電影賞析為例,闡述公選課中小語種課程思政的探索。德語電影賞析是一個側面了解德國和西方社會的有效途徑,且賞析電影的方式,學生不會感到枯燥乏味。本課程旨在以德語電影為依托,向學生傳授電影背后所蘊含的歷史、社會、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刻內涵,并以期達到“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效果。堅持以教師為引導、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圍繞課程主題深挖思政育人元素,通過教師講授、師生課堂討論、學生課后反思等多種教學方式,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教育目標。
本課程通過以下六個主題展開:“反思戰(zhàn)爭、正視歷史”“殘酷的戰(zhàn)爭”“法西斯還會重來嗎”“電影中的真善美”“電影中的女性主義”“德國戰(zhàn)后如何重建”。根據每個主題,組織學生觀看德語電影中的經典片段。課程通過“一講授”,即講授相關歷史文化背景;“二賞析”,即賞析部分電影片段;“三討論”,即組織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探討;“四反思”,即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四個步驟展開。
在主題“反思戰(zhàn)爭、正視歷史”中,向學生介紹二戰(zhàn)中德國納粹的所作所為,以及戰(zhàn)后德國通過立法、全民接受反戰(zhàn)反法西斯教育,在政治和藝術層面都不曾停止對戰(zhàn)爭的反思。觀看《何處是我家》,了解戰(zhàn)爭中納粹法西斯對于猶太民族的迫害,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今天,需要與任何形式的種族主義做斗爭。中華民族也曾飽受戰(zhàn)爭的荼毒,在全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zhàn)爭中,中華民族以頑強的抗戰(zhàn)和巨大的犧牲為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做出了偉大貢獻,提醒學生居安思危,勿忘國恥,勿忘歷史。觀看《帝國的毀滅》,認識到作惡的不是某一個人,而是每一個參與者。每個人都應當對歷史負責,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作為新時代的中國青年,應該認識到每個人對歷史的走向都是肩負責任的,更應該樹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增強愛國主義情感。
在主題“殘酷的戰(zhàn)爭”中,從歷史角度讓學生了解戰(zhàn)爭的起因和戰(zhàn)爭給全世界人民帶來的災難性打擊。觀看《我們的父輩》,讓學生了解戰(zhàn)爭的殘酷,并通過介紹現(xiàn)今錯綜復雜的國際局勢,認識到我們并非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一個和平的國家。當代大學生更應該珍惜國家給予我們來之不易的安定,珍惜今日中國繁榮發(fā)展的大好局面,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轉化為立足學習的自覺行動。
在主題“法西斯還會重來嗎”中,從法西斯產生的根源入手,通過觀看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浪潮》,讓學生直觀感受法西斯在合適的土壤下依然有卷土重來的可能性,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討論。最后,啟示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學習中時刻保持清醒,獨立思考,不盲從不偏激,時刻保持清醒的政治頭腦,堅定正確的政治立場,堅持“兩個維護”,學會辯證法的觀點,堅持用全面的、發(fā)展的、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事物,更好地認識世界。
在主題“電影中的真善美”中,觀看電影《海蒂與爺爺》,體會親情、友情的美好,感受這個世界的“真善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藝的永恒價值。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蓖ㄟ^電影讓學生了解生活的本質,提煉生活蘊含的真善美,給予審美的享受、思想的啟迪、心靈的震撼,并以此傳遞向上向善的價值觀。
在主題“電影中的女性主義”中,通過觀看《羅拉快跑》和《茜茜公主》,讓學生看到從古至今全世界女性都在盡最大的努力,不屈不撓地向命運做抗爭。習近平總書記在聯(lián)合國大會紀念北京世界婦女大會25周年高級別會議上,通過視頻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婦女是人類文明的開創(chuàng)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在各行各業(yè)書寫著不平凡的成就?!秉h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保障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向全世界宣示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中,同步推進婦女事業(yè)發(fā)展的堅定決心。新時代女性更應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積極投入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中。
在主題“德國戰(zhàn)后如何重建”中,通過向學生介紹德國戰(zhàn)后重建的相關歷史,認識國家的發(fā)展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歷史發(fā)展的過程必然是螺旋式上升、曲折前進的。同改革開放之前相比,我國不論是教育、醫(yī)療、基礎建設還是社會經濟建設,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要相信機遇總是大于挑戰(zhàn)。當代新青年應當對國家未來發(fā)展建設充滿信心,積極投身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偉大事業(yè)中。
教師應當堅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升教師隊伍思政水平,深入領會國家教育政策,把握外語課程思政的精髓。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領學生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在學習德國特色文化的同時弘揚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文化對比中體會兩種文化的特色,幫助學生增強“四個意識”,樹立“四個自信”。
課程思政還應遵循關聯(lián)性原則、貼近生活原則、適度原則、知行統(tǒng)一原則等“四個原則”,挖掘現(xiàn)有教材中的思政元素,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杜絕生搬硬套、牽強附會、為了思政而思政。以現(xiàn)實問題為牽引,融入思政元素。找熱點問題,促使思政教學更加貼近生活。引入思政元素要適度,既不要“零思政”,也不要“全思政”。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僅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而且還要外化于行。
綜上所述,全校公共選修課中的小語種課程相較外語專業(yè)課程有更廣泛的接受面,既是學生了解外國文化的窗口,也是鏈接中西文化的橋梁。大學德語教師應時刻以“立德樹人”為己任,在課程中深度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如何充分運用公共選修課的課堂優(yōu)勢,培養(yǎng)學生辯證地看待中西方文化的異同、宏觀地認識和理解西方思想及文化理念,加強學生國家意識、愛國情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yǎng),是高校教師探索研究的永恒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