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石竹中心小學 陳存恒
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因小學生年齡較小,對理論性知識的內容產(chǎn)生興趣較為困難,所以教師要利用多樣性的教學方法,來激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最終目的。以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往往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普遍缺乏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課堂上運用單方面的教學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得到提升,這種教學方式嚴重相悖于新課改的教學理念,不僅使學生自身成長受到限制還會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增強小學生思想品質的主要途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課外資源來滿足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需求,豐富的教學資源可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產(chǎn)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進而強化教學效果。以往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因教學資源的匱乏,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只能根據(jù)當前的教材進行講解,課堂必然會缺乏趣味性,嚴重干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小學生因年齡較小無法理解抽象的理論性知識,加上過于陳舊的教材內容,進而導致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效果不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必須高度重視,改善教學形式與內容。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理論性較強,單一的教學模式容易讓小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多樣性的教學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需根據(jù)新課改的要求創(chuàng)設出更加新穎的教學模式,注入先進的教學方式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趣味性。教師可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采取以小組合作的形式,把學生以一組3人或4人進行分組,然后要求學生以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在互相探討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增強互動性,還可以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可以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道德觀念與法律意識,對小學生的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單一的教學內容不利于學生理解相應的知識,教師若想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深入挖掘教學內容,積極利用課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實現(xiàn)高效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疫情防控事例講解,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醫(yī)務人員的偉大艱辛,如于鐵大夫生前英勇奮戰(zhàn)在疫情前線,不分晝夜,用自己的生命守護萬千生命的大無畏精神,真正地詮釋了救死扶傷、甘于奉獻的崇高精神。教師還可以找一些積極向上的新聞報道,利用多媒體投放,讓學生對其相關內容闡述自己的觀點、想法。以這種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中,提升教學效果。
當今教育環(huán)境下,部分學校一味地注重升學率,對道德與法治學科不夠重視,使理應認真學習的思想品德知識被別的學科所替代,導致學生只重成績,卻忽視了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學校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也只是依據(jù)課本上的知識進行講解,學生并沒有真正學到思想道德知識。在新課改的要求下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改變其傳統(tǒng)教學模式,讓學生更主動地進行探索、學習。教師應引導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課堂上,教師可與學生一起討論,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以便學生更深入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創(chuàng)新的課堂模式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氛圍,還可以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道德與法治教學是通過理論知識和實踐來完成的。道德與法治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內在素養(yǎng),只靠教師講解課本知識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學生實踐,才可以讓學生更深入了解思想道德文化內涵。教師可以布置一些尊老愛幼的事情,這些事不僅可以幫助小學生自己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還可以形成良好的道德氛圍。新課改小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是理論知識與實踐生活相結合,提升小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
小學生心理發(fā)展還不夠完善,對事物的認知程度有限,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吸收知識和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應運用簡單明了的教學方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理論知識與生活是相關聯(lián)的,為了打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有效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可以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使課堂生活化。例如在“我是小學生”這一課時,教師可通過書本和校園生活,讓他們體會到幼兒園與小學的差別,如:讓小學生回想自己第一天進入校園時與幼兒園的不同之處,并與同學們一起討論交流,把自己的心得體會分享給教師和同學們。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有利于學生接受知識與自主學習,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利用故事式的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自我感受。因小學生身心不成熟,應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利用書本上的插圖和講故事的方式,使學生理解圖片中的含義,加深其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思考與體會,可有效幫助學生自主思考并提升自我道德素養(yǎng)。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不只教授學生理論知識,更要讓學生熟知學習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在當前教育中,教學不夠注重學生的學習方法,而是以教授理論知識為主,這完全違背了科學教育。因此教師應轉變教育重心,在教授理論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模式,提高學生學習水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可以使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結合,提出可引起學生注意的問題。通過學生自己研究討論,對問題進行理解與分析并總結的學習方法,進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及學習技巧,實現(xiàn)科學的教育目的。
小學生本身的理解能力與抽象思維相對較弱,教師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應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提升學生在教育中的地位。教學內容上應該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很容易接觸到手機、平板等智能工具,這些工具本身很受學生的喜愛,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充分了解這些工具的應用方式。另外,教師可以問學生都是通過什么工具來看動畫片,提出這樣的問題后,學生便會積極回應。有的是從手機上,有的是從電視上,有的是從平板上,隨后可進行小組合作來分析這些工具的相同點與不同點,以便學生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好地使用。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以身作則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技能和知識水平,在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的行為習慣。學生思想文化的確立,深受教師行為習慣的影響。例如:教師在課堂上要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談吐清晰文雅,使用普通話,對學生不可使用侮辱性的言辭,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課下與學生像朋友一樣進行思想上的交流,使學生感受到教師的和藹可親與平易近人。這樣教師才可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進而使自己的教學方法得到更好地提升。
樹立正確的道德觀是教育的本質,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是教育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應運用相應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情感體驗,提高學生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使學生全面發(fā)展,達到教育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要創(chuàng)設出新的教學模式,不斷革新教學思維,并展開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升教學質量。作為教師為更好地教授知識,應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讓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作為學生要努力學習,經(jīng)常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做一些正能量的事情進行鍛煉與成長,讓自己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人生啟發(fā),使自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