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清泉鎮(zhèn)北灘小學 魏軍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是以小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是一門具有活動性和開放性的綜合學科。小學生需要在道德與法治課中學習常用的道德規(guī)范和法治知識,不斷豐富個人素質,優(yōu)化思維認知,學會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小學道德與法治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道德與法治是小學教育的基礎科目,要引導學生熱愛生活,珍惜童年生活的價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精神,積極發(fā)揮小學生的主體性,選擇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從生活出發(fā)進行德育和思政教育,以獨特新穎的活動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把小學生帶入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提升小學生認知、表達等能力,使小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诖?,本文主要闡述了小學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
有一些小學教師教學經驗不足,對學情的把握不充分,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存在認識上的誤區(qū),因此,在教學中容易出現(xiàn)片面追求生活化資源的現(xiàn)象,無論素材質量優(yōu)劣,都拿到課堂上,沒有做到去粗取精,也沒有關注準備的生活素材與教學內容的關聯(lián)程度。甚至有些教師還會脫離小學生的實際,刻意編造一些假、大、空的案例,導致小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根本領會不到其中的教育意義。
素質教育的提出由來已久,但在當前,很多小學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和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較深,在教學時還是把教學重點放在課本知識的講解上,仍然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灌輸式教學方法,課堂氣氛單調又枯燥,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理解也停留在文字表面,認識不到它們在生活中的意義和作用。
道德與法治課是落實我國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到國家和社會的普遍重視,道德與法治已經成為小學階段的必修科目之一。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沒有科學的、生活化的評價體系,仍以考試成績?yōu)橹?。只要是考試成績高的學生,就會被認為是好學生,考試成績差的學生就會被認為是差生,教師的評價難以對小學生的道德行為發(fā)揮激勵的作用,弱化了道德與法治對小學生行為的約束作用。甚至有些教師忽視了課堂評價,每次講完課就算結束,小學生找不到學習和改進的方向。
生活中處處是課堂,生活能夠教給我們很多書本上沒有的東西。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不僅能夠激發(fā)小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促進小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的發(fā)展。道德與法治教育來源于生活,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教學素材,教師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挖掘生活中的有效素材,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課堂情境,為道德與法治帶來新鮮元素。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上網查找一些最新的教學案例,并對這些案例進行嚴格的篩選,找到教學與生活的共同點,再現(xiàn)小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小學生感受到上課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和現(xiàn)實生活是那么貼近,從而促進小學生對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消化和吸收,提高小學生的道德素質。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生活情境,利用視頻、音頻、圖片、動畫等多種技術形式,展示出真實的生活畫面,讓小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感悟道德與法治的存在和意義。
在小學階段開展道德與法治課,是提升小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途徑。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不能只局限于讓小學生死板地閱讀教材,死記硬背其中的知識點,而是要結合小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規(guī)律整合教學內容,通過教師的啟發(fā)和引導,小學生的回味,將一些道德知識和法治常識以切合小學生生活認知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這樣才能驅動小學生體驗和運用道德與法治知識,在學中用,在用中學,達到活學活用的教學目的。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給小學生提出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小學生進行回憶,激發(fā)小學生的求知欲。教師要對小學生進行啟發(fā),讓小學生在腦海中篩選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同時,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引出小學生心靈深處的生活片段,增強小學生的感觸,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自然地融入學生的生活中,使學生在生活的回味中,不知不覺地接受道德與法治教育。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榜樣學習是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學手段,榜樣的言行和事跡可以將人的理想狀態(tài)具體化,對于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非常適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離不開榜樣的樹立和示范,教師要用榜樣的高尚思想、模范行為和優(yōu)秀的成就,從正面激勵小學生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讓小學生主動、有目標地朝著榜樣靠攏。對于小學生而言,榜樣可以是小學生熟悉的科學家、歷史偉人、革命領袖,也可以是小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家長、教師和同學,無論榜樣是誰,他都承載著高尚的道德品質,是小學生學習的方向。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榜樣示范的教學時,還要注重教學氣氛的營造,要結合教學內容和榜樣的事跡,通過燈光、音效、聲音等營造學習氣氛,使全體小學生都浸潤其中,在聽取事跡講述的過程中升華自己的情感和道德認知。
課堂教學的生活化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提倡的一種新的教學方式,道德與法治教學只有回歸生活,才能夠完善小學生的社會認知,教會小學生做人的道理。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形成需要小學生進行獨立的思考和生活探究,道德與法治只有經過實踐活動,才能真正內化于心。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精心設計一些貼近小學生生活實際的實踐活動,鼓勵小學生積極參與,讓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生活探究,在愉快的活動中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在課堂上,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小學生的生活實際,選取小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案例作為活動素材,讓小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游戲競爭等,再現(xiàn)生活中的真實場景,使小學生在表演中學到社會規(guī)范和法治知識。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小學生積極地參與到社會實踐中,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經驗。在課后,教師可以給小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的作業(yè)內容,讓他們通過生活觀察、生活調查或網上搜索等方式,真正深入生活中,去觀察生活,探究生活、體驗生活,了解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正確認識生活中的真、善、美。
總而言之,小學生品德的形成主要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知和體驗,所以,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必須生活化。在教學中,教師要將課本知識與現(xiàn)實生活結合起來,讓小學生在生活的體驗中掌握道德、法治知識,把生活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本源,引導學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同時,還要利用先進的教育設備,開發(fā)優(yōu)質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培養(yǎng)小學生遵紀守法的意識,提高小學生的基本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