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鳳
散文《項脊軒志》是明代著名的散文家歸有光所寫,通過對生活瑣事的描寫和對庭院、屋宇的描述,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對家道衰落的惋惜之情。而人物的刻畫,又抒發(fā)出作者對死去的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之情。文中的悲情猶然可見,可是作者的“可喜”之情,也于字里行間流露出來,表達了對家族沒落、失去親人之悲,對興旺家族滿懷憧憬而喜。
一、借景抒情
歸有光初寫這篇《項脊軒志》時才16歲,一個少年以一間百年的舊屋作為抒發(fā)情感的襯布,對“南閣子”的每一句描述,都飽含了深沉的思考,思考的背后是隱藏于心底的復(fù)雜情感。對破敗的舊屋并無嫌棄,而是無奈受之,借景感慨衰落的家族就如此間舊屋一般,舊景蕭條、蔽日無光,悲情昭然可見。然而作者并沒有因為舊景的破敗而放棄、墮落,而是通過自己的作為,去修葺舊屋,也是對家族興旺的一種期望和暗喻。
中國明代亦有很多文人,不得志時會借物壯志,或豪邁、或志存高遠,表達滿腔的抱負。而歸有光的情感表達卻截然不同,他用質(zhì)樸的描寫手法,娓娓道來,把項脊軒作為情感宣泄的載體,一物一事看似平淡無奇,可是每一句都蘊含著飽滿的情感。文中第一段:“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边@簡單的一句話看似描寫了項脊軒泥土外露,雨水下流,移動桌案,回頭看卻沒有放置的地方,實則表達出了作者當時的心境。作者的內(nèi)心獨白亦可是:家族百年,凋零落敗,置身于族中,安身亦有所愧,表達了對衰落家族的惋惜,又抒發(fā)了自己未能得志的困苦。不使用驚詞險句,輕描淡寫地就把充沛的情感灌注于文章之中。
而作者并沒有完全沉浸在失落的悲情里,通過對項脊軒的修葺,讓房子不再漏土漏雨。又向前面開了四扇窗子,陽光通過矮墻折射進屋,讓項脊軒充滿了暖意。在庭院中種植了草木等,讓項脊軒呈現(xiàn)出生機盎然的景色。這時的作者坐擁滿屋書籍,仰頭高聲吟誦詩歌,已經(jīng)是由“悲”轉(zhuǎn)“喜”的體現(xiàn),喜從自身而來,喜從書籍中來,喜從希望中來。希望自己的勤學(xué)苦讀,能為家族帶來榮譽,能讓家族興旺昌盛起來。第一段最后一句:“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fēng)移影動,姍姍可愛?!弊髡哐劾锏脑聢A之夜如此動人、可愛,昭示出對取得功名的渴望,對功成名就后光耀門楣的憧憬。細致的描寫、含蓄的表達,讓作者的情感抒發(fā)更加淋漓盡致,也給予讀者更多的遐想空間,未曾言情,情義卻綿綿留長。
二、敘事抒情
作者通過對項脊軒的描寫抒發(fā)了自己的家國情懷,而筆鋒一轉(zhuǎn),由物轉(zhuǎn)事,通過對項脊軒中發(fā)生事物的描寫,可以感受到作者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之情。作者以第三者的身份對老嫗的介紹,把讀者帶入了與作者相同的情感之中,作者年幼喪母,母親的事又悉數(shù)從老嫗口中說出,相當于與讀者分享了項脊軒內(nèi)發(fā)生的舊事,這樣的描寫手法讓人感同身受。而作者又絲毫不掩飾自己的思念之情,情到深處,“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樸實無華的長段敘事,讓思舊的情感積攢到了一觸即發(fā)的程度,此刻終于如泉涌般從作者的內(nèi)心迸發(fā)出來,忍不住放聲大哭起來。
作者通過敘事抒發(fā)情感,對情感的抒發(fā)做了遞進式的描寫,先敘述了庭院經(jīng)過幾次的變故,叔伯分居于前后院,且“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一句話就表現(xiàn)出曾經(jīng)統(tǒng)一聚合的的大宅,已經(jīng)分割而居。作者是用分居的景象來反襯出家族衰落的現(xiàn)狀。而“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則是對分割而居的景象又遞進了一層,不僅僅是分居如此,狗把原來住在同一庭院的人都當做陌生人,客人吃飯要經(jīng)過廚房,雞在廳堂里棲息,儼然已經(jīng)沒有了大戶人家的規(guī)矩,不難看出作者內(nèi)心的酸楚之情。
接下來作者介紹了本文中的第一個人物——老嫗,老嫗以介紹的方式出場,讓讀者與作者站在了同一個陣營,以老嫗為介質(zhì),順理成章地帶出了祖母、母親和姐姐,由老嫗口述出當年母親和她的對話,慈母的音容笑貌立現(xiàn)于前,作者重溫舊時情景,不禁潸然淚下,悲戚之情溢于言表。而文中祖母的出現(xiàn)更是戳中了作者的痛處,祖母對作者關(guān)愛有加,又滿懷期望,拿出象笏那一刻,表現(xiàn)出了祖母對作者寄予了厚望。明朝官員只有五品以上才能使用象笏覲見,把祖父的象笏贈予作者,作者在祖母的關(guān)愛中又受到了極大的鼓舞,思念之情與發(fā)奮之心疊加,就像是壓在作者心頭的最后一根稻草,讓作者嚎啕大哭起來。
三、用典抒情
項脊軒是作者苦讀于此的書齋,前后遭遇了四次火災(zāi)而并未焚毀,作者戲稱大概有神靈保護,實則有不屈不撓、埋頭苦讀、實現(xiàn)愿望的寓意。這一段對“悲情”做了進一步補充,又讓“長號不自禁”的情緒得到緩沖,簡單的表述,寓情于景,情感表達蒼勁有力。
作者在文中提到了兩個典故,一個是秦始皇為清寡婦筑“女懷清臺”作為紀念,另一個則是諸葛亮由務(wù)農(nóng)出而建功立業(yè),在作者的心里覺得它們是有共同之處的,都是從平平無奇走上了人生巔峰的典范,而作者一句反問“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又映射出了作者內(nèi)心對自己境地堪憂,言外之意:“那我呢?”隨即作者就對自己所處的境地進行了闡述,稱自己把破屋當成奇景異致,自得其樂。隨后又拿自己開起了玩笑,“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自嘲的心態(tài)表現(xiàn)出了作者豁達的心胸和與世不爭的格局。
文章末尾兩段是作者多年后補寫,這時的作者心性更加成熟,似乎看淡了往昔的“悲”與“喜”,反而對人的思念尤甚,用近似乎嘮家常的語氣,敘述自己與妻子相處的時光,言語間流露出自己對妻子的愛慕之情和對相聚時光的懷念。相知相愛的場景還未來得及讓讀者回味,作者話鋒一轉(zhuǎn),“其后六年,吳妻死,室壞不修”。這以后的六年,妻子去世了,項脊軒破敗也沒有修葺,作者仿佛一下子從天堂跌入了深淵,前一秒還其樂融融,后一秒就分崩離析,強烈的反差,可以感受到作者深深的哀慟和戚戚的思妻之情。而作者懷著傷心的情緒臥病兩年,沒有什么可以慰藉自己的,所以又派人重修了項脊軒,格局和之前稍有不同。這次重修項脊軒,作者與文章開頭時修葺項脊軒時已經(jīng)是兩種心境,沒有了文章開頭的躊躇滿志的狀態(tài)。文章開頭借修屋來抒發(fā)自己奮發(fā)讀書、爭取功名的求勝心態(tài),可是結(jié)尾再修項脊軒仿佛看透了世態(tài)炎涼,修葺屋舍只為了撫慰內(nèi)心對妻子的懷念。
這篇散文不到800字,卻表達出了作者復(fù)雜而深厚的情感。從文章開頭,作者就表達著自己的情感,不使用華麗的辭藻,用最質(zhì)樸的語言、最簡單的描寫,卻把自己的情感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悲”與“喜”的轉(zhuǎn)換之間,把全文的情感線貫穿起來。是那個特定的時代賦予了作者獨特的思想,也是那個特定的時代成就了一代文學(xué)巨匠——歸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