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亮華,王明元,王星,戴文捷,黃錦訓
解放軍聯(lián)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yī)院莆田醫(yī)療區(qū) (福建莆田 351100)
結直腸癌是一種臨床常見的惡性疾病。近年來,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劇,該病發(fā)病率日益升高,嚴重影響老年患者的生命質量。目前,臨床多采用根治術治療該病患者,傳統(tǒng)開腹根治術、腹腔鏡根治術均為常用術式。開腹根治術能夠完整切除病灶,治療效果確切,是治療結直腸癌患者的經典術式,但存在創(chuàng)傷大、術后恢復慢、手術安全性不理想等弊端[1-2]。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及人們健康觀念的轉變,臨床對手術的要求不僅局限于切除病變組織,而是越來越重視手術的微創(chuàng)性及安全性[3]。腹腔鏡根治術符合外科臨床的微創(chuàng)理念,能夠有效縮短切口長度,減輕手術對機體造成的創(chuàng)傷,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使患者術后恢復更快,預后更佳[4]。本研究探討腹腔鏡與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對老年患者術后胃腸功能及預后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老年結直腸癌患者76例,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38例。試驗組男24例,女14例;年齡60~85歲,平均(71.27±3.41)歲;結腸癌20例,直腸癌18例;腫瘤直徑2~5 cm,平均(3.89±0.41)cm;臨床分期,Ⅰ期14例,Ⅱ期16例,ⅢB期8例。對照組男23例,女15例;年齡60~86歲,平均(71.42±3.49)歲;結腸癌21例,直腸癌17例;腫瘤直徑2~5 cm,平均(3.81±0.45)cm;臨床分期,Ⅰ期15例,Ⅱ期16例,ⅢB期7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其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經病理檢查確診;腫瘤最大徑<6 cm;未出現(xiàn)遠處轉移。排除標準:存在手術禁忌證;合并其他惡性病變;既往有上腹部手術史;合并腸穿孔、腹腔粘連。
兩組術前均進行常規(guī)檢查。
對照組行開腹根治術: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仰臥位,于其腹部正中做一長度約為10 cm 的切口,逐層切開皮下組織及腸系膜,探查腹腔;分離病變周圍組織后完整切除并結扎,清除該區(qū)域淋巴結,在距離病灶5 cm 處切斷腸管并進行吻合;觀察切除區(qū)域止血情況,確保無異常后縫合切口,結束手術。
試驗組行腹腔鏡根治術:采用全身麻醉,患者取截石位,在其臍部做一觀察孔,建立氣腹,腹壓維持在10~12 mmHg(1 mmHg=0.133 kPa);后在臍下做一切口作為主操作孔,置入腹腔鏡(日本奧林巴斯 OTV-S190)觀察腹腔,另外于左鎖骨中線臍水平、右上腹鎖骨中線做兩個輔助操作孔,置入手術所需器械;觀察腹腔,明確病灶位置、大小、淋巴結轉移情況,分離夾閉腸系膜根部血管后切斷,徹底游離病變腸段周圍組織、系膜,并清掃淋巴結組織,然后切除病變腸段,進行腸吻合;再次探查腹腔,確保無滲血后,退出手術器械,結束手術。
(1)臨床指標:記錄兩組術中出血量、淋巴結清掃數目、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2)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記錄兩組術后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飲食恢復時間。(3)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術后隨訪1年,記錄兩組并發(fā)癥(腸梗阻、吻合口瘺、感染)發(fā)生情況及復發(fā)(腹部超聲檢查再次發(fā)現(xiàn)病灶即為復發(fā))情況。
采用 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數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s)
住院時間(d)對照組 38 112.46±13.16 16.34±2.46 157.69±21.34 33.89±4.75 16.46±3.34試驗組 38 71.71±8.43 17.14±2.71 126.54±15.62 25.08±3.26 12.26±1.05 t 16.073 1.347 7.261 9.427 7.395 P 0.000 0.182 0.000 0.000 0.000組別 例數 出血量(ml)淋巴結清掃數量(個)手術時間(min)下床活動時間(h)
試驗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d,±s)
組別 例數 腸鳴音恢復時間 肛門排氣時間 飲食恢復時間對照組 38 3.02±0.49 3.55±0.52 4.05±0.54試驗組 38 1.98±0.35 2.22±0.41 2.26±0.49 t 10.647 12.381 15.133 P 0.000 0.000 0.000
試驗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復發(fā)率比較[例(%)]
老年人是結直腸癌的高發(fā)人群,患者患病初期多伴有腹脹、腹瀉、消瘦等癥狀,隨著病情進展可能會出現(xiàn)黏液便、便秘腹瀉交替、血便等嚴重癥狀,一經確診應立即進行根治術治療[5]。開腹根治術、腹腔鏡根治術均是臨床治療老年結直腸癌患者的重要方法,兩種術式均能完整切除病灶,快速緩解患者病情,治療效果確切[6]。
開腹根治術切口長,術者能夠在直視下分離、切除病灶,對淋巴結的清掃也更加徹底,大大降低了術后的復發(fā)風險[7];但切口過大對機體帶來較大的創(chuàng)傷,易增加術中出血量,延長手術時間,進而使腹腔臟器暴露時間延長,增加感染風險,且開腹根治術術中操作時易損傷其他臟器,影響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導致術后并發(fā)癥較多,因此整體手術效果并不理想[8]。隨著手術經驗積的累及器械的更新,外科醫(yī)師更致力于微創(chuàng)術式的研究。腹腔鏡手術利用特殊的手術器械完成內視、分離、切割等操作,手術時間短,無需暴露腹腔,不會對其他臟器產生損傷,且所需切口較小,符合臨床微創(chuàng)理念,可有效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更利于患者術后恢復。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在腹腔鏡下進行手術操作,術者能夠獲得更加清晰的視野,便于分離、切割病變組織,術中使用超聲刀解剖較為精準,且止血快速,能夠有效減少出血量[9];通過腹腔鏡能夠準確定位病灶,直接到達病灶處進行手術操作,不會對其他臟器產生影響,且在相對密閉的環(huán)境更利于降低感染風險,患者術后恢復更快,并發(fā)癥更少,手術安全性較高,尤其適用于老年患者,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10]。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淋巴結清掃數量、復發(fā)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與傳統(tǒng)開腹根治術相比,在老年結直腸癌患者中采用腹腔鏡根治術的治療效果更佳,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并發(fā)癥更少,住院時間更短,患者術后能夠更快地恢復胃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