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雪,石少鋒,鄒正華,黃 杰
(1.安徽工業(yè)大學體育部,安徽馬鞍山243002;2.北京市亦莊實驗學校,北京大興100176)
2020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席卷全球,為了保障廣大師生的健康安全,同時保證學校教學工作的正常進行,教育部提出了“停課不停學”的號召,網(wǎng)絡在線教學成為學校主要的教學形式,在線教學模式避免面對面接觸,進而阻斷了病毒的傳播。其中,體育教學作為傳播健康知識、改善學生體質(zhì)的重要途徑,在抗擊疫情當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1]。對于體育教學工作,學校多采用教師布置體育任務,學生在家中完成,即居家體育鍛煉的形式。另外,小學生認知存在一定的局限,居家體育鍛煉需要大人的監(jiān)護與陪伴。可見,疫情期間針對小學生的體育教學工作是在學校與家庭協(xié)同背景下開展的,可以說是一次家校協(xié)同模式的演習。因此,通過分析疫情期間小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研究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狀況,不但為今后小學體育教學改革以及家庭體育鍛煉的開展提供參考,而且可以為今后開展小學生體育教學的家校協(xié)同模式提供實驗支持。
新冠疫情暴發(fā)以來,居家體育鍛煉成為體育健康領域研究的熱點。國內(nèi)外專家[2-3]對如何進行居家體育鍛煉提出了很多建議,包括鍛煉方法、鍛煉強度等;體育教育工作者[4-8]也針對學生如何進行居家體育鍛煉、如何設計鍛煉方案提出了很多觀點;另外,胡德剛等[9]研究了新冠疫情期間大學生居家鍛煉行為;敖洪等[10]研究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重慶市主城區(qū)中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現(xiàn)狀,得出在抗擊新冠肺炎期間居家體育鍛煉行為報告率較低。但是疫情期間,小學生的鍛煉行為有哪些特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這些問題對今后線下體育教學改革、開展家校協(xié)作的體育教學模式均有重要價值。
基于此,本文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收集小學生疫情期間居家體育鍛煉數(shù)據(jù),從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內(nèi)容、鍛煉時長、鍛煉頻率等因素的性別與年級差異方面分析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行為的特征。另外,分別以小學生居家鍛煉時長與鍛煉頻率為因變量,性別、年級、家長是否陪伴、鍛煉內(nèi)容、鍛煉目的以及鍛煉信息獲取途徑等方面為自變量建立回歸模型,分析影響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行為的因素,為今后合理科學開展家校協(xié)同模式提供實驗支持,為青少年體育運動促進、學生體質(zhì)改善提供參考。
選取北京某小學二、三、四、五、六年級的31個班951名小學生,共計回收有效問卷928份,問卷回收率為97.58%。
采用問卷調(diào)查法,參考相關居家鍛煉文獻,自行設計《小學生新冠疫情期間居家鍛煉狀況調(diào)查問卷》,問卷經(jīng)體育教育領域?qū)<诣b定、預調(diào)查和信效度檢驗后定稿,問卷內(nèi)容包含學生鍛煉時長、每周鍛煉次數(shù)、鍛煉類型、鍛煉時段、學習資源獲得途徑、親子鍛煉以及鍛煉意愿等信息。該問卷為匿名問卷,采用問卷星發(fā)布該問卷,問卷由班主任發(fā)放,要求父母與學生共同填寫。
本研究的統(tǒng)計分析在SPSS17.0軟件中完成。對問卷選項進行賦值,例如鍛煉頻率,1次=1,2次=2,3次=3,大于3次=4。采用百分比來描述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狀況。采用卡方檢驗比較不同年級、不同性別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內(nèi)容的差異;采用雙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小學生居家體育鍛煉時長與頻率的性別與年級差異。顯著性水平定義為P<0.05。
由表1可以得出疫情期間39.53%小學生選擇在下午,29.54%小學生選擇在晚上鍛煉。居家鍛煉期間鍛煉時長0~5 min者占2.9%,6~10 min占16.43%;11~30 min占53.92%;31~60 min占20.19%;大于60 min占6.55%。對于居家鍛煉形式,力量訓練占34.91%,柔韌性練習占19.98%,跑步占35.12%;跳繩占81.85%,健身操占15.15%,爬山占4.4%,親子體育游戲占26.96%。每周鍛煉頻率達3次以及3次以上者占79.49%。80.56%小學生居家鍛煉目的是為了提高抵抗力。35.45%父母經(jīng)常陪伴孩子鍛煉,12.24%父母一直陪伴孩子鍛煉。
表1 小學生居家鍛煉基本情況Table 1 Basic situ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home exercise
(續(xù)表1)
由方差分析結(jié)果得出,性別組間差異顯著(F=4.625,P=0.032),年級的組間差異顯著(F=4.800,P=0.01),兩者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F=1.126,P=0.343)。可見,年級與性別是影響小學生居家鍛煉時長的因素。研究結(jié)果可以看出,三年級之后,隨著年級的增高,男生的鍛煉時長出現(xiàn)增多的趨勢,女生的變化趨勢不明顯;男生的居家鍛煉時長均大于女生。
由方差分析結(jié)果得出,性別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F=4.097,P=0.043),年級的組間存在顯著性差異(F=5.436,P=0.000),兩者之間不存在交互作用(F=0.187,P=0.945)??梢姡昙壟c性別是影響小學生居家鍛煉的因素。由研究結(jié)果可見,各年級男生居家鍛煉頻率均高于女生,其中五年級同學居家鍛煉頻率最高,三年級同學最低。
卡方檢驗結(jié)果表明,小學生是否參加球類運動不存在性別(χ2=1.099,P>0.05)與年級(χ2=3.646,p>0.05)的差異。小學生是否進行力量練習不存在性別(χ2=3.159,P>0.05)差異,但是存在年級(χ2=10.79,P<0.05)的差異,由表2看出高年級的學生進行力量練習的比例高于低年級學生。小學生是否進行柔韌練習存在性別(χ2=6.075,P<0.05)差異,但是不存在年級(χ2=6.972,P>0.05)的差異,由表2可以看出參加柔韌練習的女生均多于男生。小學生是否跳繩不存在性別(χ2=0.502,P>0.05)與年級(χ2=3.383,P>0.05)差異。小學生是否跑步不存在性別(χ2=0.857,P>0.05)與年級(χ2=7.656,P>0.05)差異。小學生是否參加健身操運動存在性別(χ2=5.472,P<0.05)與年級(χ2=18.772,P<0.05)差異,其中女生參加健身操鍛煉的比例高于男生,高年級學生參加健身操鍛煉比例高于低年級學生。小學生是否爬山存在性別(χ2=2.056,P<0.05),男生爬山比例高于女生,但是不存在年級間(χ2=3.185,P>0.05)差異。
表2 小學生居家鍛煉內(nèi)容的性別與年齡差異Table 2 Gender and age difference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home exercise content
健身操跑步爬山親子體育游戲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42(76.36%)105(82.68%)35(58.33%)10(6.29%)1(1.35%)4(7.27%)21(16.54%)9(15.00%)50(31.45%)26(35.14%)23(41.82%)48(37.80%)30(50.00%)11(6.92%)4(5.41%)3(5.45%)5(3.94%)4(6.67%)56(35.22%)16(21.62%)14(25.45%)21(16.54%)15(25.00%)32(80.00%)116(85.93%)46(77.97%)24(16.55%)14(18.18%)5(12.50%)39(28.89%)14(23.73%)40(27.59%)21(27.27%)15(37.50%)49(36.30%)25(42.37%)6(4.14%)2(2.60%)1(2.50%)4(2.96%)1(1.69%)50(34.48%)22(28.57%)12(30.00%)31(22.96%)14(23.73%)
疫情期間小學生居家鍛煉的時間段主要在下午(39.53%)和晚上(29.54%),其次是上午。這可能由于居家學習期間學生的文化課學習安排在上午,鍛煉時間安排在下午和晚上,另外下午和晚上屬于家長下班或休息時間,可能會用更多時間陪伴或者監(jiān)督孩子的運動鍛煉??梢娦W生的體育運動習慣的形成與家長的關注和參與存在密切的關系,所以家長的體育鍛煉意識和行為會直接影響孩子的體育運動行為[11]。
疫情期間小學生居家鍛煉的時長主要在10~30 min,大于30 min的比例不到26.74%,大于1小時的比例僅占6.55%??梢?,多數(shù)學生的鍛煉時長未達到每天鍛煉1 h的國家標準。每天體育鍛煉時長的不足也是小學生居家體育運動存在的重要問題。對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運動參與很容易,但是如何保證達到合理的活動量和活動強度則很難。體育運動時長不能保證,甚至是“來去匆匆,虎頭蛇尾”式的拍照或錄視頻打卡,能夠滿足學校體育教師或班主任所倡導的“每天堅持體育運動”的號召,但是沒有質(zhì)量的體育鍛煉對學生體質(zhì)改善的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另外,由方差分析結(jié)果可以看出,小學生居家鍛煉時長存在年級與性別差異,三年級之后,隨著年級的增高,男生的鍛煉時長出現(xiàn)增多的趨勢,女生的變化趨勢不明顯;男生的居家鍛煉時長均大于女生。
對于居家鍛煉形式,跳繩占81.85%,跑步占35.12%,力量訓練占34.91%,親子體育游戲占26.96%。柔韌練習占19.98%,健身操占15.15%。可見,疫情期間學生的主要鍛煉內(nèi)容為跳繩。這與本校要求學生每天的鍛煉打卡內(nèi)容為跳繩有關。這也表明多數(shù)學生能夠聽從教師的安排完成體育學習任務,可見體育教師在居家鍛煉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高年級的學生進行力量練習的比例高于低年級學生。參加柔韌練習的女生均多于男生。女生參加健身操鍛煉的比例高于男生,高年級學生參加健身操鍛煉比例高于低年級學生,男生爬山比例高于女生。二年級學生參與親子游戲比例相較其他年級比例高,這可能是因為學校體育教師在布置居家運動任務或者提供相應學習資源時候更多傾向于親子游戲。另外,監(jiān)護人可能更有意愿帶著年齡相對較小的孩子共同運動??梢?,對于低年級小學生,可以多開展家庭體育游戲類課程,讓孩子回家之后帶著父母運動;針對女生,可以開設一些健身操以及柔韌性課程,提升其運動興趣。
每周鍛煉頻率達3次以及3次以上者占79.49%。由方差分析結(jié)果可以看出,每周鍛煉頻率存在性別與年級的差異,表現(xiàn)為各年級男生居家鍛煉頻率均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男生比較好動有關。其中五年級同學居家鍛煉頻率最高,三年級同學最低。
多數(shù)學生每周鍛煉的次數(shù)能達到3次,部分學生每周鍛煉的次數(shù)不到3次。對于部分每周鍛煉頻次較低的學生,可能與家長意識欠缺或者是孩子肥胖等因素有關,這些學生需要特殊化的課程內(nèi)容安排,不能讓這些學生居家也成為體育課的長期“見習者”和“局外人”,爭取不讓任何一名學生掉隊。
學生獲取學習資源的主要途徑是學校教師給予的體育任務,較少的是家長布置的體育任務,極少有家長從特定的公眾號獲取資源。這說明了體育教師在居家體育鍛煉中發(fā)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另外,家長的體育素養(yǎng)相對較低,僅有少數(shù)的家長會給學生布置體育作業(yè),幾乎很少有家長會主動關注有關體育鍛煉的公眾號。豐富的學習資源會對學生居家體育鍛煉的參與度和質(zhì)量產(chǎn)生直接影響,建議體育教師在做好居家體育運動任務布置的同時,也要甄選在線公眾號等資源向?qū)W生和家長推送,這樣讓學生和家長會有更多專業(yè)的學習和教育資源,提高家長和學生的體育素養(yǎng)。
多數(shù)家長只是偶爾陪伴孩子體育鍛煉,大約40%的家長陪伴孩子參加體育鍛煉,有10%左右的家長一直陪伴孩子鍛煉。該研究表明少數(shù)家長一直陪伴孩子鍛煉。有研究指出父母經(jīng)常帶領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鍛煉習慣[5]。因此,有必要鼓勵更多的家長陪伴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幫助孩子養(yǎng)成終身鍛煉的習慣。
大多數(shù)家長與學生均認可體育鍛煉具有提高抵抗力的重要價值,有30%左右的小學生喜歡體育運動。家長的參與和居家體育運動內(nèi)容趣味性會對學生鍛煉意愿產(chǎn)生很大影響,所以體育教師在布置相關居家運動中更多采用親子體育游戲或者個人挑戰(zhàn)性任務,讓學生在游戲中增強體質(zhì),達到相應的鍛煉目標。因為家長多不具備專業(yè)的運動訓練知識,所以在監(jiān)控和調(diào)整運動量和運動強度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學校教師給予的運動指導更多的是運動方式和比較普遍性的運動量建議,但是孩子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建議體育教師在給予在線或遠程運動指導中,要注意區(qū)別對待孩子,做到分層布置任務,注重男女生差異性,給予不同能力學生合理的挑戰(zhàn)區(qū)間,既能在完成任務中增強體質(zhì),也能通過完成自己的挑戰(zhàn)任務而增強信心,使得其所在運動中積累更多的成功體驗,從而讓居家體育鍛煉效果更佳。
(1)新冠疫情防控形勢下,居家學習期間鍛煉的時間集中在晚上與下午;多數(shù)小學生鍛煉時長未達到每天1 h的標準;鍛煉的內(nèi)容主要為跳繩。小學生居家鍛煉時長存在年級與性別差異,三年級之后,隨著年級的增高,男生的鍛煉時長出現(xiàn)增多的趨勢,女生的變化趨勢不明顯;男生的居家鍛煉時長均大于女生。每周鍛煉頻率存在性別與年級的差異,表現(xiàn)為各年級男生居家鍛煉頻率均高于女生。
(2)新冠疫情防控居家學習期間,小學生主要通過教師布置體育作業(yè)來獲取體育鍛煉信息,可見體育教師在小學生體育鍛煉行為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多數(shù)父母偶爾陪伴孩子參加體育鍛煉,鍛煉內(nèi)容主要為教師布置的體育任務,家長的體育素養(yǎng)有待提高。如何提高家長的體育素養(yǎng),這也是今后家庭體育鍛煉有待繼續(xù)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小學時期是動作發(fā)展的重要時期,正確的動作學習與鍛煉是今后從事競技體育運動的基礎。建議小學體育教師須對小學生如何進行課外鍛煉多加指導,甄選出優(yōu)質(zhì)資源提供給家長和學生,幫助家庭體育鍛煉持續(xù)有效地開展。建議學校通過家長會的形式讓父母多了解、并掌握一定的體育鍛煉知識,多陪伴小學生參加體育鍛煉,讓體育運動成為家庭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