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吳江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長安實驗小學 吳 瓊
《新課程標準》提出,學生學習模式的變革是信息技術的普遍運用以及推廣的出發(fā)點,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愉快而精力充沛地投身到實際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中去。因此,信息技術條件下小學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的策略與方法的適用研究,就是要把多媒體技術普遍運用到學生認真學習與探究等全過程,也有利于培育孩子們的興趣和理解水平,讓學生由“聽”轉向“做”,從被動接納轉變?yōu)橹鲃訁⑴c,做到以生為本,從而使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索。
從目前的信息技術條件下實際教育情況來看,存在的問題大概主要有兩種:首先是教學理念有待強化,對信息技術應用的關注力度明顯不夠。這主要是大部分小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傳統(tǒng)教學觀念,認為重點還是背誦和熟記,相關知識和概念的熟練掌握需要的就是駕輕就熟,完全依靠死記硬背來強化關鍵點,側重的也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學,缺乏對于信息化技術應用的認識以及重視,難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其次是過度依賴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師生之間缺少應有的溝通與交流。這正好與第一種情況相反,是老師在教學過程對信息技術的過度使用,特別是用傳統(tǒng)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時,若再機械依賴信息技術,不但會減少師生之間溝通交流,而且限制書面文字的思維性以及拓展性,不能夠讓學生通過有效的閱讀來體會出其內涵的豐富。
正因為信息技術本身的優(yōu)勢,才會有其傳統(tǒng)教學所不可比擬的地位和作用,對提高小學教學效果和質量來說,其意義非同尋常。但就目前現(xiàn)象描述來看,存在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沒有從實際出發(fā),靈活運用信息技術。鑒于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大部分資源都是數(shù)字化形式呈現(xiàn),它包括教學課件、網絡視頻以及學習工具軟件等等,內容。形式精彩紛呈,而這一點正是原有課堂教學所不能達到的,也是傳統(tǒng)教學所不可比擬的。這也正成為小學教學活動靈活運用信息技術攀比對象,重表面,輕實質,運用信息技術純粹是作秀或考核檢查之需。
其次是沒有從深度出發(fā),抓住學生的探索欲。新媒體和新技術能夠提供形象直觀且容易理解的溝通交流,通過音像可以聲情并茂地展現(xiàn)出感知的元素,既有益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和探索,又有益于學生聯(lián)想創(chuàng)新思維的拓展和提升。而實際教學中只是把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一種教學工具,泛泛而談,沒有深層次的挖掘,學生的自我主體作用得不到完全發(fā)揮,其學習知識的效果和質量自然就不能夠得到極大地提升。
最后就是沒有從關鍵點出發(fā),引導學生思維。這里的關鍵點主要是指學生的興趣性和積極性,要想在信息技術條件下,使學生有一個良好的主觀平臺氛圍,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意愿,這就需要通過音樂、圖像和背景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能夠身臨其境,直面世界,其學習的興趣性和積極性等方面自然就能夠得到很好的提升。而實際教學過程沒有從學生思維提升的角度考慮,致使信息技術應用偏離了教學的宗旨,再加上自身的信息技術素質不夠到位,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合理有效運用好信息技術。
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教學有情境直觀、內容充實以及數(shù)據信息量大等特征,它所表現(xiàn)的直接感官因素,諸如通過圖像、動漫和聲音等元素的有機組合,內容和形式精彩紛呈,很具有吸引力和擴張力。而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恰恰對于這些詳細且豐富生動的事物非常有興致,這正好有助于他們學習知識的獲得和儲備。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盡量從提升教學效果以及質量著手,最大程度地選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編制出表現(xiàn)現(xiàn)代教學觀念和目標的信息課件,把需要表達和難以理解的內容以多媒體的方式展現(xiàn)出來,以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致,增強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譬如在小學語文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先以小蝌蚪的口吻作自我介紹:咱們是一只只自由自在的小蝌蚪,有著黑乎乎的、圓溜溜的大腦瓜,以及精細的小尾巴,同學們想明白我們是怎么一步一步變成青蛙的嗎?這時候多媒體開始播放視頻,呈現(xiàn)出天氣暖和了,青蛙媽咪們紛紛地跳進小溪里,在岸邊草叢中產下了很多黑黑的卵,慢慢地,慢慢地,卵就長成了歡快的小蝌蚪,暢游在池塘里,緊接著鴨媽咪、金魚媽咪和烏龜媽咪帶著孩子相繼游過來。在此過程中,重點展示小蝌蚪的尾巴的變化,讓學生們通過觀看情境課件,直觀形象地了解到小蝌蚪怎么一步一步變成青蛙,自然就激起他們求知的欲望和興趣,也豐富了課堂教學的手段和目的。
小學生的感知因為受年齡、生活閱歷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約束,他們認知手段與判斷水平普遍不強,特別是對那些抽象的論述,也就是學生日常生活難以接觸到的概念,理解掌握起來往往相對費勁。這時候教師就要為學生尋找各種學習工具,以突破難點與改變方式為著眼點,切實解決好學生學習中的實際難處。
譬如在古詩詞教學方面,鑒于其語言是高度精煉的,所表達的意境也是非常深遠的,如何指導學生來學習古詩句,感悟詩人用詞的精煉,體驗古詩句的內在神韻呢?課堂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使用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能夠經由生動豐富的畫面逐步展現(xiàn)出當時的情境,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領會和體驗其中所蘊藏的內涵,這對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都會起到不可小覷的作用。
《新課標》中積極提倡和鼓勵學生運用自立、互助以及探究的求學態(tài)度,這不但要求學生學習方法的改變,而且突出了自我能動性的主體。但在原有的教學進程里,所有的環(huán)節(jié)基本都由老師來安排,循序漸進,從教學范圍的制定、教學策略與方法的運用,到教學程序的統(tǒng)籌,學生主要是被動參與。
在課堂教學中,從傳統(tǒng)的教學媒介轉向多維立體,使用信息技術進行交互式學習,學生就能夠自在地享用所有的配置資源,完全可以根據自我的能力和特點來選用學習方式方法,尤其是在這種邊際式的學習氛圍里,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的意識、自覺學習的態(tài)度,都會獲得進一步的提高和加強。同時,這對拓展教學的思維,創(chuàng)新教學的形式等方面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也更有利于課堂教學成績的快速提高。
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社會和家長對于教學質量的需求愈來愈強烈,這也是從教師的角度所采取的一種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手段和方法。教師是一切策略和方法實施的主體,教師業(yè)務素質提高了,課件制作質量就提高了,自然教學的水平也就上去了。所以提升教師隊伍信息素質,對于利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有著至關重要作用。尤其是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這更需要教師們首先要充分理解以及認識信息技術所帶來的思想觀念的轉變,掌握信息技術使用的要領,并在課堂教學中熟練使用。教師信息化精準能力和素質的提升,應以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為中心,切實從知識結構和實際行動中把信息技術靈活地、充分地滲透到課堂教學中去,以極大滿足服務教學改革的迫切需要。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具體應用中確實發(fā)揮了應有的作用,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小學課堂教學中,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把教學內容的表現(xiàn)途徑、孩子們的學習模式加以革新,極大地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使其成為小學生教學中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但在具體實踐中,我們必須要防止唯信息至上的論斷,運用信息化教學并非等同把以前原有的教學方法棄之不用,而是怎樣合理把教育信息化教研能力與傳統(tǒng)的教學形式相銜接,引領未來教育,總而言之,無論用哪種方式,重要的是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