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延斌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東廣州 510800)
自美育理念被提出,各高等院校皆大力倡導并實施,而美育所代表的不僅是單一性的技法傳授,更是要教會學生學習如何審美且能夠發(fā)現美并創(chuàng)造美?,F階段,音樂對學生生活及學習都有重要影響,因此高校教師在授課中將音樂美育加以融入,能夠使高校學生群體在理解、感受、聆聽音樂同時,并通過潛移默化的深入影響建立完善的音樂素養(yǎng)。與此同時,在課程思政這一理念影響下,各高職院校也應加強思政教育工作力度,可將其與音樂美育充分結合,促使該項工作落實能夠順利進行。
音樂美育通常指向依托于音樂藝術,并利用其表現手法及內容而進行的審美教育過程,通過高雅的音樂藝術能夠以此凈化高校學生群體心靈,并充分促進其社會活動能夠展現個體完美度及個性化。而從實質上講音樂藝術本體特征對其美育功能有著決定性影響和作用,其原因則是音樂主要是利用旋律、速度、力度、音響、曲式、節(jié)奏以及音色等各種外界物質作為媒介將各種聲音逐步進行傳遞,本質講音樂藝術也屬于聽覺藝術,人類能夠利用音樂將個體情感進行表達,同時也將其視為引導和帶動音樂同種的主要工具之一。一般來說,高等院校教育階段音樂美育通常會被分為三種不同類型,首先,娛樂性音樂,該類型音樂主題立意、思想內容較為簡單,其作用主要是用來日常消遣和娛樂;其次,情感性音樂,該類型音樂主要是對個體情感和精神世界的各種微妙化描寫,其美育功能則是發(fā)揮一定道德教育和引領作用;最后,社會性音樂,該類型音樂與前兩種相比,帶有濃烈的階級性及政治傾向特征,其美育功能則是對時代變化的一種體現,也是為將時代引領作用充分發(fā)揮。
而從高校學生角度講,日常所接受的思政教育通常以政治思想理論以及常規(guī)性思政教育兩大內容為主,而理論知識則是教學前提與基礎,后者則是教學開展的重要保障和具體實踐,兩者之間相輔相成、關系密切,若在日常思政教育開展環(huán)節(jié),院校和教師過于注重相關理論知識,則無法從整體上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群體思政水平,鑒于此各高校在深入貫徹落實思政教育工作時必須立足于學生群體實際思政水平及個體差異之上,將其視為重點前提條件,強調思政教育個性化及針對性,并確保能夠將該項教育融入高校教學的各項工作中。
對于音樂藝術素養(yǎng)較強的高校學生與其他學生群體相比顯然前者個性化特點更為突出,主觀思想也更為活躍和豐富,尤其是當前社會各類型網絡文化層出不窮,學生獲取信息途徑也極為便捷,涉及范圍十分廣泛,大學生獲取相關資訊不再受時間及方式所局限。但與此同時,受多樣性文化及思想沖擊影響下,容易使院校學生人生價值觀養(yǎng)成出現一定偏頗,并且當前部分高校學生皆屬于獨生子女,成長環(huán)境依然算得上極為優(yōu)越,個體意識也更為獨立和自私,從而使其綜合素質無法達到社會要求,因此面向高校學生利用音樂美育進一步強化思想政治觀念及意識既是時代進步需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具體要求。
新時代發(fā)展以來,高等院校學生數量有大幅度增長,并且隨著大學生數量驟增,就業(yè)壓力以及所面臨的學習壓力都有明顯提升,由此也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發(fā)育及成長帶來一定負面影響,甚至使部分高校學生都產生一定程度的心理疾病,更嚴重者也有極少數大學生因個體性心理疾病進而有休學、退學或自殺現象發(fā)生。由此即可發(fā)現,學生心理問題對其學習狀況和生活狀態(tài)都有重要影響,因此各高等院校在落實思政教育工作階段也應將心理教育視為關鍵環(huán)節(jié)。但對當前部分高校思政工作進行分析發(fā)現,在該項工作具體開展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和推進效果極不理想,其原因則是一方面學生對該項教育態(tài)度普遍持有反對觀點,且對該項工作極不配合;而另一方面則因為高等院校本身對心理教育重視程度有限,從而導致該項工作一直處于停滯化狀態(tài)。而為進一步改善這一教育問題,各高等院??梢劳杏谝魳访烙⒁豁椡晟频妮o助體系,音樂受眾群體極為廣泛,即使并非音樂專業(yè)的高校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也常會接觸各種音樂作品,而恰好各高校可對其廣泛性特征加以利用,促使音樂文化和美育欣賞成為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部分之一。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可通過各種網絡平臺或校園互動平臺積極分享一系列勵志或較為舒緩的輕音樂作品,幫助高校學生群體緩解自身心理壓力。
為深入強化思政教育工作效果,各高??蓪鹘y(tǒng)音樂課程進行利用,以此實現文化育人的教學目標,并將音樂藝術教學視為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通過傳統(tǒng)課堂教學引導高校學生感受音樂文化魅力,并以此提升個體音樂修養(yǎng),促使人文主義精神及學科素養(yǎng)能夠在日常生活和學習階段做到全面性滲透。課堂教學上,教師可將紅色文化或傳統(tǒng)民族精神視為音樂美育主題,精心挑選各種音樂作品,并有針對性設計思政教育案例,也可在課堂上為學生播放多種紅色音樂作品,隨后則引導學生針對相關作品了解其所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并講述該歌曲背景下的各種感人而又鮮活的真實故事,以此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并使其在學習音樂審美鑒賞知識同時,也能夠將個體思政理論水平以及政治覺悟全面提升。以《東方紅》《十送紅軍》《紅星歌》為例,在針對其開展音樂美育授課時,教師首先可要求學生根據該音樂作品收集其相關資料,其中需包括歌曲創(chuàng)作背景、作品內涵、作品資料拓展以及音樂鑒賞感悟等內容,隨后在課堂教育階段,教師可要求學生對自身所收集到的資料信息及體會進行分享,分享結束后,教師應針對音樂主題和所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進行綜合性總結,以此進一步深化思政理論知識,增強高校學生民族自豪感、堅定其思想政治信仰。此外,思政音樂美育課堂開設,其目的則是為了讓學生通過系統(tǒng)化教學對傳統(tǒng)文化及民族精神能夠近距離接觸和了解,并從而產生熱愛、傳承的民族責任和意識。在教師引導前提之下,傳統(tǒng)課堂教學能夠同面對面方式對音樂美育學習中所出現的各項問題實時解決,并且通過各種愛國音樂曲目的融入,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互動,同時也可對傳統(tǒng)音樂作品特點進行分析,充分了解各項中國元素。
從素質教育角度講,音樂美育屬于重要構成部分,而為通過對其進行利用強化思政教育影響力度,各高等院校應時刻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積極利用座談或講座的方式對思政內容進行補充,并且通過該系列方式能夠增加與高校學生群體直接交流和溝通的教學機會。例如,各院校可開展“以音樂為橋梁構建文化自信”的音樂美育思政主題講座,講座中可將當下的各種思政時事熱點進行融合,以此對音樂感染性與傳播性特征加以利用,并有效的做到文化輸出與傳遞。
各高校在建設音樂美育思政教育時,也可對新時代下的各項新媒體功能及特點加以利用,可以此構建趣味性極強且具有濃重思政教育意義的視頻或話題接力互動等各項活動內容,該活動方式不僅能夠使更多高校學生群體參與其中,更能夠形成二次有效傳播,進一步擴大其融入感,使之形成正向社會發(fā)展效應。鑒于此,各高等院校可在國慶、建黨節(jié)日之際積極開展各項實踐活動,并充分利用第二課堂開展音樂合唱、演奏或快閃等多種主題活動。也可針對《我和我的祖國》該首音樂作品拍攝各種類型的音樂短視頻,由此向祖國表達自身的熱愛之情,而通過大范圍宣傳和弘揚,也能夠讓當代社會群體對高校學生的民族精神面貌了解更為具體,進而使學生群體集體榮譽感以及愛國情懷皆能進一步加深。除此之外,各高等院校也可積極組織和成立各種主題合唱團,將藝術社團作用充分發(fā)揮,以紅色音樂合唱編排為例,首先應由音樂教師承擔指導工作,思政教師則擔任音樂排練環(huán)節(jié)的講解員一職,由此加深高校學生對紅色歌曲的理解程度,并深入調動其演唱代入感。與此同時,利用具體的音樂文化起到一定模范和宣傳作用,促使高校學生能夠將相關思政知識及教學結果內化于心,該類型音樂美育實踐主要由學生興趣作為教學出發(fā)點,經過各項教師的多重指導與教學設計,使其將思政教育工作自然融于校園文化。
從教育目標角度講,思政教育與音樂美育具有共同教育方向及基礎性目標,其目的皆是為加強高校學生核心素養(yǎng),而通過高校教師將兩者之間進行巧妙融合,并對學生加以科學引導,使其在潛移默化影響之下,能夠在音樂美育學習階段將其個體道德情操、思政素養(yǎng)有效提升,并且通過將其與第二課堂相結合,也能夠對音樂美育思政教育工作進一步探索,以多種形式的實踐教育活動開展達到思政教育的最終目的,而同時在音樂聆聽、感受的過程中,高校學生也能全面拓展自身音樂知識領域,并滿足新時代下的精神文化成長需求。
綜上所述,傳統(tǒng)高校思政教育因其授課模式過于固化,從而導致學生群體對其參與熱情有限,進而導致思政教育質量也一直無明顯提升,而通過在音樂美育中對思政教育進行滲透發(fā)現,豐富的音樂元素對落實思政教育有重大促進作用,因此各高校通過創(chuàng)新原有教育方式,并利用傳統(tǒng)課程及第二課程等授課途徑,促使高校學生能夠在輕松且愉快的教學氛圍中主動參與思政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