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昀欣
(云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小提琴教學的方式,自古以來就以師徒制的口傳心授為主,根據(jù)Boyden的說法,「十七世紀的小提琴的學習,首先拉奏簡單的舞曲和曲調(diào)及其變奏,接著學習復(fù)雜的裝飾段落,之后才進入把位變換與雙音的學習。而進階與專業(yè)的小提琴技巧,則須靠自身的苦練或拜師學藝才能獲得」。而在一對一的傳授過程中,為了要使學習者更快速與正確地掌握技巧與風格,教學材料的使用是必須的。例如有「提琴奏鳴曲之父」之稱的科賴里,便以其著名的十二首奏鳴曲,作為教學的材料。然而,隨著提琴技巧日漸復(fù)雜與困難,單靠樂曲的學習,并不容易掌握全部的技巧。十八世紀時,為提琴而寫的學習材料或作品,其內(nèi)容包含了大量的文字解說,而樂曲的形式,則多半以短小的舞曲或練習曲似的樂曲來呈現(xiàn)。最常見的是二段體樂曲,有些則是奏鳴曲、變奏曲或賦格的形式出現(xiàn)。到了十八世紀末,隨著小提琴演奏型態(tài)的改變,逐漸趨向獨奏形式的演出,技巧的需求與日俱增,完全由練習曲所組成的學習材料陸續(xù)出現(xiàn);至十九世紀,由于各種派別之興起,教學方法越受重視,加上音樂出版更加興盛等社會條件,因而出現(xiàn)更豐富的練習曲,為小提琴技巧提供各式各樣的訓練方法。
此時學習材料的名稱并不固定,大部分將之定名為「練習曲」(étude)、「隨想曲」(caprice)、「技巧練習」(exercise)或「日課」(matinée),其內(nèi)容多半包含一首短小完整的作品,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某些單一的技巧;另外尚有一類練習曲不僅能訓練某些技巧,同時還具備相當?shù)囊魳沸?,稱為「音樂會練習曲」(concert étude),也出現(xiàn)于十九世紀,提供習琴者另一種選擇。自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歐洲各國的小提琴家不僅在演奏上有出色的成績,同時在教學方法的研究上,也有重要的貢獻。此時許多小提琴家/教師相繼提出極有價值的練習曲,其中又以意大利的帕格尼尼、費奧尼羅;法國的克羅采、羅德、馬沙士;德國的凱薩、許拉迪克、費華;奧國的董特;捷克的賽夫西克等人的練習曲作品最為著名,至今仍被廣泛地使用。
十九世紀的練習曲種類繁多,為了清楚地呈現(xiàn)其訓練目的及內(nèi)容,將練習曲初步分類,依技巧的難易程度,將之分為三級:分別為初級、中級及進階,此處所指之練習曲,乃是包含了左手與右手的各類技巧訓練,以下介紹:
1.費華60 Studies for the Violin,op.45
費華六十首練習曲之內(nèi)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三十首)為第一把為的練習;第二部分(三十一至六十首)開始介紹第三把位,并有一、三把位的換把練習。在右手弓法的分配上,一至七首均為分弓,并指示在上半弓的部位演奏;第八首之后介紹全弓的Legato弓法;其后主要訓練位于中弓的混合弓法,包括上弓的Staccato、Ricochet、Martelé等弓法。除此之外,全本練習曲有四首使用了分弓的三連音(第十一、十九、三十四、四十九首),次數(shù)頻繁。左手技巧方面,一至四十九首均為單音的練習,第五十首之后開始有雙音手型的使用,并且著重于三度與八度的雙音練習。
2.凱薩36 Studies for the Violin,op.20
凱薩練習曲之內(nèi)容分為三個部分,分別為(1)第一部分:第一至十二首,只使用第一把位,單數(shù)為分弓弓法或斷奏練習,雙數(shù)為連弓弓法;(2)第二部分:第十三首至二十四首,開始使用第三把位,包括固定把位與一、三把位的換把練習;(3)第三部分:二十五首至三十六首,提高到第五把位以上,以及各個把位間的變換練習。此練習曲編排的方式,由易至難,而其調(diào)性的分配,也只維持在四個升降記號以內(nèi),且每一個調(diào)均曾出現(xiàn),可以說是一本相當完整且循序漸進的練習曲。
在中級的練習曲教材中,除了基本的左右手技巧之外,進一步包含了各種困難的弓法和指法之運用,例如右手的 Staccato、Spiccato、Sautillé等弓法的使用;左手的雙音、和弦、把位變換等基本技巧,都已普遍地使用。
1.馬沙士Special Studies op.36
馬沙士作品三十六號的練習曲,內(nèi)容分為兩個部分,前半部為Special Studies,后半部為Melodious and Progressive Studies。練習曲之前半部內(nèi)容多半保持一至五把位的使用,并且有少數(shù)的雙音練習。整體來說,每一首練習曲的練習目的相當明確,集中在一至二項技巧的訓練。雖然此練習曲在節(jié)奏、弓法、音樂表現(xiàn)等均較初級之練習曲稍難一些,但比起其他練習曲,其音樂性是較為豐富的。
2.董特24 Exercises,op.37
董特有兩部著名的練習曲,分別為作品三十五與三十七,其作品特色為每一首練習曲均有特定的練習目標,在右手技巧訓練方面,弓法的種類并不多,主要以連弓弓法為最多,其他還包括Spiccato、Martelé、Staccato三種弓法;在左手技巧方面,除了一至五把位的單音練習之外,數(shù)首雙音練習的部分,較馬沙士的練習曲困難一些,同時,三音至四音和弦的練習,也包括在其中。
3.克羅采42 Studies or Caprices
克羅采四十二首練習曲作于1796年,是一部相當重要的練習曲作品,融合了德國與法國學派之風格,被小提琴家海飛茲譽為是「我的圣經(jīng)」。其內(nèi)容主要分為三大部分,分別為:(1)一至十四首,手指基本練習;(2)十五至二十二首,震音練習;(3)三十一至四十二首,兩聲部及三聲部的練習。總的來說,主要是以訓練左手的技術(shù)為主,舉凡各種音程的變化、雙音、音階、琶音、換把等練習,都包含在內(nèi);右手弓法的訓練,則以最常用的圓滑奏為最多,斷奏及頓弓、跳弓的運用較少。雖然克羅采練習曲提供了相當完整的左手練習,但其難度的分配卻沒有一定的準則,因此弗列其認為,在技巧難易度懸殊很大的情況下,最好在雙音練習之前,加入費奧尼羅或羅德的練習曲較為適宜。
4.費奧尼羅36 Etudes or Caprices,op.3
此練習曲在十九世紀時與克羅采練習曲并列為標準教材,它包含了當時所有的技術(shù),可以說是克羅采練習曲與羅德練習曲的補充材料。十九世紀德國小提琴家史博曾為它寫過第二小提琴伴奏。費奧尼羅的練習曲,在左手的雙音練習方面,較董特練習曲作品明顯地增加,除了三、六、八度雙音之外,也加上了十度雙音練習,其使用的把位,也經(jīng)常提高到第五把位以上。在右手技巧方面,大角度的跨弦練習、聯(lián)結(jié)多音的Staccato,都包括在其中。
5.羅德24 Caprices
此練習曲之重要性與克羅采練習曲相當,其內(nèi)容兼具音樂性與技術(shù)練習,難度則較克羅采練習曲稍高。弗列其對此練習曲的評價相當高,稱「羅德與克羅采的練習曲,永遠為小提琴技巧打下最牢固的基礎(chǔ)」。此練習曲的技巧層次,除了較前面幾部練習曲困難之外,主要是它的內(nèi)容與音樂表現(xiàn)結(jié)合,可以說是應(yīng)用性的技巧練習,這一點也可由它的名稱—隨想曲看出。
進階的練習曲教材的性質(zhì),嚴格來說已經(jīng)不是純粹的技巧練習了,其內(nèi)容通常需具備高深的技術(shù)才能勝任,與其說它是練習曲,倒不如說它是技巧的試金石。通常進階的練習曲教材,都具有相當不錯的音樂性,惟其美好的樂思,必須在成熟的技巧掌控之下,才能完全展現(xiàn)出來。
1.董特24 Etudes and Caprices,op.35
董特的作品三十五號練習曲,音樂內(nèi)容、風格類似于克羅采練習曲,也就是其練習目的每一首都相當清楚,音樂性普通,但其技巧層次顯然較克洛伊采高深許多。此練習曲的內(nèi)容,著重于雙音、和弦與震音的訓練;右手弓法除了連弓與Ricochet弓法之外,較少其他的變化。
2.帕格尼尼24 Caprices
此練習曲每一首皆為精致的音樂小品,其內(nèi)容包括所有提琴技巧中最困難的伸指八度、和弦、Saltato弓法等,是弗列其心目中最有價值的練習曲作品。帕格尼尼這部作品不僅是小提琴界的「新約圣經(jīng)」,同時也影響的鋼琴作品的創(chuàng)作,像是李斯特、拉赫曼尼諾夫等人,都曾將他的第二十四首隨想曲作為主題,創(chuàng)作出膾炙人口的鋼琴變奏曲。
一首真正的樂曲是由各類的技巧所組成,要拉好這些樂曲,勢必要先克服這些技巧障礙,其解決方法,首先要挑出困難技巧處,分析其難點,進而尋找練習材料來解決。因此若能夠以一般演奏曲目為主軸,例如以小提琴協(xié)奏曲,或是小提琴獨奏曲作為目標,分析其技巧,并提供訓練材料作為輔助練習,因此在一對一的小提琴授課過程中,為了要使學習者更快速與正確地掌握技巧與風格,教學材料的使用是必須的,若是只單靠樂曲的學習,并不容易掌握全部的技巧。而在這些數(shù)量相當多的練習曲當中,都是用來輔助提琴技巧的好材料,但由于其機械性的練習,容易使學習者感覺枯燥,若使用錯誤,后果更不堪設(shè)想,因此這些練習,不該是每日練習項目的全部,適量與正確的取用,應(yīng)該是最恰當?shù)淖龇ǎ栌扇巫R練習曲教材,讓練習曲教材的使用更加有效率,并在技巧訓練全面提升之后,配合演奏風格的熟悉、詮釋上的掌握,使我們的提琴演奏更上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