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建忠
[摘 要]在數學教學中,例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橋梁,習題則是學生形成技能的基石。文章從“交點設計”“節(jié)點突破”“精點突圍”三個維度談小學數學板塊題組設計策略。
[關鍵詞]板塊題組;交點設計;節(jié)點突破
[中圖分類號] G62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1)32-0049-02
在數學教學中,例題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橋梁,習題則是促進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數學技能、發(fā)展數學思維的基石,也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題組能融匯知識,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從“交點設計”“節(jié)點突破”“精點突圍”三個維度談小學數學題組設計策略,著力從教材習題入手,合理挖掘,設計題組,積極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加廣闊的思維時空,讓學生的思維綻放異彩。
一、題組“交點設計”策略,促進思維自然成長
1.編織生活與情境的交融點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數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由此可見,數學習題設計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讓數學與生活融為一體,才能活躍學生的思維,也才能讓學生自主地進行問題的分析、比較、歸納、猜想與驗證等探究活動。
例如,對于二年級上冊“用乘法解決問題”,可設計這樣的題組:
(1)冬冬買4瓶牛奶一共要多少錢?
(2)喬喬和4個同學每人一瓶牛奶,喬喬媽媽買了一瓶水,一共要多少錢?
(3)自己提一個數學問題,并解答。
2.編織層次與坡度的交匯點
習題組既要有坡度,又要有層次,難易適當,這樣才能顧及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到發(fā)展??砂蚜曨}按內容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基礎練習,學生初步形成技能;第二層次是拓展練習,學生鞏固技能;第三層次是思維訓練,學生發(fā)展技能。
例如,對于二年級上冊“7的乘法口訣”,可設計以下題組:
(1)7×7= ? ?2×7= ? ? (2)3×7= ? ? ? ? ?5×7=
6×7= ? ?4×7=? ? 2×7+7=?? ?6×7-7=
你發(fā)現了什么?哪些選項可以用“三七二十一”來計算?
出示:3×7、7×3、3個7相加、7個3相加、7+7+7、3+3+3+3+3+3+3、2×7+7、8×3-3、3個7相加、3+7、1+2+3+4+5+6。(此題讓學生對乘法口訣的理解相當透徹)
3.編織多樣與思辨的交織點
數學習題總讓學生產生疲勞感與枯燥感,對此,教師可以對同一個知識或技能設計形式多樣的習題。比如對概念法則這種基礎知識可設計些填空、選擇、判斷的類型題,對于計算方面一般設計變式題,對解決問題方面則可設計補條件、補問題、選條件等開放題……讓學生在練習時調動多種感官,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編織開放與探究的交互點
在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抓住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廣闊性、聯想性等進行訓練與培養(yǎng),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訓練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使思維輻射到與問題相關的一些知識點上,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二年級上冊“9的乘法口訣”,可設計這樣的題組:(1)猜猜洋娃娃的價格。(2)洋娃娃的價格與9的乘法口訣有關,請再猜一猜。(3)老師的年齡在三年前與9的乘法口訣有關,猜猜老師現在的年齡。
二、題組“節(jié)點突破”策略,促進思維茁壯成長
1.融通知識的適切“串點”
有些數學習題表面上看似不同,但其內在的數量關系卻是一致的,有些甚至可以用同一現象表示。將這些形同質異、形異質同的習題“串”在一起設計成題組供學生練習,可使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知識,從而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
例如,六年級上冊分數、比和百分數之間關系密切,可通過題組整合這幾個單元的內容,使學生在對比中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
(1)一本書降價20%后,售價為16元,這本書原價是多少?
(2)一本書原價20元,現在降價20%?,F在售價多少錢?
(3)一本書和一個鉛筆盒共28元,一本書和一個鉛筆盒的價錢之比為4∶3,書和鉛筆盒各多少錢?
2.鍛煉思維的適切“變點”
通過變換條件或形式多角度設計題組,可使學生多一些比較和辨別的經驗,有效地突出知識的核心及外延。在設計變式題組時要抓住思維訓練這條主線,恰當地改變思維角度或變換問題情境,引領學生從不同途徑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
例如,如圖1,一個公園的平面圖為圓形,半徑為1 km,圓心處設立了一個紀念碑。
(1)這個公園的圍墻有多長?
(2)北門在南門的什么方向?距離南門多遠?
(3)如果公園里有一個半徑為0.2 km的圓形小湖,這個公園的陸地面積是多少?
(4)請你再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并試著解決。
該題組既對位置與方向進行了復習,同時又涉及對圓的周長、面積的計算以及圓環(huán)的變式,綜合性強。
3.發(fā)現價值的適切“挖點”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讀教材,體會編者的意圖,把握教材的目標,并對習題做深入的研究,發(fā)現習題的訓練價值,從而訓練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性。
例如,對于二年級下冊“平均分”的練習,可做如下變式:
[(1)把12個? ? ? ? 平均擺在3條線上,每條線上應擺(? ?)個。][把9個? ? ? ?平均貼在3條線上,每條線上應貼()個。 ]
(2)老師能在每條線上擺4個,想象一下是怎樣擺的。
(3)出示三角形圖,讓學生嘗試著畫一畫。
4.放飛思維的適切“聯點”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設計題組時應給學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放飛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有意識地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例如,二年級上冊“乘法與加法的對比練習”,
(1)買兩瓶牛奶共多少錢?
(2)買一瓶牛奶和一瓶水共多少錢?
(3)一瓶牛奶比一瓶水貴多少錢?
(4)自己提一個數學問題,并解答。
三、題組“精點突圍”策略,滋養(yǎng)思維
1.啟發(fā)思維三級跳的“變式點”
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思維定式,很不利于學生從新的思維角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順利解決問題。故而,教師可用對比性的題組開啟學生的求異思維,讓學生實現思維三級跳。
例如,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可設計以下題組:
2.叩響思維三級跳的“轉化點”
題組就好比一把“梯子”,能讓學生化難為易,拾級而上,使學生一步步接近問題的本質。在數學練習中,可通過轉化訓練,讓學生理解數量關系的實質,從而拓展學生的解題思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三年級上冊“簡單行程問題”可設計如下題組:
馬貝寧和林宇凡家相距300米,馬貝寧每分鐘走50米,林宇凡每分鐘走40米。
(1)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fā)在同一條路上相向而行,2分鐘后兩人相距多少米?
(2)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fā)在同一條路上相背而行,2分鐘后兩人相距多少米?
(3)兩人同時從家里出發(fā)在同一條路上同向而行,2分鐘后兩人相距多少米?
3.構建思維三級跳的“再造點”
隨著數學學習的深入,學生的學習能力慢慢成長,思維也開放了,這就需要讓學生自主感悟、交流、發(fā)現、質疑。教師可引導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邊學習邊提煉加工,厘清知識間的縱橫聯系,構建知識體系,經歷思維再造,實現思維三級跳。
例如,對于“小數乘法”可設計以下題組,讓學生在一步步的練習中,慢慢厘清解題思路。
總之,題組能讓學生的數學思維經歷“懂→會→創(chuàng)”三級跨越的過程,引導學生的思維進行層層跨越,從而提升教學質效。作為教師,應遵循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歸納、提煉,努力實現習題的最優(yōu)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無窮魅力。
[ 參 考 文 獻 ]
[1] 楊偉琴.激活深度思維:小學數學題組開發(fā)的核心要義[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6(7).
[2] 白智才,李曉天,邱宇強,等.高階思維課堂教學研究實驗報告[J].長春教育,2013(10).
(責編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