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鑫鑫
摘 ?要:伴隨課程游戲化理念的深入開展,游戲成為了促進孩子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對于自己玩什么,怎么玩,幼兒的想法是什么,他們的想法是否能夠指導自己的行為,這是幼兒游戲計劃性的初始階段。作為子課題《兒童自主游戲方案促進幼兒深度學習的研究》的補充研究,旨在分析幼兒游戲的動機,是否指導游戲的操作,游戲過程是否有方案的調整,教師針對幼兒提出的問題能否提供更有利的支持性策略,指導幼兒獲得多領域、全方面、高層次的發(fā)展。
關鍵詞:角色游戲;計劃;深度學習;支架
【中圖分類號】G61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5-8877(2021)28-0069-02
【Abstract】with the in-depth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curriculum Gamification,game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children's development.It is the initial stage of children's game planning that what they play,how to play,what children's ideas are,and whether their ideas can guide their own behavior.As a supplementary study of the sub topic "Research on children's autonomous game program to promote children's deep learning",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the motivation of children's game,whether to guide the operation of the game,whether there is program adjustment in the game process,whether teachers can provide more favorable supporting strategies for children's problems,and guide children to obtain multi field,all-round and high-level development.
【Keywords】Role-play;Plan;Deep learning;Stents
1. 活動背景
小班的孩子對角色游戲的興趣度較高,所以我在思考是否從角色游戲出發(fā)?在角色區(qū)中,幼兒有可能會在問題中生發(fā)新的區(qū)域,如“理發(fā)店”、“銀行”、“酒店”等,究竟是怎樣的思維讓孩子才有了新的思路,這就是我們探究的重點。
2. 活動內(nèi)容與過程
故事一:區(qū)域游戲之后,娃娃家里又是一片混亂,蔬菜水果扔了一地,小熊也不在床上了,冰箱打開著,所有東西都是亂七八糟、橫七豎八地放著。在游戲評價階段,孩子們也說到這個問題,“娃娃家里面太亂了”。我問:“怎樣才能讓娃娃家變得干凈整齊呢?”奇奇說:“我們可以把蔬菜放在一起”,暖暖說:“我們可以把水果放在一起”,樂樂說:“我們可以把鍋子放在一起”,開心也說:“我們可以把調味料放在一起,這樣我們就可以好好的收拾整理了”。我繼續(xù)追問:“可是哪里放調味料?哪里放蔬菜水果呢?”小桃子說:“我覺得鍋子比較大,應該放在大櫥柜里面,調味料都是小小的,可以放在小櫥柜里面”?!霸趺礃硬拍茏屗械娜硕贾肋@個規(guī)則?”琪琪說:“我們可以做標記?!迸瘑柕溃骸霸趺醋鰳擞浤??”好好說:“我們可以用畫畫的方式做記號。把放水果的地方畫上西瓜,把放調味料的地方放上醬油,把放鍋子的地方畫上鍋碗瓢盆,這樣大家都能看見了?!痹诶蠋煹膸椭拢覀兘o每個櫥柜貼上了標記,孩子們都愿意去娃娃家收拾整理了。孩子們你說一句我說一句,你傳給我我遞給你,“我這有一個蔬菜給你”,“我這有一個水果給你”,“這個鍋子是你收拾的,給你吧!”一會兒時間,我們的娃娃家就變得整整齊齊了,所有的東西都按門別類放好,娃娃也躺到床上,電話也放到了桌子上。
教師的思考:
此次區(qū)域游戲的重點內(nèi)容主要是“完成玩具的整理工作”。教師按照三個步驟進行追問:一是“娃娃家為什么會這么亂?” 二是“娃娃家的材料怎么擺放呢?”三是“怎么讓所有人都知道娃娃家的規(guī)則?”通過三個問題,引出了幼兒給娃娃家制作標記的嘗試。根據(jù)標記,孩子們學會了分類擺放玩具,學會了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研究思路,體驗到了數(shù)學中的秩序感和分類操作,孩子們逐漸養(yǎng)成了收拾整理的良好習慣。
故事二:另一個小朋友,他說要哄娃睡覺,他進入娃娃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給娃娃蓋上被子,而且被子是橫著蓋的,可是他又發(fā)現(xiàn)娃娃的腳是露在外面的,所以他又嘗試著調整被子的方向豎過來蓋,他又拿了一個小娃娃,放在了被子里,說抱著小娃娃就能安靜地入睡了,過了一會兒,他又說寶寶做夢了,在哭,我要輕輕的拍拍她,說著她的小手輕輕地拍打在娃娃的身上。又過了一會兒,他說娃娃怎么還是哭呢?可能生病了,我要帶她去醫(yī)院,說完他把娃娃裹好被子,直奔醫(yī)院,在醫(yī)院里,他沒有發(fā)現(xiàn)醫(yī)生,直接拿起聽診器聽了起來,又換了針筒,反反復復的給娃娃打針吃藥?;丶抑?,她又看見旁邊的小朋友在準備吃的,他說娃娃需要吃奶,于是旁邊的小朋友準備起了奶瓶,他接過奶瓶給娃娃喂了起來。喂完奶,他又從圖書區(qū)拿了一本書,他說娃娃要聽著故事睡覺才能睡得著。講完故事,他又說道:“這下娃娃總算睡著了。”那他干嘛呢?被旁邊小朋友吸引住了,和旁邊的小朋友一起買菜做飯,不一會兒一桌香噴噴的飯菜上桌。
教師的思考:
小朋友哄娃娃睡覺的一系列過程,說明孩子具有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所謂的醫(yī)院看病吃奶,看書抱娃娃等行為都一下子融合在同一時間,說明所有的經(jīng)歷對孩子來說都是非常深刻的。在去醫(yī)院看病的情境中,孩子巧妙地實現(xiàn)了跨區(qū)域游戲,從娃娃家到醫(yī)院的這個跨越,說明孩子的這種社會性經(jīng)驗的豐富,孩子的游戲行為并不能保持長時間的專注,所以在受到別的小朋友游戲影響時,孩子會改變游戲的方式,尤其是當前的游戲已經(jīng)完成或興趣淡化的時候,孩子就會轉向更加新奇的游戲,比如做飯燒菜。當游戲中的兩個人出現(xiàn)了對話交流,就是平行游戲的初期,為幼兒的合作游戲奠定基礎。在延續(xù)孩子哄娃娃睡覺這個事情上,教師巧妙地運用了娃娃的哭聲這一策略,讓孩子能夠堅持用多種方式來實現(xiàn)哄娃娃的這樣一個過程。
故事三:小七說:“我想要打電話”,隨即拿起電話:“喂喂,我的小孩生病了,你快點來呀”,掛上電話,然后又打電話,“你們怎么還不來呀?”繼續(xù)掛斷電話,然后再次拿起電話又說,“不好意思,我打錯了”。就在打電話這件事情上,她整整持續(xù)了一分鐘,事實上,什么事情都沒有發(fā)生,可是在小七小朋友的眼里卻發(fā)生了娃娃生病,需要看醫(yī)生的事情,又比如俊兒小朋友煮好了可口的飯菜,想要喂小熊吃,可是小七小朋友卻說:“我要打個電話問一下醫(yī)生”,然后又拿起電話,“醫(yī)生,小熊能不能吃俊兒做的東西呢?”掛上電話,她就轉頭告訴俊兒,“醫(yī)生說了小熊不能你做的東西,會過敏”。在游戲中吳禹芊發(fā)現(xiàn)娃娃家里面有個廚師帽,她拿起帽子左翻翻右翻翻自言自語道:“我想做小廚師,可是怎么帶這個廚師帽子呢?”他翻呀翻呀,找到了一個洞洞,將洞洞套在自己的頭上,得意地告訴我:“老師,你快看我!”一會兒,小七小朋友也需要戴帽子,可是她也不會戴,吳禹芊就幫助她把帽子戴上了,并且把帽子上的標志調整了位置,又比如在喝湯的時候,吳禹芊小朋友用了盤子盛湯,可是旁邊的小七小朋友卻說盤子不可以盛湯,會潑掉的,經(jīng)過協(xié)商討論,他們倆決定用碗來盛湯。
在游戲區(qū)里面每一個人都各忙各的事情,尤其是吳禹芊和小七小朋友都是忙碌的廚師,可是煮完的給誰吃呢?她們把煮完的東西端到我的面前告訴我:“老師,我可以請你吃東西嗎?”我說:“當然可以?!比缓髢蓚€人又回到廚房間里忙碌起來,我吃完一盤菜,她們又爭論起來了,“不能總是吃水果,還要吃肉、魚、蔬菜”,然后又討論著,菜品菜品的種類搭配。
教師的思考:
在區(qū)域游戲中幼兒表現(xiàn)出了最明顯的特征就是自我建構游戲情境,通過游戲的想象和表征,孩子們會自己想象、編制故事的情節(jié)。問題的提出能夠推動情境的發(fā)生。成人的介入游戲能夠推動孩子游戲的進展。
3. 活動的特點及價值
(1)傾聽幼兒的聲音,了解幼兒的想法
在角色區(qū)域中,孩子要怎么玩?玩什么?孩子們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喜好。游戲之處,老師要了解孩子們游戲的想法,傾聽孩子的聲音,幫助孩子制定游戲的計劃,讓孩子們知道“做什么事情要有計劃性”。在游戲的過程中,老師作為旁觀者,駐足在游戲的角落里靜靜地傾聽孩子的聲音,觀察孩子的行為。從他們的語言中,我們了解了孩子們的需要和興趣,從他們的行為中,我們知道了孩子們的互動和交往。游戲結束之后,針對孩子們的游戲視頻,師幼之間要深度解讀游戲全過程。傾聽孩子,就是解讀孩子,了解孩子的計劃性,實踐性,反思性,是孩子認知的一種體現(xiàn)。計劃與實踐保持一致,那么計劃具有指向性和先導性;一旦計劃與實踐出現(xiàn)分叉,有的孩子就知道了自己的游戲并沒有按照游戲的計劃進入軌道,所以他們會進行調整。
(2)尊重幼兒的故事,調整幼兒的想法
每一個孩子在角色區(qū)里面都能開展一個有趣的故事,比如:“冰箱里藏著的秘密”,“娃娃生病了”,“超市里購物”,“我和我的好朋友吵架了”。故事里有孩子的語言,有孩子的表情,有孩子的動作,他們都在建構一種游戲情境,那是一種童話的世界,是孩子們憧憬的世界。這里的故事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孩子們的生活,有人說這是孩子們在模擬生活,還原生活中的場景,但我卻覺得這是孩子們對生活的理解,是對生活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表現(xiàn)。伴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孩子們的想法也會發(fā)生變化,他們也會對計劃進行相應的調整,比如有的孩子說我要去喂寶寶吃飯,可是過了一會兒,他就發(fā)生變化了,他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和其他小朋友語言的影響,而對其他的新鮮事物感到好奇。雖然他的游戲故事發(fā)生了變化,但教師并沒有給予過多的干預,而是尊重孩子的故事,讓孩子跟隨故事的脈絡而隨意調整。也許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生了調整,也許只是故事中的材料需要教師的支持,也或許故事中還需要同伴的相互幫助,總之,所有的故事都是孩子的故事,我們尊重孩子的選擇,尊重孩子的對游戲的理解,以及對游戲的調整。
(3)滿足幼兒的需要,促進幼兒的發(fā)展
作為教師,關注幼兒的游戲思考,也關注孩子的成長。其實,孩子的成長寓于游戲之中。在解讀幼兒的同時,我們更加關注孩子的核心經(jīng)驗。對于小班的孩子,他們的認知水平和表征方式都存在局限性,通過游戲,我們將孩子的距離拉近了,孩子們之間出現(xiàn)了交叉式的互動,這就是合作游戲的起步。在游戲的過程中,我們還鼓勵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用各種手段分析問題,采用多種方式解決問題等思維方式,培養(yǎng)孩子大膽質疑,自信,敢于嘗試的學習品質。
在角色游戲中,孩子們想法簡單樸實,但卻很珍貴無比,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做到游戲有計劃,過程有思考,反思更完善。
參考文獻
[1]帕特麗夏·韋斯曼 喬安妮·亨德里克.幼兒全人教育[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裘迪·哈里斯·赫爾姆.小小探索家——幼兒教育中的項目課程教學[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徐志國 王輝.自主中學習 支持中發(fā)展[J].早期教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