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煜瑤
(渭南師范學院音樂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鋼琴即興伴奏是指用鋼琴為聲樂或器樂旋律即興進行伴奏,要求鋼琴伴奏者同時具備相應的和聲理論與鋼琴演奏基礎,這不僅是每一位音樂專業(yè)學生的必修課,也是每一位音樂教師的教學基本技能。中學階段的音樂教學主要以歌唱教學為主,在音樂課堂多媒體化的教學中,音樂教師的鋼琴即興伴奏能力與歌唱的教與學環(huán)節(jié)息息相關。而在現(xiàn)實教學中,由于教師的個體差異與地域文化的不同,音樂教師的即興伴奏能力展現(xiàn)出差異化,本文主要分析教師的即興伴奏應用現(xiàn)狀,并提出提升即興伴奏能力的訓練方法,為同行、學習者提供一定的幫助和參考。
中學音樂教師大多畢業(yè)于音樂學、音樂表演專業(yè),各個專業(yè)的課程設置與培養(yǎng)方向不同,導致每個音樂專業(yè)的學生在進入學校后,或多或少都展現(xiàn)出自身專業(yè)知識、技能的單一性。一些教師偏向于聲樂、器樂演奏,一些教師擅長理論教學,而“全能型”教師則趨于少數(shù)。大多數(shù)非從小學習鋼琴的教師,對于鋼琴演奏多停留在初級看譜彈奏階段,所練習曲目都是以簡單調性、單一織體為主,而在實際應用中,這部分教師則由于視奏慢、基礎薄、理論弱,在教學過程中展現(xiàn)出單調的伴奏色彩;而術科出身的鋼琴教師在演奏時雖手指跑動快速、準確、有力,但因五線譜的長期使用,導致教師對簡譜認知不足,對于首調的調性轉換存在欠缺,從種種方面影響著即興伴奏的教學。
即興伴奏是依賴于和聲理論的,只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學習,掌握和弦的原位及轉位、和弦的功能連接、多樣化織體的應用、各類調式的分析等方面,才能對旋律進行合理的即興編配。而大多數(shù)音樂教師在學習階段對于上述內容的學習并未得到深入學習,導致在彈奏伴奏時常出現(xiàn)單一的和弦連接,如常見的Ⅰ-Ⅳ-Ⅴ-Ⅰ,再豐富一些如Ⅰ-Ⅵ-Ⅳ-Ⅴ-Ⅰ,除此之外,對其他更為豐富的和弦連接并未使用,這就導致部分教師所編配、彈奏的伴奏音響缺乏色彩與動力,使得歌曲整體音效略顯乏味。
西洋調式包含類大小調式共6 種,24 個調則會產(chǎn)生144 條調式音階,而中學階段歌唱教學常用的調式集中于C 調、D 調、bE 調、F 調、G 調及其關系小調。這些調式適合中學生的歌唱音域,適應變聲期的孩子演唱。除本專業(yè)為鋼琴的教師外,其余老師對于各調音階、琶音、和弦的演奏主要以C 調及F、G 調為主,這三個調升降記號少便于掌握。但部分D 調或bE調的歌曲,教師若不能正確掌握和弦的位置,移調教唱、彈唱也并非不可,但作曲家對于歌曲定調是有一定考慮與選擇的,這樣移調勢必失去原有調性的風采。
對于鋼琴演奏專業(yè)畢業(yè)的教師,在彈奏樂曲時所展現(xiàn)出的形如流水與實際即興伴奏常形成鮮明對比。此類教師視奏能力強于其他非鋼琴專業(yè)的教師,但對于為簡譜或五線譜的單旋律樂譜進行即興伴奏時,則展現(xiàn)出一定的專業(yè)局限性。再如理論基礎扎實但實操性弱的教師,雖擁有豐富的作曲理論知識,但對于音樂作品的整體演奏缺乏一定的實踐性也是存在的,“筆桿子”型音樂教師也存在于現(xiàn)實音樂教學中。
即興伴奏是個人音樂綜合素養(yǎng)的體現(xiàn),從鍵盤演奏到新譜視奏,從基礎樂理到和聲、復調及作曲技法的綜合運用,均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訓練與實踐。首先應該加強基礎樂理知識的學習,對節(jié)奏節(jié)拍、音程和弦、調式調性有一定的掌握后,對具體的音樂作品、旋律能快速準確的判斷調性,并反應出該調性中的穩(wěn)定和弦及正三和弦,能快速的使用該調中的正三和弦為旋律進行伴奏。其次,加強和聲理論的學習。除了基礎的正、副三和弦的使用,還應學習重屬和弦、離調和弦及變和弦,有能力的教師還可學習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從而豐富整體音樂的色彩。
提升鋼琴技能需要從基礎的音階、琶音、和弦練習開始,在練習基本功時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由慢至快逐漸加強手指肌肉記憶,增強對各類音階、琶音、和弦的熟練度。另外,教師需要加強視奏能力的練習,可以從簡單的樂曲開始,快速的看譜彈奏增強視奏能力。對于鋼琴教材的選擇,應分為指法練習、練習曲、復調、樂曲等不同類型,盡可能均衡中外音樂作品的數(shù)量,學習外國音樂作品和聲、樂句劃分時,要加強對中國音樂作品的研究,在選曲時也結合思政元素,選擇愛國主義、紅色經(jīng)典鋼琴作品等。
對于提升即興伴奏能力,鍵盤和聲的學習是必要的。在一開始練習時,可以練習正三和弦的原位連接,如Ⅰ-Ⅳ-Ⅴ-Ⅰ的基本進行,再練習正三和弦的轉位連接,如Ⅰ--Ⅰ-Ⅴ6-Ⅰ等等。在練習這些基本連接之后,將此和弦連接應用在不同的調進行轉換練習,以此作為基礎練習。例如結尾小節(jié)的和弦連接,可以進行多種變化,如變格進行Ⅰ-/iv-Ⅰ,正格進行Ⅰ-Ⅴ6-Ⅰ,或采用更為豐富的和弦連接對作品的結尾進行補充,增強音樂結束的綿延情緒。
符合音樂情緒的伴奏織體能夠推動旋律的發(fā)展,為旋律提供縱向支撐力。教師在為旋律選擇伴奏織體時,應根據(jù)音樂作品的情緒、速度、曲式結構進行多方面考慮。如抒情性歌曲,可采用音區(qū)跨度較大的琶音進行;如歡快的歌曲,可采用分解的柱式和弦;如鏗鏘有力、激昂的歌曲,可采用強勁的柱式和弦。對于二段曲式的歌曲,A、B 兩個樂段的伴奏織體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若A 段自帶重復,則第一遍和第二遍的伴奏織體也可形成多樣化。在音樂作品的引子和尾聲部分,可以加入與樂段不同的伴奏織體,前后形成對比,也可采用相同的素材,前后形成呼應。除了常規(guī)的練習外,對于節(jié)奏型簡潔、調性單一的聲樂正譜伴奏,教師可以多多彈奏,一方面增強視奏、演奏能力,另一方面對于不同歌曲配置的伴奏型及和聲有一定的了解與熟悉,有利于開展即興伴奏。
本文對于中學音樂教師的即興伴奏的教學應用研究,僅是針對部分演奏基礎相對薄弱的教師而論,而非全部。因此,文中所提出的訓練方法及策略,是針對所存在的現(xiàn)象進行展開、討論的。即興伴奏在音樂課程教學中實用、實踐性較強,若想以此技能作為教學的主導,還需要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加強學習、練習及應用,通過系統(tǒng)、合理、科學的學習、培訓,進而將其作為歌唱教學的“法寶”應用于日常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