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里巴爾鐵力提
(新疆藝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1)
隨著時代的進步,我國已經成功進入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自信成為我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著力點,在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這四個自信中占有著首屈一指的地位[1]。文化自信對于國家、民族和政黨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價值和意義。如果缺乏對文化自信的肯定和弘揚,國家的發(fā)展就缺少了動力和基礎,我國的民族復興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和阻礙。高校是為祖國發(fā)展與進步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領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為弘揚與繼承我國傳統(tǒng)文化,實現文化自信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物質水平不斷的提高,人民的思想也在發(fā)生著變化。有的人認為當前社會思想政治工作已經在市場經濟中發(fā)揮不了作用,企業(yè)的生產經營以及經濟發(fā)展依靠的是價值規(guī)律。相比于思想政治工作物質利益在企業(yè)經營中發(fā)揮著更大的作用。在多元化的知識熏陶下,大學生缺乏政治理論學習意識,對于政治辯別的能力尚有很大的不足之處,缺乏足夠的政治素養(yǎng),對于黨組織思想政治工作覺悟不夠。致使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以及工作中缺乏一定的思想、道德的約束,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存在一定的偏差,與高校的培養(yǎng)目標和方向背道而馳,無法滿足社會發(fā)展對大學生的要求。例如,在國家榮辱感方面,很多大學生受到現代多元化文化的影響和熏陶,愛國思想以及國家榮辱感的邊界非常模糊。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以及民族文化不能正確對待,甚至有些大學生出現嚴重的崇洋媚外的現象。比如偏愛進口貨物,抵制國貨,即使是在一些敏感時期仍舊購買進口貨物。這些現象都是由于缺乏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致使大學生缺乏對國家、對黨的崇敬和追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培育大學生文化自信的過程中能夠有效的增強大學生的愛國、愛黨意識,擁護國家和黨的政策。
大學生是祖國未來發(fā)展的重要力量,是國家、民族和黨的希望。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教學的主要學科,其中包括對歷史的發(fā)展、政治思想以及國家政策等問題的涉獵和剖析,是大學生了解和認識國家發(fā)展理論、政治思想以及具體措施的重要源泉。而文化自信是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自信中的重點發(fā)展對象,是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復興的主要著力點[3]。因此,將文化自信融入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我黨的新思想、新政策,還能夠促進大學生促進弘揚和傳承傳統(tǒng)文化,從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政治思想。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轉折點,在大學中受到的教育會影響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決定學生在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因此,高校需要加強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的正確引導和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能夠讓大學生更好的體會和理解政治思想理論以及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從而促進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具有中國傳統(tǒng)特點的文化修養(yǎng)和道德標準。
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是幫助大學生樹立文化自信、落實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學生能夠深入的了解到近現代中國社會的重大發(fā)展和變化,包括黨的建設、國家政策的改革,國家發(fā)展思想和創(chuàng)新與進步等,還能夠更加充分的了解我國當前發(fā)展的現狀和國情、國史等[4]。這些內容的深入了解能夠有效的增強大學生個人理想信念的確定,加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和傳承是引領中國社會發(fā)展、建設以及改革的重要方向標,是中國發(fā)展中凝神聚力的主要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能夠增強大學生對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和頑強生命力以及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科學應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施有更加深入和透徹的理解,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增強對文自信的認同和堅定。通過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融入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增強學生的愛國、強國、報國的決心和堅定的信念。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始終堅信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相信黨的領導和黨的決策,堅定不移的跟隨黨的腳步,為國家發(fā)展和進步貢獻畢生力量的人才。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悠久,是長達五千年之久的歷史中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在近現代史中歷經兩個世紀的繁榮發(fā)展,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fā)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是國家發(fā)展、建設、變革的力量源泉[5]。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融入文化自信,能夠促進大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認識,深入的體會到屬于中國民族的傳統(tǒng)精神和民族自信,從而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和文化素養(yǎng),使大學生未來進入工作崗位后能夠快速的融入到工作環(huán)境,將中國的服務精神等傳統(tǒng)美德充分的發(fā)揮在工作中,從而奠定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和民族觀念。
例如,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融入能夠有效的促進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美德、傳統(tǒng)精神的了解,增強大學生的精神文明教育、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從而培養(yǎng)出具有高度中國精神的未來社會傳承者。使其能夠在未來的工作中保持正確的價值觀,在工作中兢兢業(yè)業(yè)、勤懇、正直。因此,高校堅定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深入對于大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更好的投身于未來工作和生活中是極其有必要的。
新時期背景下,文化自信已經成為社會發(fā)展和建設的主要動力和方向。因此,加強大學生文化自信的堅定和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文化自信的有效結合勢在必行。
思政這門課程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其中涉獵的內容包括世界發(fā)展情況、國情以及黨情的發(fā)展,其內容日新月異[6]。因此,在思政教學中需要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使學生通過當前發(fā)生的重大時事學習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論基礎,使文化自信充分的在思政課中展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不斷的激發(fā)學生的學生興趣,讓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使他們能夠積極的參與進教學中。
首先,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的時候,可以將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其身心特征帶入到教學中,將學生本身與教學內容相聯系,這樣不僅能引起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會更容易理解和記憶。例如,在《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程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將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內容和實際事例帶入到教學內容中。在高等教育改革等內容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析自上學以來所了解和體驗到的教育形式有哪些改變,這些改變對于學生本身有哪些影響。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說的實例進行教學內容的帶入,這樣可以提升學生的理解,讓學生更有代入感,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促使學生更加充分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培育文化自信。
其次,教師可以將課內教學與課外教育充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能夠充分的理解所學內容,并能夠積極的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對學生的思想政治理論素質的培養(yǎng)和提高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例如,在學習國際關系和國內外熱點等內容時,教師可以將近些年來比較熱門的視頻材料和案例報告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對這些時勢進行分析和探究,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分析總結和深入講解。從而有效的完成有關的教學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更加深切和透徹的理解和記憶相關的知識點,達到高效的學習效率。比如,近些年來比較轟動、人人耳熟能詳的一些國內大事—新疆的動亂問題,臺灣獨立等問題,這些事學生都比較感興趣,將這些事作為素材帶入到教學內容中,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促進學生的積極性,使其能夠充分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并積極的思考探究。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在新時代背景下,教學方法以及手段不斷更新,各種教學渠道和學習方法層出不窮。為了能夠更好的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文化自信在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培育,教師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通過各種不同且新穎的渠道加強對文化自信以及思想政治課的學習和掌握。
首先,理解是學習的重要決定因素,只有充分的理解教學內容,才能夠更加牢固的記住和理解所學的知識。思政課是一門需要大量記憶的學科,所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能夠透徹的理解,這樣才能夠把大量的知識點記住,且能靈活運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借助多種教學手段,加深學生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在情景中記住知識點,而不是死記硬背。教師可以利用手機移動端、學習軟件慕課、視頻等方法加強學生的教學,引導學生自主進行探究、分析和解決教學內容,從而不斷的啟發(fā)和增強思想政治意識,構建文化自信。
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性的課堂環(huán)境。例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為教學內容創(chuàng)建一個情景,讓學生融入到這個情景中,在情景中自主的探究,從而深刻的理解所學內容。例如,在學習大學生的成長等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大學生從入校到畢業(yè)這一過程中的各種變化,包括神情、衣著、精神狀態(tài)等方面的變化。再讓學生根據展示圖片帶入自己的實際情況,為學而生創(chuàng)建一個自己熟悉、有認同感的情景,然后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反應情況進行實際教學。通過這些新穎的手段讓學生對思政課更加感興趣,更加深入、透徹的理解和學習,從而增強文化自信的培育。
為了使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能夠加強文化自信的構建和培育,思政課的課堂教學就必須不斷的進行創(chuàng)新,其中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的創(chuàng)新。
首先,在教學內容上進行創(chuàng)新,教師自主建立教研組,對每一課的教學方案和教學方法進行認真研討,探索出符合學生情況,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積極性的教學方案。教學內容的不斷革新能夠使學生充分的了解到社會的發(fā)展軌跡,增強學生的政治敏銳度,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建立文化自信。配備具有較高水平和較強專業(yè)性的教師隊伍,為學生的學習和教育改革發(fā)揮其最大的力量。
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可以利用互聯網,創(chuàng)建一個思政課交流討論平臺,使教師與學生能夠及時互動進行教學和研討。課外還可以創(chuàng)辦活動,加強學生對思想政治的深入接觸和充分的學習。例如,可以通過紅歌比賽、知識競賽、辯論賽等活動加強學生的學習。
最后,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改變單調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加強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促進學生在思想政治課學習中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談論和學習能力,讓學生通過自己方法和手段學習,從而構建文化自信和文化素養(yǎng)。
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直接影響著學生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的學習效果和效率。因此,高校需要通過選拔高學歷、豐富經驗的教師,增加教師學習和培訓機會等措施加強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使學生能夠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培養(yǎng)文化自信,樹立堅定的、正確的共產主義信仰和愛國、愛黨的情懷。
其一,為了有效提高高校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的水平,學校應該定期派出一線骨干教師進行學習,到一些現代化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比較優(yōu)先和完善的學校,學習其教師在思政課教學過程都應用了哪些信息技術功能,是如何應用的。并在學習回來后將所學內容歸納總結,組織全校教師進行學習心得交流,并將學習內容書面化,分發(fā)給全校教師。
其二,高校需要定期的組織教師進行培訓,學校聯合其他高校,派在政治思想、世情、國情和黨情的發(fā)展與變革等問題中有比較新穎、前衛(wèi)的想法的教師進行培訓,培訓期間教師必須全員參加,并于培訓完成后進行合格檢測。對于沒有參加培訓或者是檢測不合格的教師需要其自行學習培訓內容,并完成檢測。培訓教師在培訓的過程中可以以授課的方式,將具體的教學方式展現給教師,讓教師能夠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有效的加強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以及專業(yè)技能。
其三,高??梢远ㄆ诘脑谛Ee辦講座、學術交流會,讓教師互相切磋、互相幫助,促進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學習。有經驗、教學水平高、能力好的教師可以作為交流會的講師,將其在教學中如何有效的進行教學分享給其他教師。
其四,邀請知名的專家對思政課教學方法和內容進行演講,讓教師充分的了解到在新時代思政課教學內容的制定,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等,從而促進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的主要學科,大學生通過思政課的學習能夠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在大學生的發(fā)展和培育中占有著重要的地位。文化自信是當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重要方向,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培育學生道德文化自信能夠有效的增強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黨的理論、增強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等。因此,高校需要通過采取充分實施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文化素養(yǎng)等措施加強思政課教學中文化自信的融入,從而增強文化自信的構建,提升學生對思政課的學習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