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薇
摘要:目的探討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前焦慮受到心理護理的影響。方法回顧性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我院普外科手術患者150例,依據(jù)護理方法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n=75)和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心理護理組(心理護理組,n=75)兩組,統(tǒng)計分析兩組患者的SAS評分、護理滿意度。結果心理護理組患者入院時、手術前的SAS評分分別為(57.1±6.8)分、(48.0±5.5)分,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入院時、手術前的SAS評分分別為(56.7±7.2)分、(57.0±5.1)分。心理護理組患者手術前的SA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心理護理組為96.0%(72/75),常規(guī)護理組為80.0%(60/75),前者顯著高于后者(P<0.05)。結論普外科手術患者術前焦慮能夠在心理護理下緩解。
關鍵詞:心理護理;外科護理實踐;應用分析
引言
手術是臨床常見治療手段,特別是在突發(fā)性外傷患者中,應用較為廣泛。手術治療效果顯著,但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可能會加劇患者精神負擔,導致患者不良情緒嚴重。因此,在為患者提供手術治療的基礎上,臨床往往還會配合有效心理護理干預,促進患者預后改善。在開展外科護理工作時,存在護理風險會導致護理的質量與成效都大打折扣,因而所有的外科護理人員都應對護理潛在風險有正確的認知,并有針對性的制定風險解決對策,由此確保外科護理工作開展的更為順利,確保病人更多的護理要求都可得到滿足,獲取最佳的護理服務.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普外科手術患者150例,依據(jù)護理方法分為常規(guī)護理組(n=75)和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心理護理組(心理護理組,n=75)兩組。心理護理組患者中男性42例(56.0%),女性33例(44.0%),年齡22~73歲,平均(53.3±9.1)歲。常規(guī)護理組患者中男性41例(54.7%),女性34例(45.3%),年齡23~74歲,平均(54.1±9.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1)均具有正常的認知功能;(2)均有手術適應證;排除標準:(1)有藥物依賴;(2)有嚴重精神疾病。
1.2研究方法
常規(guī)護理組。在患者入院后全面檢查并評估患者的病情及各項生命體征,將手術方法、時間確定下來,向患者及其家屬發(fā)出通知,使其將手術準備做好,對干凈、通風的病房進行有效保持。完成手術后個體化護理患者感染、疼痛。心理護理組:(1)體貼服務,將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建立起來。在患者入院后熱情接待患者,將入院介紹、主治醫(yī)生等詳細、主動介紹給患者,將患者的環(huán)境陌生感消除,促進其歸屬感、安全感的產生;(2)健康教育。用講課、錄像等方式將疾病相關知識、生理、解剖等基礎理論知識講解給患者,將手術目的、必要性、預后情況說明給患者,使其對手術方式有一個清新了解。讓患者說出自己焦慮產生的原因,將患者的思想顧慮解除,將其心理恐懼消除;(3)將支持爭取過來,向患者提供社會、家庭溫暖。對患者親友進行鼓勵,使其多來探望患者,醫(yī)護人員多聯(lián)系患者家屬,使其對患者手術情況有一個清晰了解,促進其安全感的產生,讓患者家屬積極鼓勵、暗示患者,從而使患者保持情緒穩(wěn)定,將焦慮、不安克服掉;在治療過程中對照組患者采取的護理方式為常規(guī)護理,而常規(guī)護理實際上就是在飲食、用藥等方面對其提供護理幫助,同時監(jiān)督患者的病情進展。而觀察組的患者采取的護理方式在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納入風險管理內容,具體如下:第一,建立完善的外科護理風險管理制度。針對科室特征建立相應的風險管理制度,且應不斷完善此制度,科室內加強護理人員的制度學習,強化防范不良事件意識。做好外科不良事件應急預案,確保突發(fā)的護理事件可得到及時的應對。第二,定期開展護理人員外科護理風險管理培訓,培訓后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才能進行觀察組患者實施干預,嚴格把控考核質量,提升護理人員風險防范能力。第三,評估風險并控制風險。按照外科的護理工作減退內容,做好護理風險事件的分析判斷,總結風險的發(fā)生原因,并針對原因制定具體的風險控制措施。首先,強化健康宣教,借助宣傳圖片發(fā)放給患者家屬,并強化患者家屬對于風險的認知,強化家屬的防范意識與配合能力。其次是心理護理。做好患者及其家屬的心理護理,患者心理護理主要是借助玩具、動畫片實現(xiàn)注意力轉移,而家屬的心理護理主要是讓家屬了解患者真實情況,并保持治療積極性,降低排斥心態(tài),規(guī)避不必要的矛盾。最后是個性化護理。因為患者好動容易躁動,此時需要強化碰撞、摔倒等風險的護理措施,做好危險因素的控制。第四,構建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積極與患者交流,拉近與患者間的距離,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避免在護理工作實施時出現(xiàn)醫(yī)患關系風險。
1.3評價方法
(1)焦慮程度。采用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
共20個條目,運用4級評分法,反向計分正性情緒,總分0~100分,0~40分表示無焦慮情緒、41~100分表示有焦慮情緒,41~60歲評定為輕度焦慮、61~79歲評定為中度焦慮、80~100分評定為重度焦慮;(2)護理滿意度。將問卷調查表發(fā)放給患者,總分0~100分,0~69分評定為不滿意,70~84分評定為較滿意,85~100分評定為很滿意。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入院時、手術前的SAS評分比較
心理護理組患者手術前的SAS評分顯著低于常規(guī)護理組(P<0.05)。
2.2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比較
在護理滿意度方面,心理護理組為96.0%(72/75),常規(guī)護理組為80.0%(60/75),前者顯著高于后者(P<0.05)。
3討論
在外科患者手術治療過程中,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外科手術患者常規(guī)護理的內容,主要有術前基礎護理、術中監(jiān)測生命體征及觀察臨床表現(xiàn)、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等,這些內容比較寬泛,缺乏針對性,對緩解患者的焦慮、抑郁、緊張等負性心理情緒效果不夠理想。護理人員在對外科手術患者進行心理護理時,應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為患者及其家屬講解疾病與健康的相關知識,幫助患者解疑釋惑,消除其緊張和恐懼心理;要給患者營造安靜舒適的環(huán)境,處理好與患者及其家屬的關系,從患者的實際需求出發(fā)開展工作,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這樣才能增進護患關系,使心理護理做到有的放矢。護理人員要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和愛心,多給予患者關懷與安慰,讓患者感受到他人的支持和陪伴,獲得心理和情感上的慰藉。當患者心情低落時,護理人員要從患者角度出發(fā),給予患者更多的鼓勵,分析他們的個性和內心想法,找到突破點,引導其以樂觀、積極的狀態(tài)去接受手術和護理,進而達到改善手術及治療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在手術患者中,借助心理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王淑英.心理護理干預對胸外科手術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心理月刊,2020,15(24):90-91.
[2]高媛,萬麗婧,杜亞莉.胸外科患者術后睡眠障礙分級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貴州醫(yī)藥,2020,44(11):1833-1834.
[3]陳盛珍.心理護理及康復指導對骨外科手術患者的影響分析[J].醫(yī)學食療與健康,2020,18(19):125-126.
[4]王霞,高梅,石偉欣.外科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和防范對策分析[J]中西醫(y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6):129-130.
[5]劉俏,林程程,江曼.外科臨床護理潛在的護理風險因素與對策[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15,23(20):158-160.
[6]何紅波.外科護理中潛在護理風險的處置措施[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9(11):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