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娟
(寧夏醫(yī)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寧夏 銀川 750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3月18日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盵1]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客觀規(guī)律,是辦好新時代思政課的基本原則。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作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有利于“三全育人”的實現;同時,挖掘其他課程和不同教學方式當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能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思路。
1968年,美國教育社會學家杰克遜(P.W.Jackson)在他的專著《班級生活》(Life in classrooms)一書中提出學?!皾撛谡n程”(Hidden curriculum)。1970年,美國學者N.V.奧渥勒展開對“隱蔽性課程”的探討。在此之后,又出現了“隱性德育”的概念。自20世紀90年代起,我國在研究西方隱性相關課程的基礎上,提出了隱蔽課程、潛課程、潛在課程、潛隱課程和非正式課程等稱謂,并由此提出隱性教育的概念。
“所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采用比較含蓄、隱蔽的形式,運用文化、制度、管理、隱性課程等潛移默化地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有意無意間受到觸動、震動、感動,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的教育方式。”[2]可見,隱性教育通常是毫無計劃的、間接傳遞的一種方法,受教育者在并未察覺到施教者的目的的情況下,于無形中接受并受到影響。潛移默化的施教加上有意無意的受教,構成了隱性教育內涵的重要機理。
大學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相對于高校的顯性理論課程來說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引導學生進入相應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獲得身心的全面發(fā)展,是體驗式的學習方法和過程。
1.滲透性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含有滲透性的特點,這種滲透性旨在說明其育人方式的“寓他性”,和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隱蔽及無意識性相關。其滲透性著重強調內容的融合性,因此,課程的施教者要精心挖掘和構筑教學內容,在維持基本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內隱的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質內容融入社會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言行舉止。除了顯性的思政課程以外,施教者要善于捕捉其他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二者結合起來,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學生內化為自身的綜合素質。
2.潛隱性
在教育實踐過程中,可以把教育目的、內容和教育過程隱藏到社會環(huán)境、校園文化、日常生活中。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者的教育意圖越隱蔽,就越能為教育的對象所接受,就越能轉化成教育對象自己的內心要求?!盵3]這種間接、隱蔽的教育方式,讓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與培養(yǎng)目標不為受教者所聚焦。施教者有意識地讓大學生感覺不到思政教育的存在,并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
當前我國的思想教育模式已經初步嘗試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但大多數高校出現二者脫離、覆蓋面不廣等問題。甚至部分高等院校依然采用陳舊的思想政治教育范式,一味灌輸,師生間的交流僅限于提問與回答,沒有更多心靈上的溝通和理解,遠遠沒有觸及思政教育的目的。這種教育模式對大學生的內心需求和心理發(fā)展特點關注不夠,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思政教育不能僅限于表面的顯性課程,需要擴大施教的范圍和深度,把主流價值觀根植到大學生內心深處。
新時代新要求,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打下了實踐基礎。在飛速發(fā)展的互聯網時代,多元文化也為思政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主要表現在:各種思潮給大學生的生活習慣、行為方式、思維邏輯等各方面建樹了不同價值標準,導致思維方式的多樣化及不同價值觀、不同思潮互相雜糅、互相激蕩、互相沖突,只有從中提取核心的、正能量的價值觀,方能適應當下社會前進的要求。信息時代為高校思政教育開辟了新渠道,通過網絡載體,涌入各種信息、觀念。號稱網絡“原住民”的“00后”大學生對網絡上的新事物有特別強的接受能力,但又缺少辨別能力。傳統和民族文化在他們身上極易喪失,導致其價值觀迷茫,思想選擇多元,甚至是非觀念模糊。純粹的顯性教育已然沒法適應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給大學生帶來的復雜的精神環(huán)境,必須結合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發(fā)揮作用。
究其根源,“隱性教育”貫穿于古代教育的整個過程。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老子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提倡順其自然規(guī)律,循序漸進的引導,無所作為令其有所為,輔萬物之自然而莫敢為,“無為”并不是意味著無所作為,而是要“勿妄為,勿亂為”,遵循自然發(fā)展規(guī)律,以自然規(guī)律為依據傳授思想政治教育。所謂“孟母三遷”,正是重視環(huán)境對人的“潛移默化”的熏陶,從而為隱性教育的存在提供了合理的保障。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教學活動,其形式上更加隱蔽、無形,其接受方式上更加無意識、間接。施教者通過這樣的形式把教育內容和方案提前預設出來,通過實踐讓受教育者的內心達到共鳴,進而內化為精神素養(yǎng)。與陳舊的以灌輸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程相比較,隱性教育效果更加持久,更能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就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點,即上文提到的潛隱性和滲透性來說,更能被受教育者所認同。因此,應將傳統課堂和隱性教育結合起來,全面、系統地施教,使這兩者之間優(yōu)勢互補、相輔相成。
課程思政的提出是基于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并逐漸完善的基礎之上,對大學生進行有效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正如杜威曾言,我們判斷道德的標準,只有將和學校有關的社會活動闡釋成學?;顒印k[性的教育方式蘊含在學校的學風校風建設當中,也在大學生開展的各種各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當中。應完善學校規(guī)章制度建設,積極開拓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潛藏的教育資源,通過不斷實踐,吸引更多的教育工作者進一步發(fā)展完善。
對大學生來說,他們排斥陳舊的、以說服為主的思政教學形式。傳統思政教育往往忽視大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與精神訴求,脫離他們的實際生活。大學生對各種校園文化活動都有濃厚的興趣,以此為基礎進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容易讓大家接受?!?0后”大學生興趣愛好廣泛,社會實踐、校園文化活動、主題教育活動都能積極參與,而隱性教育的內容恰恰是從中挖掘出來的。大學生的興趣愛好中隱藏著豐富多樣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教育者要用心挖掘并提煉出核心要義,使學生從中受到情感熏陶。這種形式滿足了新時期大學生心理發(fā)展的訴求,遵循其思想道德的形成和發(fā)展規(guī)律,因此受到大學生的青睞。
要以學生為本,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0后”學生個性都比較強,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育者要關注課內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及其活動的實效性,把焦點凝聚在學生身上,考慮他們的真正需求,從實際出發(fā),不斷發(fā)展完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內容。教育者只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使教育內容順利深入學生頭腦,促進學生個人品格的全面發(fā)展,增加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際作用。
要樹立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相結合的理念。在教學中,二者互相配合、補充,才能實現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只注重理論知識灌輸的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起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卻忽視了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抑制了他們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學生在無意識中領悟到所學內容,明白什么是合理的,從而加強自我價值認同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要與傳統的理論課堂教學相配合,揚長避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大學生。
1.挖掘潛在因素,豐富教學資源
要挖掘不同課程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豐富教育資源。如在解剖學中挖掘“敬畏生命”的理念,在生物課中提煉“保護生態(tài)”的意識等。這些理念的提煉和挖掘,有助于促進思政教學方法向多樣化發(fā)展,同時也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A的課堂知識是開展思政教學的關鍵,教師要深入探究教材的理論內涵,在把握課堂教學的同時,靈活運用其中的隱性的、可借鑒的因素,運用到不同類型、不同學科的課堂中,讓學生感知并深受感觸,把內容轉化為精神力量,使內化了的知識更持久,更牢固,更有影響力。
2.豐富校園文化,利用實踐活動
高校有著豐富的活動,如社團、知識競賽、演講比賽、學術沙龍、參觀展覽館等,這些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蘊含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有利于大學生的吸收和利用。另外,校園物質文化也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如名人掛畫、名言名句、校墻宣語等。教育者要善于從校園文化和實踐活動中挖掘提煉出有價值的思政元素。
3.用好網絡資源
網絡已經成為“00后”大學生生活交流的主要工具,同時也是教師和學生溝通的主要媒介,更是教育者了解和認識大學生的重要渠道。“網絡文化作為全方位呈現社會發(fā)展面貌與個人思想行為狀況的‘萬花筒’,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與科學開發(fā),有利于開創(chuàng)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增強教育的全面性和滲透性?!盵4]教育者要充分挖掘微信、抖音、微博中潛藏的思政教育價值,引導大學生在錯綜復雜的網絡中汲取有用信息,并有能力甄別和選擇正確的信息。學校也要嘗試建設隱含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主題網站,保證版面圖文并茂、形式優(yōu)美,教育內容要有趣味性與新穎性,吸引大學生瀏覽,使其在無意識地接受思想洗禮。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人脫離不了自己成長的環(huán)境,大學生亦是如此。校內外的一切現象、事物、活動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的思想與道德的發(fā)展。要使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大學生身上體現得更持久,應當積極結合校外的多種教育力量,努力打造社會、學校、家庭三位一體的網絡狀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從課堂的熏陶滲透到家庭和社會,通過層層滲透,拓展隱性教育的影響范圍,使大學生形成更加鮮明和堅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多維度的共同努力下,三位一體的合力效果將達到最優(yōu)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