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袆
日晷是我國古代記時的儀器,其應用原理是根據(jù)日影的位置,指定當時的時辰或刻數(shù)來計時。嘉量是我國古代的標準量具。日晷和嘉量這兩種普通器物和皇權政治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與我國古代的經(jīng)濟結構有關。
我國封建社會的經(jīng)濟主要是小農(nóng)經(jīng)濟,農(nóng)業(yè)是古代國民經(jīng)濟的支柱,農(nóng)民是主要的經(jīng)濟團體。對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來說,歷法和計時是非常重要的。誰能把歷法授予農(nóng)民,誰就有可能擁有統(tǒng)治權。另一方面,由于古時候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信奉“天”,認為天產(chǎn)生了四時更替、季節(jié)變換。這種民間信仰被統(tǒng)治階級加以利用,西漢時期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與“君權神授”,將天與皇權聯(lián)系在了一起,政治權力得以被神圣化。這套龐大的天人感應思想體系成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和君權統(tǒng)治的有效工具,對中國古代社會發(fā)展產(chǎn)生了不少消極的影響。由此,天文、歷法這些自然科學被賦予了神學的特性,嚴重制約了科學前進的腳步。魏特夫曾指出:“一般說來,計時以及科學的測算工作是由達官顯貴們或?qū)儆谥嗡嗟纳畟H(或世俗)專家們進行的。這些數(shù)學和天文學的工作披著一件魔術和占星術的外衣,籠罩著極其神秘的色彩,成為改進水利生產(chǎn)和保障治水領袖們最高權力的工具?!?魏特夫:《東方專制主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21頁)李約瑟在談及中國科技史時也講到,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歷法一直是“正統(tǒng)”儒家的學問。天文歷法只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里,與政治權力相掛鉤。同時,百姓承認天子的統(tǒng)治權,便要按天子的時間來做事生活。這里的時間就已經(jīng)不再和簡單的太陽起落有關,而是帶有強烈的政治意味。日晷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權力的象征物。
農(nóng)業(yè)以生產(chǎn)糧食為核心,天下糧食計算標準的確立,也是天子的一種特權。度量衡與皇權的聯(lián)系可以追溯到秦始皇時期。秦始皇被稱作“千古一帝”,他首次完成中國大一統(tǒng),確立了中國兩千多年基本政治制度和統(tǒng)治模式。他的統(tǒng)一是全方位的,包括文字、貨幣、度量衡等各個方面。自此,度量衡由統(tǒng)治者掌控,成為皇權集中的象征。天子以皇權統(tǒng)一測量單位,讓百姓遵守執(zhí)行。王莽篡漢后,為了統(tǒng)一全國的度量衡,命人依照當時的大學者劉歆的考訂,鑄造了一件量器,以它作為全國各地稱量五谷等容器的標準。量器以青銅鑄造,以示傳之久遠,永垂典范,定名為“嘉量”。因此,嘉量含有統(tǒng)一度量衡的意義,象征著國家強盛和統(tǒng)一。歷代統(tǒng)治者把嘉量作為象征性器物,陳列于宮殿等場所。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宮殿廟宇前陳設的日晷類型大多是古老的赤道式日晷。日晷的類型分為地平式、赤道式、子午式、卯酉式、立晷等多種。赤道式日晷是中國發(fā)明的,亦是所有日晷中最準確的。然而東西方政治制度的差異,使得在中國日晷不僅僅具有測算時間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種現(xiàn)象:日晷在歐洲國家常見于廣場、街頭、庭院,樣式琳瑯滿目,多以實用性為主;而在中國,日晷卻多見于宮殿、園林、廟宇等標志性建筑群,用以滿足當權者精神和物質(zhì)的雙重需求。明朝時期,我國已經(jīng)開始制造附有定向用小型磁羅盤的便攜式日晷,這種便攜式二分羅盤日晷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到了清代,西洋鐘表由西洋傳教士傳入中國,皇帝和高官顯貴若要看時間便無須借助繁瑣的日晷。然而龐大的赤道式日晷絕不會消失,它們?nèi)员话仓迷趯m殿、園林或者廟宇中。
當日晷與嘉量被并肩陳設于宮殿月臺之上時,便具有了捍衛(wèi)至高無上的封建皇權的獨特意義。授時之日晷與授衡之嘉量,把時間與空間統(tǒng)一在帝王的金鑾寶殿前,象征著天子統(tǒng)御時空,受命于天。北京故宮陳設的日晷和嘉量是乾隆年間添置的。乾隆初年,朝廷得到東漢時期的圓形新莽嘉量,又考核了唐太宗時所造方形嘉量的圖式,從而仿造了兩只方形和兩只圓形嘉量。乾隆皇帝把其中兩圓一方三只嘉量,分別置放在北京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將余下的那只方形嘉量陳設在沈陽故宮崇政殿前。在太和殿和乾清宮,日晷和嘉量分別擺設在月臺的左、右側,與午門的放置相反。中國古時東為上位,且日出于東,故太和殿與乾清宮的日晷置于東側,嘉量置于西側;而滿、蒙、藏等少數(shù)民族認為佛祖所在之位、西方日落之處為上位,故在午門前日晷置西側,嘉量置東側。太和殿、乾清宮和午門的日晷嘉量如此擺設,是當年乾隆時期國富民強、民族統(tǒng)一的象征。
因日晷和嘉量是皇權的象征,所以只有王者殿前設此二物。而在民間,曲阜孔府大堂前也有此擺設。“三孔”建筑群在中國建筑史上的地位很高,可與北京故宮比肩,它的修建和擴建與政治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
曲阜孔府孔廟現(xiàn)存的建筑群絕大部分是明、清兩代統(tǒng)治者仿北京故宮樣式修建的??v觀整個“三孔”建筑群幾乎全是帶九字的建筑規(guī)格:九重廟堂,九進庭院,九開間殿,九脊重檐……而九作為皇帝的專用禮數(shù),體現(xiàn)著帝王的九五之尊,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最高規(guī)格。另一方面,“三孔”的修建也不斷影響著整個曲阜的城市布局。在明清儒家思想占統(tǒng)治地位的情況下,曲阜城演變?yōu)橐蛔鶑R城,城市內(nèi)的格局完全以孔廟為中心而建設。
“三孔”建筑群象征著孔子和儒家在中國古代社會的崇高地位??赘址Q“衍圣公府”,“衍圣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宋仁宗賜給孔子第四十六代孫孔宗愿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使孔府成為一個貴族府第??琢?,本稱至圣林,又稱宣圣林,是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其中,孔子的墓其形制被稱為“馬鬣封”,這是一種特殊而又尊貴的筑墓形式,形似隆起的馬背。按照《禮記》的說法,這種墓形是地位相當于諸侯的人才擁有的。
孔廟始建于孔子逝世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他的弟子們?yōu)榱俗纺降磕羁鬃樱瑢⑺倪z物收集于其生前故居內(nèi),受到人們的奉祀。此時孔廟還是家廟的性質(zhì),規(guī)模不大。到了漢初,高祖劉邦親臨曲阜用太牢祭祀孔子,首開帝王祀孔先河。元嘉三年,漢桓帝下詔修建孔廟,設專人管理,此時孔廟初步具有了國廟的性質(zhì)。北魏太和初年,孝文帝下詔全國各郡縣學均祀孔子,確立了國家在學校內(nèi)祀孔的禮制。唐朝時期,唐高祖下詔國學立周公、孔子廟各一所,四時致祭,“廟學合一”成為定制。唐太宗尊孔子為“先圣”,以顏回為先師,開啟圣哲諸儒從祀孔子的禮制??讖R中的配享或入祀地位,對儒學學者及其所屬的學派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入祀孔廟,意味著該學者及其所屬學派對儒學發(fā)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并獲得朝廷認可成為官學。例如,宋朝時期,王安石新學及朱熹道學先后獲此殊榮,而王安石新學道統(tǒng)到朱熹道學道統(tǒng)的轉變,對皇權加強和儒學發(fā)展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促進了宋代儒學政治文化的發(fā)展與轉變。
孔廟的主體建筑是大成殿,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場所。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崇寧三年宋徽宗下詔更名為“大成殿”,且親筆題寫匾額。大成殿取名于《孟子·萬章》“孔子之謂集大成”一語。曲阜孔廟是全國各地孔廟的本源,地方孔廟形制依循曲阜孔廟,它們數(shù)量眾多,遍及全國各地,孔廟的特殊地位使它在儒學傳播中更優(yōu)于經(jīng)典教科書的說教。
孔廟的祭祀規(guī)格和禮遇是隨著君主制的加強而不斷被提高的。唐玄宗祭祀孔子用宮懸之樂,夫子像披王者之服,面南而坐,享用最高禮遇。明朝前期, 尊崇孔子有加,祭祀樂舞、祭物升用天子之儀。明憲宗時,天下學校孔子廟庭所在,凡遇門者皆下馬。明成化時, 大成殿內(nèi)的孔子像由王制改為帝制。至清代,康煕和乾隆曾先后親自祭祀孔廟達十次之多,并行三跪九叩大禮。雍正皇帝封孔子五代祖先為王。到了光緒帝時,孔廟祀典由中祀改為大祀,孔廟規(guī)制也與皇家規(guī)格相同。
孔府門前仿太和殿放置日晷和嘉量,體現(xiàn)了孔子形象的“帝王”特征??鬃託v史形象的“帝王”特征,具體體現(xiàn)在對孔子的封謚和祭祀的規(guī)格越來越高上,在鼎盛時期達到和帝王同級。
縱觀孔子的謚號,有一個明顯的演變過程:唐宋元時期,統(tǒng)治者以“王”作孔子謚號,在“王”的基礎上不斷加封;而到了明清時期孔子則被尊為“先師”,在“師”的名號上進行升級。漢平帝時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唐玄宗把孔子封為“文宣王”, 自此孔子由侯升為王。北宋初年宋真宗加封孔子為“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年間改孔子封號為“至圣先師”,免去孔子王位。清朝時期,順治皇帝又加封孔子為“大成至圣文宣先師”。
除了官方加封的謚號,孔子也曾一度被王化甚至神化。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提到,公元前二世紀,當時許多儒家的人認為,孔子曾經(jīng)真地接受天命,繼周而王。公元前一世紀,許多人講孔子是人群之中活著的神,這位神知道在他以后有個漢朝,所以他在《春秋》中樹立一種政治理想,竟能完備得足夠供漢朝人實施而有余。(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8頁)然而孔子一生并無王者之實,故被稱之為“素王”。“素王”的稱謂被提出之時,是為了加強封建統(tǒng)治。西漢時期,董仲舒為營造中國封建社會主流意識形態(tài)獨尊儒學的思想局面,將孔子塑造為圣王。隨著西漢后期讖緯之學的興起,孔子又被塑造成了能夠占卜未來的“玄圣素王”,突出強調(diào)了儒家思想為西漢政治服務的特點。 “素王”這一稱謂也被儒家學子沿用,是后世對于孔子所作重要貢獻的肯定。
孔子的歷史形象與我國古代思想和政治的關系密不可分,古代統(tǒng)治者賦予了孔子形象以“帝王”特征?;诖?,“三孔”建筑群也就成為除了北京故宮以外唯一陳設有日晷和嘉量的民間建筑,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別樣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