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麗
摘要:閱讀是開啟人生智慧之門的鑰匙,對學生的未來有著非凡意義。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重點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是大勢所趨的必然結果,閱讀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儲備,為寫作夯實基礎,讓其思維能力得到提高。對于小學高年級階段而言,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閱讀能力,其閱讀內容的深度也在不斷提高。由此可見,傳統(tǒng)閱讀教學單一模式已不再適用于現(xiàn)今的教學理念,而科學合理的閱讀教學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根據(jù)小學高年級學生心理特征,開設符合其需求的閱讀教學活動,在滿足新課標要求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思維綜合能力。基于此,本篇文章對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策略進行研究,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策略
引言
語文學科作為漢語學習的基礎性學科,其對學生的知識素養(yǎng)提升以及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及發(fā)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前的語文學科教學過程中,閱讀教學已經(jīng)成為非常必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其能更好地推動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幫助學生形成更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思維,從而有利于漢語的傳播和應用,也有利于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應用。對于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的全過程需要進行更為有效的分析,及時地發(fā)現(xiàn)閱讀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有效的解決,以此來推動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的有效發(fā)展。
一、重要性
(一)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采取閱讀教學的方式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通過閱讀能讓學生理解到文章內容的含義,使其能在了解主人翁意識的基礎上,掌握文章內容,從而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比如,通過對相關名人故事的閱讀,讓學生受到熏陶感染,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
在閱讀課的講授過程中,學生能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提升。首先,學生通過閱讀能幫助其主動認識生僻字;其次,閱讀課能培養(yǎng)學生的共情能力;最后,閱讀課能幫助學生對其中的人物性格進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現(xiàn)狀
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以分數(shù)作為基礎的衡量標準,通過采用題海戰(zhàn)術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習慣,但是大量的題目練習并不能從根本上建立起學生的閱讀思維和閱讀能力,這也使得整個教學的目標和教學的初衷無法結合,影響到了我國語文教學水平整體提升。與此同時,在我國當前的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本學習能力,對于學生朗讀文章的能力培養(yǎng)不足,進而導致大量的學生只能進行文章解析,無法形成有感情的表達。
三、策略
(一)更改教學理念,營造良好的閱讀氛圍
在新課改不斷深入的背景下,學生已成為課堂主體,達到教學要求。故而教師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要掌握新時期的教學理念要求,嚴格地按照教學目標、教學要求、教學使命開展閱讀教學,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并且在閱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將自生的定位認清,從學生角度出發(fā)幫助學生創(chuàng)建開放的閱讀環(huán)境,改變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模式。例如,可以通過創(chuàng)建分組閱讀比賽,或課外閱讀活動的開展,讓學生能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閱讀,這種方式不僅能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達到閱讀教學的目標要求。
(二)深入開展探究教學,培養(yǎng)自主閱讀能力
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良好的閱讀能力能夠讓其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種自我感知行為極具個性化。因此,教師在開展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時,應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及發(fā)散性思維,設置層次性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閱讀中,使閱讀教學目標得以實現(xiàn)。例如,《飛奪瀘定橋》一課講述中共領導下的紅軍戰(zhàn)士勇奪瀘定橋的事跡,將紅軍戰(zhàn)士忠于革命,不怕艱險、排除一切困難以及勇往直前的大無畏精神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教學中,為讓學生深刻體會這種革命精神與情懷,教師可以開展專題性的探究活動,并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解答。如“看到課文題目《飛奪瀘定橋》,這個‘飛’字,你會想到什么?”“為什么是飛奪瀘定橋?”“‘奪橋’背后的意義又是什么?”等。通過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邊閱讀邊思考,加深對文章深層次的理解和感知,增強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和思考的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文章潛藏的含義,繼而得到閱讀能力的綜合性提升。
(三)針對文體類型,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敘事作品、說明類文章、散文……不同類型的文本都有各自的學習方法。文體不同,學習的重點就不同,批注的重點也就不同。對于記敘文學習而言,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文章的主要功能與寫作對象。在閱讀說明文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說明對象、說明方法和描述語言的其他方面進行批注,并通過關鍵詞和句子來理解文章的科學嚴謹性。閱讀議論文時,批注的重點應放在論點上。
結束語
在小學語文課程中,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能實現(xiàn)教師、作者與課文之間的多重對話,使學生在閱讀時將各方面進行有機結合,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鍛煉思維,并將文章中的語言進行細化的理解。使學生能在閱讀時變得更加自信,進而逐漸培養(yǎng)他們對閱讀的興趣,這樣不僅能改變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教學形式,同時能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率。閱讀教學就是要求學生在閱讀中加深對文章的理解與感受,從文本中了解文本的內容,同時關注和了解作者的思想和感受,進而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學習基礎。
參考文獻:
[1]楊美蝦.談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策略[J].家長,2019(06):59-60.
[2]徐建玲.在小學語文高年級構建閱讀教學的高效課堂分析[J].家長,2019(04):104+106.
[3]梁細勤.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策略[J].華夏教師,2019(0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