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蔡娣
(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江蘇南京 210000)
“數學基本活動經驗”這一提法,直接從過去的“三基”上升到了“四基”的層面,然究竟何謂數學基本活動經驗,目前還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依然處于眾說紛紜的情形中。筆者認為,基本活動經驗則是通過適切的教學素材,以活動為手段,讓學生在個性化的發(fā)現和探索過程中豐富體驗、感悟,直擊數學知識本質,獲得屬于自己的認知。但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在實踐中獲得,并通過實際中較長時間的嘗試和推敲逐步豐富起來。因此,在小學數學常態(tài)課堂中研究基本活動經驗的獲得尤為重要。
學習中,學生并不缺乏體驗,真正缺乏的是深入思考的體驗。如何促進學生深入思考呢?教師不妨從設疑開始,以引發(fā)學生的好奇、興趣和讓學生產生疑問為出發(fā)點,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其自然而然地去探究、去思考、去嘗試,在獨立思考、不斷探討和合作交流中習得新知識,獲得思考的活化經驗[1]。這樣,學生不僅可以積累思考活動經驗,還可以深刻掌握習得的知識。
【案例1】有趣的乘法計算
師:在上課之前,我們來一場比賽,如何?
生:好?。▽W生個個躍躍欲試)
師:計算①25×11;②36×11;③48×11。(課件出示算式)
生1:這個我會,這里是有規(guī)律的……
師:275,396,528。
生1:哇,老師你算得好快!
師:再難一點,可以嗎?(課件出示算式:①26×24;②52×58)
生2:這個需要列豎式吧!
師:我算完了,624,3016。下面你們隨便出題,只要是“兩位數乘兩位數”,老師都能立馬算出來。
生3:①38×25;②74×59。
師:950,4366。(熱烈的掌聲響起)
生:老師太厲害了,這里肯定有規(guī)律,我們也要學。
師:好,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板書課題:有趣的乘法計算)
……
規(guī)律的探究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在算式中發(fā)現規(guī)律、掌握方法和滲透思想,學生在一年級便有所涉及,應該說,不少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找”的經驗。因此,這里,教師通過一個“計算比賽”引入教學,牢牢把握“激趣”的主旨,抓住學生生動活潑、爭強好勝的年齡特征,在最短的時間內激趣引思,從而為學生之后積累思考活動經驗奠定良好的基礎。
探究經驗需要在真實而適切的情境中獲得,在思考、猜想和研究中取得的經驗,其實就是一個反復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獲得的經驗就是探究活動經驗[2]。因此,教師要收集思考、猜想的素材,著力讓學生在探究中習得知識和得到發(fā)展,通過創(chuàng)意情境的創(chuàng)設,使探究的經驗得以豐富。
【案例2】垂直與平行
師:在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直線、射線和線段三種圖形,它們各自有何特征,誰能說一說?(學生爭先恐后地表達和補充,溫故知新的學習氣氛火熱而和諧)
師:那這三種圖形中,你最喜歡哪種?
生1:我最喜歡直線了,因為它沒有端點,可以向兩端無限延伸,想長一點就長一點,想短一點就短一點,特別自由!
師:說得很有創(chuàng)意,既然你們那么喜歡直線,就讓我們再來學習關于直線的知識。大家拿出準備好的白紙,我們一起來摸一摸這個平面。(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操作)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進行一個想象的游戲,你們展開想象,將這個面不斷變大,會如何?我們一起閉上雙眼,想象一下:這個面變得無限大,這時這個無限大的平面上有了一條直線,又有了另一條直線,你能通過想象得出這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嗎?好,大家睜開眼睛,畫出你想象的圖形。(學生投入畫圖中)
師:大家畫完了嗎?下面在小組內探討你們的作品,并比一比誰的想法最獨特、最具創(chuàng)意。(小組交流活動氣氛熱烈,學生不亦樂乎)
師:哪個小組愿意展示一下?其他小組仔細觀察,看你們的與他們的是否一樣,是否有需要補充之處。(多個小組樂意展示,教師選擇其一)
……
以上案例中,教師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出發(fā),為新知擴展做了良好的鋪墊;讓學生展開想象,并融合操作、討論和合作,不僅讓學生初步認識了垂線與平行線,還為后面研究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平臺;讓學生展示作品,為進一步進行自主分類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這樣循序漸進的活動使規(guī)律的生成水到渠成,同時提升了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小學是學生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然而小學生的身心發(fā)展尚不成熟,他們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行為大多停留在淺顯的層面上。這就需要教師通過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快樂地學習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觀察、操作素材,放手讓學生去觀察、操作和實驗,使其在多感官參與實踐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和構建數學模型,并通過動手操作獲得實踐活動經驗。
【案例3】圓的周長
師:大家都準備好了一個圓形物品,下面請大家動手試一試,看如何測量出它的周長。(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動手操作,不亦樂乎)
師:首先,誰能說一說你測量的圓形物品的周長指的是什么?(學生積極展開交流)
師:在剛才的交流中,“所測圓形物品的一圈就是它的周長”這一點大家已經達成共識。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圓的周長”。(板書課題)
師:既然剛才大家已經試著測量了圓的周長,現在請每個小組派出一名代表闡述你們是如何測量的?
生1:我們組是用繩子將這個圓形瓶蓋繞一周,繩子所繞的長度就是它的周長,在繞的過程中要使繩子盡量貼合瓶蓋,否則就會產生誤差。
生2:我們組是通過在直尺上滾動的方法測出這枚一元硬幣的周長,就是在滾動時,我們需要確定好它的起點,同時硬幣在滾動時不能滑動,以減少誤差。
……
師:你們的想法都很有創(chuàng)意,細節(jié)也把握得很好!那誰能說一說,這些方法有何共同點?
……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先通過學生喜愛的操作活動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學生心理上的共鳴,讓學生初步感受“圓的周長”和“如何測量圓的周長”;再通過合作交流認知活動,讓學生認識這些方法的共同之處,從而感悟“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更重要的是,在這個實踐與研究相溝通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加清晰和直觀地理解概念的本質,積累實踐活動的經驗。
綜上所示,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在“以生為本”上下足功夫,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活用激趣、激疑的素材,探尋思考、猜想的素材,挖掘觀察、操作的素材,讓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形成心理感受和情緒體驗,在親歷中體驗、在體驗中積累,并獲得思考、探究、實踐活動的經驗,進而培養(yǎng)和提升自身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