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囿于傳統(tǒng)觀念、教育模式單一、教育資源貧乏等因素,普通高等院校無法滿足大學生保持身心健康所需的知識和技能等方面的需求,缺乏有效的青春健康教育模式。以泰州高?!胺腊橹鞒秩伺嘤表椖繛槔?,以同伴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泰州幾所高校同伴教育實踐模式的研究,推動高校內的高危行為轉為健康行為。
【關鍵詞】需求;預防;同伴教育;實踐模式
大學是學生習得理論知識的殿堂,也是大學生歷練人際交往技能、錘煉生活本領的,逐步與社會接軌的成長場所。作為社會公民的一員成年人,大學生在這里既有遵守社會法律法規(guī)、培育健康三觀的需求,也有在兩性交往、保持健康所需的知識、技能等方面的需求。當象牙塔與艾滋病相關聯(lián)的時候,不免引起社會的共同震驚和擔憂。“十一五”期間,中國的青少年感染艾滋病病毒率急速上升,增長率在32%,扣除檢測增加的因素,凈增長率為20%[1]。青少年高校預防艾滋?。ㄒ韵潞喎QAIDS)教育的形勢刻不容緩。探討有效的防艾教育模式就成為高?;貞獙W生這一需求和解決高危人群問題的重要舉措。
一、需求導向:大學生保持健康所需的知識、技能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滿足
泰州高校2018年、2019年相繼申報、主持由江蘇省衛(wèi)生健康委員會、省教育廳共同主辦的“防艾同伴教育主持人培育”項目并順利結項;2020年申報并主持由中國計劃生育協(xié)會組辦的"青春健康高校項目",經(jīng)過幾年的培育實踐,發(fā)現(xiàn)當前高校之所以不能有效滿足大學生保持健康所需的知識、技能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高校教育滯后,墨守成規(guī),管理層對于開展大學生性健康教育的主動性不夠。當前,我國諸多高校的性健康教育水平還比較低,高校的性健康教育授課少,缺乏系統(tǒng)性和全面性,師資力量比較薄弱,高校性健康教育普及力度還不夠;有的甚至認為開展大規(guī)模和常態(tài)化的宣傳教育活動,會影響校園穩(wěn)定,影響社會聲譽,導致高校缺乏開展預防艾滋病教育的積極主動性,不愿意大規(guī)模、常態(tài)化宣傳。根據(jù)2020年泰州高校開展的同伴教育的前后調研結果表明,在校大學生們對性健康知識從獲取方式、活動的參與性、行為的認知度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差別,凸顯了高校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動流于形式,活動效果有所欠缺。
二是現(xiàn)行高校教育的內容與模式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實際需求。信息化時代,隨著生活方式的轉型升級,社會風氣開放,資源多元,人與人之間的包容性增強,相當多的青年人,尤其是在校大學生正處于特殊的身心成長階段和社會角色演繹階段,他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都很強,而在性相關問題上識別能力和防御能力較弱,主觀認為艾滋病離自己的生活圈很遙遠,心理不設防,再加上性觀念開放,為艾滋病在青年群體中的發(fā)酵埋下了重大的安全隱患。2020年泰州高校的調查問卷的調研結果表明,0.4%的學生第一次發(fā)生性行為時是和臨時性伴侶;8.75%的學生性取向是雙性戀或者不確定性取向;83.53%的學生沒有聽說過暴露后預防(PEP)的相關知識。
三是缺乏綜合干預實效性。社會健康教育資源匱乏,縱向上看,雖然國家出臺了很多政策性的文件,防治經(jīng)費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對于涵蓋全國3萬多所實驗室和4000多家治療定點機構的龐大的服務網(wǎng)絡來說,很難有效到達基層。橫向上看,還未形成大學生個人、家庭、社會、高校共同參與的網(wǎng)絡架構,未形成預防教育的合力。大學生個人不重視、家庭相關教育的缺位、社會歧視現(xiàn)象較為嚴重,容易造成民眾恐慌心理。根據(jù)2020年青春健康項目社會實踐——微笑抱抱的街頭實踐來看,只有13.2%的受訪者愿意同扮演者擁抱,絕大部分受訪者遠遠就走開了,對于艾滋病患者普遍存在抵觸心理。
二、實踐:基于“防艾同伴主持人培育”項目的大學生預防艾滋病同伴教育
高校是大學生群體學習、生活、社交的聚集地,容易集中,便于宣傳,“防艾同伴主持人培育”項目旨在針對大學生這一目標人群實施有效干預措施,達到群體預防的實效,從而推動高校內的高危行為向健康行為轉變。當前高校開展防艾教育主要有三種模式:一類是傳統(tǒng)的師生間教學模式;一類是學生自主參與的社會性活動;一類是高校組織的朋輩間的同伴教育模式。與前兩種形式相比,朋輩間的同伴教育模式具有明顯的宣傳教育優(yōu)勢:
一是根據(jù)泰州高校調研結果顯示,在性健康方面遇到困惑時,大學生更傾向于向同齡人咨詢和交流;在健康信息可靠度方面,82.2%的學生更認可學校性健康講座和專業(yè)課堂;有55.34%的大學生表示在最近一年參與過有關預防艾滋病的宣傳服務。因此在大學生中開展同伴教育和招募同伴教育主持人,既符合當前大學生的傾訴需求和知識儲備需求,也符合大學生主動參與宣傳的志愿訴求。朋輩教育相較于師生間的教學和少量的自主社會實踐模式而言,更具有天然的親和力、說服力和示范效應。
二是同伴教育模式便于防艾宣傳形式的多樣化和信息化,利于創(chuàng)新防治教育模式和提高隨訪服務能力。00后是網(wǎng)絡的原住民,是各種社交APP軟件的主力軍,他們具有使用多個QQ、多個微信群的信息的習慣,喜歡在云上、在線上與人分享觀點,平等交流,也愿意在線下和朋友、和家人、和老師交流一些社會問題;這樣的濃厚的互聯(lián)網(wǎng)的平權意識,使得以教師和父母為代表的成人的權威性在他們的心目中開始急劇的下降。因此在大學生群體中,同齡人更有話語權,更有說服力和感染力。泰州高校實施的“防艾同伴主持人培育”項目就是利用學生的互聯(lián)網(wǎng)平權意識和規(guī)則意識,通過培養(yǎng)同伴教育主持人,以點帶面輻射性的開展群體教育的一種特殊方式。通過校園平臺發(fā)布招募志愿者訊息,通過面試和課堂強化對同伴教育者專業(yè)知識的技能培訓,使其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和講授技巧,然后再由他們向周圍輻射,諸如每人每學期開設不少于2場的宣講,每場不少于20人次,每學期完成每人輻射50人的目標任務,一個學期四期培訓班,每期30名同伴教育者,一個學期累計教育宣傳輻射人次可達6000人。
三是同伴教育以社團和第二課堂為依托,開展互動參與性強的項目,宣傳效果更顯著。學校依托志愿者協(xié)會的青春健康小組成立了青春健康同伴社,是高校開展青春健康教育的重要陣地;相繼組織開展了“愛護我們的青春年華”——世界防艾日主題活動、防艾主題辯論賽、校園騎行、防艾防艾線上宣傳、同伴主持人交流分享會、暑期社會實踐調研、防艾情景劇大賽等?;顒訁⑴c性強,大學生們在自主組織、自主選材宣傳、自主交流中,學到了科學的知識、完成了自身知識儲備和交流技能。具有較強的受眾優(yōu)勢。
同時學校以團委、心理健康中心、后勤管理處共同牽頭,組織了一支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老師、執(zhí)證醫(yī)生等為主體的青春健康講師團隊,指導青春健康同伴社,逐步建立健全了健康校園的教育框架。與市計生協(xié)、市疾控、市紅會、醫(yī)院等部門加強合作,搭建合作平臺、強化資源整合。
三、協(xié)同路徑:基于“防艾同伴主持人培育”項目的思考
首先,高校要樹立“青春健康”的教育理念,加強對健康教育的組織領導,營造院校健康育人環(huán)境,把健康教育融入高校育人的各項環(huán)節(jié)。立德樹人是高校育人的核心與本質,青春健康教育既是高校主動回應青年大學生對于健康知識的需求,也是傳承和創(chuàng)新德育的時代新內容,既是性健康專業(yè)知識的傳播與講授,也是對大學生價值觀、社會規(guī)范、行為秩序和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作為教育的供給方,高校需要在豐富教育內容、優(yōu)化師資隊伍、建設專業(yè)課堂、改善教學方法等方面改革創(chuàng)新,成為防艾教育的宣傳主力,實現(xiàn)校園零艾滋的美好愿景。
第二,積極開展大學生自主參與與自主教育的新模式;按照問題導向與健康需求、知識傳授與行為養(yǎng)成相促進、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協(xié)調、維護個體健康與增強社會責任相統(tǒng)一的原則[2],高校同伴教育主持人項目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群體主體性作用,通過教授系統(tǒng)化知識體系后,由學生擔綱主講,自主聯(lián)絡授課班級、自主組織活動形式,通過心理破冰活動、室外游戲、知識問答、情景劇競賽等,吸引越來越多的青年大學生參與到活動中來,樹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三觀,遵守法規(guī)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以此彌補正規(guī)課程缺失的性健康教育,讓大學生積極地的自主學習和參與到艾滋病預防和性健康教育的有關宣傳和培訓當中,真正意識到艾滋病和性健康是關系到自身切實利益的事。
第三,與地方政府部門及NGO組織的聯(lián)合:政府行為是我國防艾工作的基本特色,也是我們預防艾滋病教育的主要優(yōu)勢,當?shù)氐募膊☆A防控制中心、紅十字會和愛衛(wèi)會等主要單位和社會組織各司其職、協(xié)同發(fā)力,在大學生艾滋病預防宣傳和性健康教育方面提供知識支撐、資金援助和政策支持。疾控部門要進一步健全服務網(wǎng)絡,爭取在高校的檢測咨詢服務可及化,方便有意愿的大學生群體開展自我檢測服務。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主管部門需要重新審視傳統(tǒng)的宣傳模式,主動出擊,順應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和大學生教育特點,整合現(xiàn)有網(wǎng)絡宣傳資源,構建性健康教育官方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不讓宣傳資源魚龍混雜,筑造有別于傳統(tǒng)說教的、青年大學生易于接受、輕松的交流方式。通過官方互聯(lián)網(wǎng)的知識搜索和傳遞,大學生既會有適當?shù)木o張心理,又可以有效消除社會恐慌情緒,從而激勵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加入到全民防治的宣傳隊伍中去,實現(xiàn)大學生群體由易感染人群到宣傳主導者的身份轉變。
參考文獻:
[1]近5年來我國大中學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年增35%,[N]中國青年報,2015-11-26-(01版) http://zqb.cyol.com/html/2015-11/26/nw.D110000zgqnb_20151126_6-01.htm.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S],2017-7-11.
[3]崔麗,云南省部分高校大學生艾滋病預防和心健康教育項目評估研究,昆明醫(yī)科大學碩士論文[D],2012.
基金項目:2020年度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思想政治工作專題研究項目“疫情下高校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0SJB1262)。
作者簡介:陶丹,女,江蘇連云港人,1980年1月生,,碩士研究生,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音樂學院黨總支副書記,講師,主要從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