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秋平
【摘要】教學活動不僅體現(xiàn)在知識的傳遞與回應中,同時也體現(xiàn)在教師與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內(nèi)產(chǎn)生的情感共鳴中。初中是學生人生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階段,而語文科目中的文學色彩能夠最大可能的影響學生的思想與言行,而學生在不斷成長中形成的情感觀念也會進一步影響學習語文的效果。所以,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一定要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問題與情感訴求。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悟出人生的哲理,利用語言的魅力來感化自己。在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的同時培養(yǎng)德育觀念,不斷健全人格素質(zhì)。
【關鍵詞】初中語文;德育觀念;策略
為了實現(xiàn)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教育目的,初中語文教師要合理利用課內(nèi)外資源,深入挖掘德育素材,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通過多種途徑,在積累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完成潛移默化的德育滲透。
一、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初中語文大多都是與自己祖國有關的教育,傳承中華千年優(yōu)秀的文化,蘊含豐富的底蘊。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進行德育教育滲透,老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性格特征、實際的學習情況、興趣愛好等,結(jié)合課程內(nèi)容,制定出一套適合學生的完整的、科學的、合理的教學計劃,確定德育教育的滲透目標,把學生的學習內(nèi)容和德育教育充分融合,以此來增加滲透德育教育的實際效果。
在語文課堂教學時,老師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多和學生進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充分激發(fā)他們對語文知識探究的興趣,提升他們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有利于德育教育的滲透。
例如,進行語文七年級“黃河頌”教學時,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充分體會歌詞里那種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在字里行間感受詩人那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操,體會黃河歷史的悠久以及氣勢磅礴的驚人力量,深層次理解母親河所蘊含的偉大而堅強的中華民族精神。老師要讓學生帶有感情的朗讀這個第二樂章,讓他們進入詩人光未然充滿強烈的愛國情感與民族精神的內(nèi)心世界,感同身受,點燃學生心中的愛國主義情感。通過語文教學老師能對學生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用黃河之頌來謳歌偉大的中華民族,樹立學生身為中國人的自信心以及民族的自豪感,激勵他們要像我們的母親河那樣,以奔涌向前,不可阻擋的氣勢去開拓未來,為實現(xiàn)民族振興,不畏艱難,砥礪前行,實現(xiàn)報效國家的夢想。
二、設立教學情境
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進行德育的滲透教育,老師要從根本上改變過去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打造一個濃厚的學習氛圍的課堂。所以老師要結(jié)合教學內(nèi)容,在課堂建立具體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其中,促進他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得到更多知識和領悟。此外,老師也可以采取一些藝術(shù)的方式來展示文章里的情境,讓學生得到直觀、形象的直接感受,促進感情上的共鳴,在無形之中實現(xiàn)老師和學生的感情達成一致,進而促進德育教育和語文教學的統(tǒng)一。
例如,進行語文七年級“鄧稼先”教學時,老師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先播放甲午海戰(zhàn)中國艦船冒煙的圖片、旅順口大屠殺白骨累累的圖片、還有圓明園被毀殘垣斷壁的圖片,向?qū)W生介紹舊中國所遭受的屈辱,告訴學生落后和貧窮就要挨打的道理,激發(fā)學生同仇敵愾的愛國情懷。隨后播放中國研制原子彈成功的相關視頻,提振學生士氣,振奮民族精神,然后告知學生這些強國的武器是一位愛國的科學家研制出來的,接著播放鄧稼先的圖片資料,結(jié)合課文介紹鄧稼先的事跡。通過課文學習,讓學生了解鄧稼先為中國的國防事業(yè)樹立一座不朽的豐碑,為其事跡感動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這既是一堂語文知識學習的課,也是一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課,讓學生理解“翻身靠共產(chǎn)黨,幸福不忘毛主席,致富不忘鄧小平,強國都靠鄧稼先”中所包含的意義。
三、延伸與拓展課外閱讀
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不要僅限于語文教材本身,老師要增加德育教育的內(nèi)容,延伸及拓展學生的視野,推薦一些課外的讀物,對他們的道德情操進行培養(yǎng)。所以老師要根據(jù)學生興趣愛好、閱讀能力等情況,向他們推薦合理的、適合的課堂讀物,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拓展他們的視野,培養(yǎng)自主的閱讀能力。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通過閱讀收獲知識,受到德育方面的熏陶,讓他們的思想和境界得到升華,純潔其心靈,通過讀物作品的熏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例如,進行語文七年級名著“朝花夕拾”導讀時,對于這部充滿生活情趣的名著,老師要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少年時代的有趣的生活場景,豐富人生的閱歷與經(jīng)驗,對世故人情有進一步的洞察,讓他們了解上個世紀初的社會和那時的中國民眾真實的生活狀態(tài)。老師讓學生通過閱讀名著,感受魯迅先生深深的愛國情感以及他們不懈地追求真理的探求精神,讓學生能做到觀照社會、人生、自我,提升他們的思想覺悟。
四、小組合作進行探究
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初中語文老師要遵照新課改提出的教育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始終在課堂上處于主體的位置。老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去探求課程文章中的精神和品質(zhì),使得他們從中領悟到文章里要展示的主題思想。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通過交流探討擦出思想的火花,形成了與語文知識的互補,在無形之中接受了德育知識的洗禮,培養(yǎng)了他們的思想理念和道德品質(zhì)。
結(jié)語:通過以上論述,德育滲透的策略與實踐在語文教學中可見一斑。語文教師要于無聲之處,完成對學生心靈的凈化和精神的洗禮,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從學生個體健康快樂成長的視角,完善德育方式,喚醒知與行的內(nèi)省,塑造與培養(yǎng)品德,最終讓德育成為激發(fā)學生個體生命向往、追求美善生活的力量,成為引導和超越社會構(gòu)建的思想保障;進而重塑理想信念,激發(fā)責任意識,糾正價值取向,使學生成為活生生的個體,具有生動的思想、豐滿的靈魂、陽光的心態(tài)和樂觀的性格,從而還教育以生態(tài),給學生以卓越,奉民族以未來。
參考文獻:
[1]孫佑海.為快樂學習插上隱形的翅膀.理論研究[M].北京: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2015年8月第1版:23.
[2]魯潔.魯潔德育論著精要[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13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