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靖
【摘要】隨著教育事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我國教育的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然而,在一些農(nóng)村學校,仍然存在著例如師資力量不足、家庭教育缺失等因素,阻礙著鄉(xiāng)村學校教育的進步,致使在這些地區(qū)存在著為數(shù)不少的小學學困生。所以,在小學教育階段,教師需要重視學困生的問題,采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改變學困生的學習狀態(tài)。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小學學困生形成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關于如何轉(zhuǎn)化學困生的策略,以期能為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學困生;成因;轉(zhuǎn)化
學困生即為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導致這類學生對學習缺乏自信甚至厭倦學習。在小學教育階段,往往成績較好的學生受到了教師及家長更多的關注,而學困生并沒有很好地得到教師和家長的幫助。所以,教師需要正確對待學困生,并且通過有效的方法來改善學困生的狀態(tài)。作為啟蒙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對學生日后初中的學習和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學困生的成因以及解決策略,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奠定良好基礎。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的原因。學習態(tài)度和面對問題時信心的缺失是小學學困生常見的特點。首先,學困生缺乏對學習目標的認識,這些學生通常認為學習是為了家長或者老師,缺乏對自己前途的認知。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這類學生往往處于一種被動的狀態(tài),被動的接受知識而非主動的汲取知識,態(tài)度消極會引起學習興趣的缺失,導致部分學困生常常逃避學習抵觸思考,選擇投機取巧應付了事,長此以往導致這些學生的知識積累不成體系,學習能力缺失。其次,隨著學段的增長和知識的加深,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會越來越多,在面對困難和問題時,一些學生會選擇逃避,不愿意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認為自己沒有獨立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這樣學生會逐漸喪失學習的積極性,造成學習信心缺失。當然,還有一部分學困生是學習態(tài)度沒問題,但學習起來仍有很大的困難,在知識的接受上很吃力,這源于對某一學科的認知能力還沒有達到。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家長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尊重、信任、理解、陪伴和愛,但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學校的家長都要外出打工,給予孩子陪伴的時間會特別少,對于孩子的學習不是特別重視,當孩子的成績不盡如人意時,大多是束手無策,還有一少部分家長對孩子雖然也是滿滿的愛,但表達的方式更多的卻是打、罵、吵,這種情況下孩子有什么心里話并不會給家長提及,遇到了學習和生活上的問題也就不能及時得到解決,這也是造成學困生的一個因素。
(三)學校教育的疏忽。近些年學校面臨著這樣的問題:班額較大,在有些地區(qū)小學生班額多的能達到七八十個,少的也有五六十個;分數(shù)依然是學校的生命線,優(yōu)秀率也是對教師的一種評價和認可,所以教師對班級里成績較好的學生和提升較快的中等以上的學生關注更多,講課的進度和難度也會跟隨這些學生,有些教師雖然也想關注學困生,但精力有限。每所學?,F(xiàn)在幾乎都在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但疲于教師資源欠缺,學生的心理疏導并沒有落實,日積月累中,學習困難的學生的自卑心理和不自信的心態(tài)就越來越嚴重,這種狀態(tài)會導致學生進入惡性循環(huán),很多學困生會選擇自我放棄。
二、小學學困生轉(zhuǎn)化的策略分析
(一)培養(yǎng)學生學習熱情,激活學習興趣。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在課堂上仔細觀察班中同學的學習情緒,在學生情緒不高時,及時采取一些激勵性的語言、有效的獎勵機制、含有趣味性的學習活動、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按照成績、性別、性格特點等分配小組,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當遇到學習上的困難時,鼓勵學生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探討,互幫互助從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主動歡樂的交流中完成學習進程,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
(二)采取分層教育模式,培養(yǎng)學生學習信心。第一,教師應落實素質(zhì)教育理念,改變傳統(tǒng)的唯成績論。對學生應當采用全面的評價體系,不應局限于成績,對學生以長遠的眼光來看待他們,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不同,明晰班中學生的個性特點,繼而對不同學生的潛力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挖掘,使學生能夠在寬松的學習環(huán)境中成長。第二,教師應秉承教育公平原則。在小學教育中,公平原則至關重要,這對脆弱又敏感的學生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教師要對學困生給予更多學習上、生活上的關注,定期為學困生進行心理疏通和指導,為學困生帶來學習的動力。第三,教師在了解班中學生特點后,針對不同的學生采取個性化的教學模式,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努力讓所以同學都能夠跟上學習的進程。例如,教師可按照學生的學習水平來策劃教學方案,靈活的調(diào)整教學的節(jié)奏,采用分類指導模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獲得成長。
(三)家校共育,促進學困生的轉(zhuǎn)化。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家校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便捷。所以,家校之間應保障及時溝通,使家長能夠隨時掌握學生的狀態(tài)。一旦出現(xiàn)學習上的困難,家校應共同努力,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出謀劃策,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家庭中,家長應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使其能夠樹立健康的學習觀念,構建和諧美好的家庭氛圍。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家長本著尊重信任理解孩子的原則心平氣和的與孩子平等交流,耐心的了解孩子內(nèi)心深入的真實想法。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定期舉辦座談會,及時的向家長傳遞先進的教育理念,讓家長也能夠繼續(xù)學習,完善自身,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至關重要的??偠灾谛W階段,學困生的問題時常出現(xiàn),在對待學困生的問題時,教師需要保持耐心,并且給予學生細心的關注,使其對學習逐漸產(chǎn)生興趣。并且教師還需在日常教學中對學生的心理情緒進行掌握,一旦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與其進行溝通,為期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教師還要對學困生進行積極引導,使其能夠在學習上與同學和老師積極交流,促進小學生困生的轉(zhuǎn)化,為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良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嚴英姿,金河巖.小學學困生轉(zhuǎn)化干預綜合模式研究[J].現(xiàn)代商貿(mào)工業(yè),2020,41(19):167-168.
[2]魏宇婷.農(nóng)村小學學困生的成因及轉(zhuǎn)化策略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7,33(10):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