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定菊
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飲食和健康之間的聯(lián)系,對于飲食有一個基本的分類??梢悦靼捉】碉嬍车谋匾院椭匾?,讓孩子有能力去分辨什么是健康的飲食,并有自制力選擇健康的飲食。
(2)能夠主動一日三餐按時吃,知道不浪費糧食或一些不浪費糧食的行為。
(3)可以通過詢問、調(diào)查、觀察等簡單的方式去記錄下身邊人的飲食習慣,并做出分析,學習飲食健康的方法,知道什么樣是好的飲食習慣,節(jié)約糧食。
(4)在生活中做到健康飲食,餐前和餐后不做劇烈運動,合理吃零食,逐漸養(yǎng)成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看視頻、圖片等方式,學習健康飲食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通過學習,珍惜糧食,培養(yǎng)健康意識,合理飲食,養(yǎng)成健康的飲食習慣。
教學重點:培養(yǎng)學生主動學習,觀察生活中的飲食習慣,盡量做到一日三餐按時吃,不浪費糧食。
教學難點:認識到好的飲食習慣的重要性,讓學生在生活中堅持健康飲食,做到愛惜糧食。
教學具準備:教學課件、三餐的圖片、鐘表、農(nóng)民種莊稼的圖片(如插秧、鋤草、施肥、噴藥、引水澆灌等)、水稻生長的圖片、教材中食物圖片、不良用餐習慣(如挑食、不細嚼慢咽)的圖片。
教學課時: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故事激趣,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內(nèi)容,與我們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關,所以大家一定要豎起耳朵來認真聽。相信大家都在生活中被家長嚴厲的“警告”過,不能在小賣店買辣條,也不能吃路邊攤上不干凈的東西。還有就是三餐要按時的去,一頓不吃餓得慌。
引出本節(jié)課的主題:健康飲食才能長得又高又壯。
板書課題:飲食好習慣
二、整體感知,講授新知
(一)三餐按時吃
1.教師出示學生三餐圖片,提問:一天吃幾餐飯?
2.教師出示食物的圖片,帶領學生復習認讀,然后提問學生昨天三餐都吃了什么食物?
3.出示學生用餐時的圖片,并展示鐘表的實物,引導學生了解三餐進餐的大致時間,然后讓學生依次撥一撥鐘表的指針,檢查學生對三餐時間的掌握情況。
(二)珍惜糧食不浪費
1.播放水稻自述生長的音頻以及水稻生長過程的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們平時吃的大米是由稻谷經(jīng)過多重工序加工而成,而稻谷需要很長時間的生長才能成熟。
2.播放課件:帶領學生關注農(nóng)民伯伯插秧的場景,體會農(nóng)民伯伯勞作的艱辛,以及水稻生長的不易。
3.教師進一步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在插秧生長過程中,農(nóng)民伯伯要鋤草、施肥、噴藥、引水澆灌。秧苗要經(jīng)過較長時間的生長,才能抽穗長成稻谷。
4.教師:為了種出糧食,農(nóng)民伯伯辛苦嗎?
小結(jié):農(nóng)民伯伯不怕風吹日曬,不怕勞累,流下了辛苦的汗水,我們要愛惜糧食。
(三)思考:我們以后應該怎樣對待糧食?
要求:結(jié)合自己的日常生活說一說該如何做到愛惜糧食?
……
三、深入討論,行為指導
A.老師引導
1.剛才老師已經(jīng)分析了明明的飲食習慣,大家對飲食習慣都有個大體的了解了吧?老師接下來將說出天天的幾個習慣,請大家?guī)屠蠋熞黄鸱治鲆幌滤@些習慣是好的,還是不好的呢?
B.學生參與
1.課件:天天在放假的時候很愛睡懶覺,常常睡到11點才起床,等他刷牙洗臉后,直接就吃午飯了。因為沒有吃早飯,所有小明午飯吃了非常非常多,這些是好的習慣嗎?
學生:不是的。
教師:對的,小明一大早就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三餐不規(guī)律,一放假連早餐都不吃了。
第二,一下子一頓吃太多,這樣有可能給胃造成非常大的負擔。
小結(jié):好的飲食習慣應該是【飲食定時定量】,不能【睡懶覺不吃早餐】。
四、課堂小結(jié),布置作業(yè)
(一)全課總結(jié)
同學們,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什么是好的飲食習慣,為了我們的健康,一日三餐要按時吃;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都是農(nóng)民伯伯
辛苦中出來的,所以我們要愛惜糧食,不要浪費。
(二)作業(yè)
和家長一起討論,怎么樣養(yǎng)成更好的飲食習慣?
主動下廚或看著父母做菜,理解做菜的辛苦,有條件的同學甚至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嘗試種一些菜,這樣可以提高孩子珍惜糧食的意識。
板書設計:
(三)良好的飲食習慣
1.飲食定時定量,營養(yǎng)結(jié)構合理
2.愛惜糧食,勤儉節(jié)約
3.吃多少,打多少;光盤行動,避免浪費。
教學反思:
通過故事導入的方式,用學生日常三餐場景圖片可以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以觀看食物圖片的方式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體驗農(nóng)民伯伯種植水稻的艱辛,可以培養(yǎng)學生節(jié)約糧食的意識。由于課堂時間有限,部分學生沒有感受到勞作的辛苦,最好是有機會帶領學生參加真實的農(nóng)耕農(nóng)田活動,更能親身體驗勞動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