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惠
(福建省漳州市龍文區(qū)龍文中學 福建 漳州 363000)
現今的學生往往比較自私、任性、叛逆,他們的作品中崇拜影視體明星之情溢于言表,他們崇拜腰纏萬貫、青春、靚麗、瀟酒的影視體明星,追求自我價值,崇尚名利,看輕國家性價值。應該說這一代學生價值取向有點傾斜,在某些方面有道德滑坡的傾向。他們只知道演藝界、體育界的明星,不知道科技界、政界的明星,是一個危險的信號;只知道場面的熱烈,不懂得藝術的品味,則是一種悲哀。青年就是祖國的未來,青年的成長沒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成長,就沒有未來。多少民族從歷史上消失了,又有多少民族正處于滅亡的邊緣,他們缺少的正是與時俱進的文化,《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語文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統(tǒng)一的,相輔相成的。語文教育必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透在教學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弊鳛橐幻Z文教師要特別重視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接著就本人這些年來的教學談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個好的導語,就像是優(yōu)秀的演奏家撥出的第個音符,散發(fā)出神秘的魑力,引誘著聽眾新入佳境。所以我覺得在設計導語時要充分挖據教材中可以教育學生的內容,精心設計,將學生迅速引入課堂內容之中,并在無形中感染學生。以起到教育學生的作用。在《鄉(xiāng)愁》我設計導語是:“鄉(xiāng)愁是文學作品常見的主題,故懷鄉(xiāng)是許多離鄉(xiāng)文人蘊藏在心底最深最真的情結。記得我在讀師范的時候每次當我看到近路的同學能夠高高興興地回家時,我心里就特別想回家。同學們你們有過想家的時候嗎?又有什么感受呢?(讓學生散開心扉談一談)。是啊,離家的日子越長,思家的情就越深。臺灣離開大陸已孤獨地漂泊了五十多年,但游子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卻一日未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聽一聽臺灣詩人余光中的心聲,去感受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通過讓學生聯想和抒發(fā)自己的感受,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課文,也讓學生明白祖國統(tǒng)一是所有炎黃子孫的共同心愿,黨當前對臺的方針政策是堅定不移的,祖國統(tǒng)一是必然的。
中學語文課本中許多文章的作者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就是很好的德育教育材料,從他們身上可以獲得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巧用作者簡介,可以對學生進行理想和愛國主義教育。中學語文教材選編的文質兼美的文章往往凝結著作者本人的情感精華。因此,每次上新課之前,我會抓住“作者簡介”這一環(huán)節(jié),把理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巧妙地溶于作者簡介之中。對于學生比較熟悉的作者,可以采用提問啟發(fā)式,讓學生回憶作者生平中的突出事跡,并從中得到啟迪。如《藤野先生》一文,作者是大家熟悉的魯迅,剛上課,我這樣可以問學生:魯迅年青時本是學醫(yī)的,為什么后來要棄醫(yī)從文,終于成為我國一大文豪?通過共同回憶,我會補充讓大家明白,他棄醫(yī)從文的目的是為了喚醒國民,拯救祖國。最后進行總結性的發(fā)揮: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我們應該像魯迅那樣,把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需要結合起來。我們應把為社會進步、國民富強而獻身作為自己的理想,讓學生懂得現在就要學好知識,立志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做貢獻。
閱讀好的文章,就像是在和作者對話,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滲透在文字之中,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讀者,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時要認真地去體會。由于學生的社會閱歷以及認識問題的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的言外之意,這就要求我們在授課時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蘊含在文中的深層次含義。例如在講授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一文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旗幟鮮明地表達出詩人暫死如歸、以死報國的堅強決心。詩人受盡種種折磨和苦難,戰(zhàn)勝種種誘惑和威脅,從容就義,用生命和鮮血踐行了自己的暫言,在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寶庫中譜寫了一曲永遠鼓舞中華兒女的悲壯之歌、正氣之歌。有些學生不能準確理解詩句含意,老師要適時進行引導,并拓展開去,在作品思想探討中滲透作者的思想感情。
人常說“文如其人”,“要作文先做人”,這說明人品對文品的影響非常大。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也是德育滲透的主要組成部分?!犊荚囌f明》也在作文的“基礎等級”中有一條是“感情真,思想健康”,可見文章的思想健康是非常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在作文教學中要重視思想內容的指導,使學生明白,不同的形式只是為內容服務的,不能只追求形式而忽視了內容,讓學生懂得人品與文品的關系,真情實感才是文章的生命。因此文章中所抒發(fā)的情感,還應該體現在行動上。如寫“誠信”,要求學生講誠信,誠信方能成人;寫“挫折”,就要教育學生能勇敢地面對挫折,經受生活的磨礪和考驗;寫“關愛”,就不能只關注他人對自己的關愛,還要學會去關愛他人…。通過這樣作文,學生漸漸懂得如何去面對生活,面對困難,面對挫折,懂得關心,懂得謙讓,懂得合作,健康地成長。
中學生靈魂的塑造,也不是某科、某一課就可以完成的,它要靠師生的共同努力。如何才能把中學語文教學中的德育滲透做到“潤物細無聲,隨風潛入夜”仍然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也是一項持久性的工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會把文德統(tǒng)一作為目標和我們的光榮使命。
進而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要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不只是會解題就罷了,還要學會探索題目的最優(yōu)解法,探求題目的內在本質,通過對題目多方位、多角度的探索,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過程,逐步掌握研究發(fā)現,解決問題的方法,形成創(chuàng)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