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 娜
(安徽省亳州市第六小學 安徽 亳州 236800)
信息素養(yǎng)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而能夠有效使用信息技術,同時能夠保證在各個方面不斷提升信息技術。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術能力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主動性,自主進行信息技術學習,從而在學習了信息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更好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小學教育過程中,信息技術課程與普通知識教學課程不同,教學的目的分為了兩大方面:一是對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教授,二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提升技術。
小學階段的信息技術課程是學生接觸多元化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術技能的平臺,更是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基礎途徑,只有從小開始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才能夠為學生真正步入社會奠定基礎。對于信息技術課教學而言,教學內容是基礎,只有保證教學內容契合學生的學習需要,并且能夠促進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發(fā)展,才能順利達成教學目標,體現出信息技術課程優(yōu)勢。不少教師受到傳統(tǒng)教育理念影響,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方面,往往是直接從教材當中選取,沒有做好內容篩選和內容的優(yōu)化設計,導致學生對教師選擇的內容不感興趣,制約了學生信息素養(yǎng)的發(fā)展。根據這樣的教學情況,教師需要調整教學策略,合理設計信息技術教學內容,以培養(yǎng)學生信息素養(yǎng)為宗旨,增加內容的趣味性和豐富性,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在橢圓繪畫學習當中,假如教師只是要求學生根據課本要求用計算機繪畫橢圓的話,會因為教學內容單調而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質量,對此教師可以對這部分內容進行優(yōu)化,用獨特的圖形故事引入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品味故事的過程當中,順利進入到橢圓繪畫學習當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想象力和實踐操作能力。
信息技術課教學的重要目的就是學以致用,學懂會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避免讓小學生只學習網絡原理性的知識,而不去注重網絡應用的學習。例如:我們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實例,比如說查找各種學習資料,讓學生深切的感受到互聯網在生活中為我們帶來的便利,還能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拓展他們獲得信息的途徑。另外,信息技術課的另一大重要內容就是培養(yǎng)學生網絡交流與溝通的能力。當今時代是一個信息發(fā)展迅速的時代,傳統(tǒng)的書信交流漸漸被QQ、E-mail、微博還有微信慢慢取代,課上信息技術教師不但要培養(yǎng)小學生們的網絡交流能力,而且更應該通過各種視頻和案例分析去向學生介紹怎么甄別信息的真?zhèn)涡缘染W絡道德常識,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對于初步具備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在信息技術課堂上,可以讓學生們利用他們自己已經掌握的信息技術知識,通過自主、探究或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些綜合性的任務。就比如說讓他們寫一份“假期出行計劃”、制作“防溺水”的電子報刊等,來培養(yǎng)小學生的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
我們誕生于信息傳遞飛速的大數據時代,課堂已經不再是學生學習知識的唯一途徑。因此,小學信息技術在教學目標上應該定為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行培養(yǎng),以此來帶動信息素養(yǎng)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筆者在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發(fā)現,部分學生可能對電腦的接觸時間較早,在信息技術基本知識上多少知道一些。而有部分學生在還未學習前,基本沒有接觸過電腦。在學習中,可能會一頭霧水,比較吃力,影響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進度。久而久之,信息技術課堂則會出現兩極分化的情況,拉低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因此,每個信息技術教師在教學時,都應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和學習情況進行了解。接著,根據學生的情況去因材施教。在實際課堂中,教師可以把學生進行層次劃分。把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和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劃分出來。之后,把他們均衡分成若干個小組。讓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把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帶動起來,更快更好的適應信息技術教學進度和節(jié)奏,促進學生共同進步。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運用分層教學的方式,來刺激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讓其最大限度的發(fā)揮主動性。
結語:綜上所述,小學教師在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過程中,巧妙地借助這一機會,對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進行培養(yǎng)是非常重要的,將對學生本身的全面發(fā)展提供較大的助力。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將學生現階段的實際情況作為出發(fā)點,發(fā)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促使學生實現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探究學習等,促使其信息素養(yǎng)的不斷發(fā)展,將學科價值一一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