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第二實驗小學蘭州分校 楊 旭
在教師最平常的教育實踐——課堂教學中,對每一篇課文的每一次教學設計,都是教師發(fā)現(xiàn)問題、究其原因和摸索解決的過程,有些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有些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但有些就需要“摸著石頭過河”了。
在統(tǒng)編版三年級語文上冊的教學實踐中,小古文教學是小學階段首次涉及,安排的課文是《司馬光》。在三年級的學齡接觸并學習小古文,雖然初聞看來為時略早,其實不然。
《司馬光》講述了《司馬光砸缸》這個廣為流傳的小故事,表現(xiàn)了司馬光的聰明機智與沉著冷靜。因為是第一次教授小古文,所以“教什么”和“怎么教”是教師備課時最大的困惑。其實這兩個問題可以轉(zhuǎn)化為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通過課后題的指引,明白首先要教會學生正確、準確地朗讀課文并背誦,其次,借助注釋講故事,最后,要體會文言文和現(xiàn)代文在語言上的不同。再回到《司馬光》,課文簡短,用了很多貼切的動詞。雖然是文言文,但很多詞語的意思與現(xiàn)代文基本一致,課文配有一幅插圖,有助于學生圖文對照理解課文。
其實三年級學生基本具備自讀課文的能力,可根據(jù)重點字詞的意思嘗試理解一句話或一個小故事。教師可在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寫字的同時,依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恰當?shù)姆椒右渣c撥。在掌握學習方法后,嘗試自讀自悟其他故事,并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
在這樣的思考下,我嘗試將《司馬光》的教學目標定為:識記生字;正確跟讀課文,背誦課文;能借助注釋了解課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話講故事;能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簡單說出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的區(qū)別。
本次《司馬光》的授課是我校領銜名師牛筱瓊與我同課異構,在第一次試講時,我以《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和文言文的形式導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在朗讀指導中采用教師范讀的方式,指導學生讀準字音和斷句,并通過想象、做動作的方式理解課文內(nèi)容,滲透穿插參考注釋和組詞的方法,融合本冊第二單元中“運用多種方法理解詞語”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理解文言文,最后由學生講述故事內(nèi)容。牛筱瓊老師在試講時以開放式問題“你對司馬光有什么了解”導入,發(fā)散學生思維。在初識文言文環(huán)節(jié),由學生發(fā)現(xiàn)其與現(xiàn)代文之間的區(qū)別,初步了解語言形式,打破陌生感。教師關注學生朗讀水平,落實字字發(fā)音和句句停頓,同時以了解字源的方式認識“登”,更進一步理解字義。講故事是本節(jié)課重墨,學生分享講述,教師相機板書梳理關鍵字詞,環(huán)環(huán)生發(fā),層層點撥,步步提升學生理解文意和講故事的能力,最后通過教師一階一階的“支架”鋪設,學生背誦課文水到渠成。本堂課“大道至簡”,教師用娓娓道來的語言,將教與學融于靜待花開的沉淀,為三年級學段的文言文教學提供了優(yōu)秀范例。
汲取了名師的豐富優(yōu)秀經(jīng)驗,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探索,最終我秉承“生本”的課堂文化,首先,在學生對司馬光故事了解內(nèi)容和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準、讀通、讀好文言文。其次,通過以下三個問題:被司馬光救的小孩掉進哪里了?司馬光是如何救這個小孩的?為什么這個小孩會掉進甕里?教授學生理解文言文的三個方法:想象做動作、看注釋、組詞,并運用方法再講一講這個小故事,學生對于故事本身和文言文語言的體會也就更深一步。再次,梳理文中的人物,并依據(jù)梳理背誦課文,這就為學生背誦搭了梯子。最后,將學到的方法學以致用,理解相似文言文《殺駝?chuàng)舢Y》,學生不僅能用自己的語言大概講出這個小故事,還明白主人公是用砍殺駝打破甕的方法,再依據(jù)故事結(jié)尾“如此癡人,為世人所笑”,說一說司馬光的做法,“如此智者,為世人所贊”“如此聰明,為世人所學”是學生體會到的。
在《司馬光》的教學嘗試中仍有諸多不足,比如,課堂放手不夠充分,有牽引的痕跡;課堂中留給學生交流、討論的時間不夠。我深刻意識到學生需要鼓勵,要充分信任學生,不用過分擔心教學設計的難度太大,要反觀去想我們是否幫助學生具備了這樣的能力。因為真理是有高度的,我們要做的就是為學生搭建起攀登真理的梯子。汲取以上教學經(jīng)驗,對于小古文教學策略的探索我們?nèi)栽诼飞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