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穎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第三中學校 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文字的應用,語言的編輯,文章的邏輯,靠的就是閱讀積累。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中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鑒賞文學作品?!毕脒_成這一目標,就需要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針對中考語文文字量增大的現狀,學生必須提高閱讀的速度,為答題留出充分時間。所以,閱讀方法的指導是尤為重要的。
閱讀教學中“讀”是前提和基礎。針對不同篇幅的文章,讀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篇幅較長的文章,如故事性較強的小說,可以讓學生默讀,快速瀏覽,整體感知內容,了解故事情節(jié),訓練閱讀速度。文章中寫得精彩的段落,讓學生“精讀”“品讀”,了解文章遣詞造句的妙處,感受文章營造的氛圍,以及透露出的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從中讀出味道,讀出獨特感受。而對于散文、詩歌等篇幅不長的文章,適合于朗讀。可以讓學生表情朗讀、誦讀,讀出語言的節(jié)奏,讀出文章的美感,在讀中體會文章的主題、詩歌的意境。如果是戲劇,還可以分角色朗讀,讀出人物的性格,為進一步品析文章打好基礎。
在指導學生答題時,“讀”是前提,“思”是關鍵,“品”是升格。這里的“讀”指的是初讀,即整體感知,初步了解文章內容?!八肌?,即有疑而讀,能提高閱讀的目的性。在初讀的前提下,讓學生根據設置的問題細讀文本,進一步思考主題,體會情感等,做到重點明確,胸有全局。“品”,就是要求學生帶著對材料的理解,深入領會語言、寫法的妙處,汲取文章精華。此外,養(yǎng)成反復閱讀的習慣也是增強閱讀能力好方法。因為一篇文章只讀一遍,只能對文章的概貌有一個淺表的了解,很難有深入的理解,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才能不斷增強自己的體悟和感受,才能更加深入的了解文章的內涵,有利于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和水平。
要提高閱讀能力,只停留在“讀”的層面是不夠的,還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答題技巧,否則可能會出現答題要點不全的問題。想答題“準”且“全”,就要善“結”,即總結出題規(guī)律,歸納答題技巧。例如,記敘文常涉及的考查點有文章標題的作用。這種題型,我們就可以從概括文章內容,突出文章主旨,是貫穿全文的線索,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等方面結合文章內容來具體作答。品析詞語的含義,就要先寫出詞語的本義,再結合文章內容,寫出它的語境義。記敘類文章??嫉馁p析題,就要先找準答題角度,可以從修辭、詞語的運用、描寫方法等方面,結合文章的內容和情感進行品析。關于記敘的順序,要明確其具體作用。如倒敘的作用主要是造成懸念,引人入勝,避免平鋪直敘。而插敘的作用可以從內容、結構、主旨、塑造人物、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歸納。說明文常考的題型是說明方法、說明順序、說明語言。說明方法有哪些種,它的具體作用是什么,說明順序的種類又有哪些,還有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準確是通過哪些詞語怎樣體現出來的,這些有答題公式的問題需要結合閱讀訓練不斷總結。而議論文問題的設置主要是圍繞著三要素進行。如,怎樣查找概括論點,常見的論證思路是怎樣的,論證方法有哪些,有什么樣的作用,論據應該怎么補。這些均為文體常識,是規(guī)律性的東西,有相應的答題方法。如果學生對相應的文體知識了解透徹,答題技巧嫻熟,那么答題時就會胸有成竹,采分點全面、準確,不會平白失分了。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告訴我們,幾乎教育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每一種方法,每一項措施,都要通過閱讀來實現。可見閱讀對于教育教學的重要作用。閱讀能力的提升,需要積極探索,勤于總結,不斷積累。只有讓學生學得有效,學而得法,才能提高他們的閱讀水平,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