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苗苗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qū)城南中心小學,福建寧德 352100)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讓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在這場考驗中凸顯出來。線上教學讓教師開始重新審視新媒體技術的重要性,然而面對層出不窮的新媒體技術,如云課堂、翻轉課堂、電子書包、移動終端等,教師難免不知所措。如何合理選擇新媒體技術,化解教學重難點,打造高效、便捷、有趣的新型課堂,是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究的新課題。
信息化教學在各校推行已有很多年,但許多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仍存在一些弊端,如課堂教學形式單一,師生互動不足,學生容易產生學習倦怠。如何改變這種教育尷尬境遇,成了當下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信息化背景下,教師必須多看、多學、多思,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有效地將多媒體技術的各項功能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才能更好地推動教學進程,打造教師善導、學生樂學的新型課堂[1]。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二年級下冊“六面怪臉”這節(jié)課時,教師在課前以知識膠囊的形式發(fā)放預習二維碼,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課未開啟,學生的學習興趣已經被調動。授課時,教師將學生預習時的照片、視頻展示出來,學生看到自己的預習反饋,現(xiàn)場參與度立馬提高。在課堂設計環(huán)節(jié),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利用平板電腦設計一張有趣的怪臉。這種生動直觀的操作能讓學生獲得設計的樂趣。通過這一系列循序漸進的活動,學生清晰地了解了六面怪臉作品的色彩、圖案、裝飾等特點,形成了系統(tǒng)和綜合的美術概念。整節(jié)課中,學生邊玩邊學,享受到了信息技術輔助下的美術課堂的樂趣。
現(xiàn)如今,多媒體技術已成為美術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它具備聲畫兼容、動靜交融的特點,為美術課堂帶來了立體教學的靈動之美[2]。但值得注意的是,多媒體教學的可控性差,教師在課堂上面對的是一個個充滿活力和奇思妙想的生命個體,課堂上的“生成”有可能會讓許多教師措手不及。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師能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在課堂上生成的問題,現(xiàn)場連接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相關資料進行答疑解惑。
例如,在教學湘教版一年級美術“變色龍”一課時,教師可以通過各種圖片及視頻讓學生感知變色龍神奇的變色本領。講述到變色龍可以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將自己的身體變成與環(huán)境相近的顏色時,有個學生突然提問:“如果將變色龍放進透明的環(huán)境中,它會變透明嗎?”這時教師就可以現(xiàn)場連接互聯(lián)網(wǎng),查詢“變色龍在透明環(huán)境中會變成什么顏色?”這樣就可以及時找到相關答案及圖片說明,既保護了課堂生成,又豐富了相關知識。這樣的課堂,教師教得舒心,學生學得開心,不失為一種高效的美術課堂模式。
開放性的學習需要教師深入學生進行有效的指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從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如何讓教學平臺隨教師而動,隨學生而動呢?移動多媒體的使用,能讓這個問題迎刃而解。教師手持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就可以遠程控制電子白板頁面,并借此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保證學生操作狀態(tài)的真實性及活動過程的趣味性。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線的秘密”一課時,教師可以播放幾段不同風格的音樂,如悲傷的、舒緩的、歡快的,讓學生認真聆聽后根據(jù)自己對音樂的感受及理解,以不同顏色、粗細、造型的線條及圓點的形式在畫紙上呈現(xiàn)出來。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自由地描繪著多彩的線條,而教師可以穿梭在學生中間,以拍攝視頻和照片的方式將學生的創(chuàng)作過程記錄下來,并上傳到電子白板上。在講評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直接播放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的視頻及照片,讓學生看到自己與同學將音樂與美術融合的過程,使抽象的線條在形象的教學過程中變得生動有趣。
隨著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人們開始熱衷于使用一些短小精悍的文化形式來滿足工作及生活的需求,這就在無形中推動了“微”潮流涌現(xiàn),如從最初的微電影、微信到現(xiàn)在的微課。信息技術為微課在教學中的運用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教師只要利用電子白板的錄屏軟件并配合攝像機就可以完成微課的制作。而微課教學就好像“功夫太極”,能夠“四兩”撥“千斤”,它可以將教學重難點等問題一一化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蘇教版三年級下冊“會說話的手”一課時,筆者將教學難點設計成一段微課視頻,在教授手形彩繪方法及步驟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將事先錄制并剪輯好的微課視頻播放出來,將操作過程中難以掌握的細節(jié)進行局部特寫介紹,讓手形彩繪的演示與講解部分變得更加清晰、明了。學生的眼球立刻被吸引,他們全神貫注地投入學習。這樣,原本墨守成規(guī)的演示環(huán)節(jié)變得饒有趣味,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也使教學難點在課堂上迎刃而解。
《禮記·學記》中記載的“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可以理解為教師只有通過在實踐中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完善教學方式,才能獲得提升。課后反思是教師對自己教學過程的重新審視及思考,它對教師的成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以往,教師通過自己的記憶片段進行教學反思,往往比較片面,不夠深入,而移動多媒體平臺中自帶的錄屏功能,可以將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過程同步記錄,教師的講解演示、師生互動、學生的操作都會以最真實的方式被一一記錄下來。教師可以轉換視角,更加清晰、全面地審視自己在教學中的優(yōu)點及不足,并對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細致的推敲、分析,從而不斷積累教學經驗,使自己的教學水平得以提升。
傳統(tǒng)教學在教學資源共享、教學內容重復利用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利用信息技術建立資源庫,可以實現(xiàn)資源共享,有效地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連接技術,根據(jù)課堂教學的需要整合各種網(wǎng)絡資源,這樣就大大補充了課堂教學的“營養(yǎng)元素”。學生的視野獲得多方位、立體式的拓展,有利于其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有了信息技術教學這一有益的平臺,學生與教師將獲得前所未有的一次次美的體驗。
利用信息技術建立課件庫,教師之間可以共享教學資源,而且能夠在切磋研討中著眼于自己的教學風格,根據(jù)學情、班況及時對課件進行調整。這樣,教師能夠帶著對課題的不同理解重構教學框架,設計出最合適學生的教學方案。由此可見,信息化教學具備靈活多樣化的優(yōu)勢,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
信息技術引入美術課堂是當前美術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它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立體、多樣、靈活、可控。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自主、高效地獲得美術知識。然而,有再好的兵器在手,也要懂得使用才行,美術教師只有不斷研學新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知識,并“巧”用各種新媒體設備,才能跟上課程改革的步伐,讓美術課堂大放異彩。